前言
近年來,砂石類采礦權出讓熱度不減,部分省市的獲礦成本也居高不下。
例如,2020年,華潤水泥以32.1億元競得廣東封開大排礦區建筑用花崗巖礦采礦權;2021年,浙江交通資源投資有限公司以68.2億元競得浙江三門其頭山建筑用凝灰巖礦采礦權;2022年,封開海螺交投綠色建材有限公司以68.2億元競得廣東封開縣古利山礦區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
在砂石類礦權出讓持續火爆,頻頻出現天價交易的市場情況下,砂石行業從業者以及有意向進入砂石行業投資者了解全國各地砂石類采礦權獲礦成本尤為重要。砂石數據中心特選取全國2020-2022年新出讓的砂石類采礦權數據進行分析。
據砂石骨料網數據中心不完全統計,2020-2022年,全國礦權成交數量由589宗上升到971宗,平均單礦產能由171萬噸增加到227萬噸。近三年全國砂石類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逐年下降,但在砂石需求量大、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的省份,礦權競爭依舊激烈。沿江、沿海地區大型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大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些經濟欠發達、礦產資源豐富的城市,地方財政收入對礦業權出讓的依賴度較高。
礦權成交數量穩步增長 單礦產能不斷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2020-2022年全國共成功出讓砂石類采礦權2205宗。(備注:新成交砂石類采礦權僅統計大陸地區,不包含港澳臺等地。)
如表1所示。2020年全國共成功出讓砂石類采礦權589宗,平均單礦年產能達171萬噸。2021年全國共成功出讓砂石類采礦權645宗,平均單礦年產能達192萬噸,較上年增長12.28%。2022年全國共成功出讓砂石類采礦權971宗,較上年增加50.54%;平均單礦年產能達到227萬噸,同比上升18.23%。
分省來看,2020年,貴州及黑龍江等地出讓砂石類采礦權數量較多,均在70宗以上;2021年,云南及貴州等地出讓采礦權數量較多,兩地出讓礦山合計占比約36.74%;2022年,新疆及貴州兩地出讓采礦權數量較多,合計占比約32.85%。安徽礦產資源較為豐富,近三年砂石類采礦權平均單礦年產能在眾多省份中獨占鰲頭,平均單礦年產能在數值上均達到千萬噸級別。
由此可見,我國近三年砂石類采礦權成交數量穩步增長,平均單礦產能不斷提高,行業供給結構有所優化,各省份因其具體情況差異、區位條件不同,砂石類采礦權出讓數量和平均單礦產能存在較大差異。
表1 2020-2022年全國新成交礦權數量及設計年產能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獲礦成本總體降低 熱點地區價格居高不下
在砂石礦權交易熱度如此之高,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砂石類采礦權獲礦成本是節節攀升還是每況愈下?為更清晰直觀的了解全國砂石類礦權交易行情狀況,砂石數據中心選取近三年各省份平均獲礦成本進行對比分析,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備注:表2中各省份平均獲礦成本計算方式為:全省砂石類礦權成交總價格/全省成交礦權總儲量;全國平均獲礦成本計算方式為:全國砂石類礦權成交總價格/全國成交礦權總儲量。)。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新成交砂石類采礦權的平均獲礦成本約4.70元/噸;2021年全國平均獲礦成本約4.69元/噸,同比下降0.21%;2022年全國平均獲礦成本約3.06元/噸,同比下降34.75%。
其中2020年、2021年浙江省連續兩年平均獲礦成本位居榜首,分別為22.95元/噸和26.47元/噸,2022年,江蘇省僅出讓1宗砂石類采礦權,獲礦成本以14.69元/噸位居榜首,當年浙江省獲礦成本次之,為14.25元/噸。
由此可見,近三年全國新成交砂石類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雖逐年下降,但在砂石需求量大、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的省份,礦權競爭依舊激烈。
表 2 2020-2022年全國新成交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大型采礦權成本較高 熱點地區礦權競爭愈演愈烈
伴隨環保治理、安全整頓以及產能整合進程的加快,大量小微砂石礦山關停并轉、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且多地發布的“十四五”礦產資源規劃明確要求砂石類礦山規模不得低于100萬噸/年。
但由于各地資源情況不一,部分地區在執行層面未落實到位,小微型礦山仍大量存在,其競拍價格較低,拉低整體權重。而企業對大型采礦權關注度高、市場化競爭程度更為激烈,更具有研究意義。
為此,特選取熱點地區(長江沿線、沿海省份)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砂石類采礦權信息進行分析,詳細數據見表3至表5(備注:表3至表5中的大型砂石類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計算方式均為單礦獲礦成本的平均值,全國數據為當年全國礦山全部數值計算結果。)。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長江沿線、沿海地區共統計到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砂石類采礦權38宗,涉及8個省份。
2021年,沿江、沿海地區共統計到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采礦權67宗,涉及7個省份。
2022年,沿江、沿海地區共統計到86宗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砂石類采礦權。
從統計數據中不難看出,近三年沿江、沿海地區大型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大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省積極推進“凈礦出讓”,其市場化強度較高,近三年大型采礦權平均獲礦成本遠高于其他省份水平。
表3 2020年部分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采礦權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表4 2021年部分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采礦權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表5 2022年部分年產500萬噸及以上的采礦權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大礦出讓頻繁 礦業成為部分地區財政稅收一大重頭
財政部2023年1月30日發布《2022年財政收支情況》,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艱難轉正,共計203703億元,比上年增長0.6%,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9.1%。并呈現出全年收支緊平衡;非稅收入快于稅收收入(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閑置資產,以及與礦產資源有關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稅收入增幅14.3個百分點)。
隨著砂石市場供需格局的不斷變化,大型礦權出讓成為部分地區財政稅收一大重頭。一些經濟欠發達、礦產資源豐富的城市,也將礦產資源出讓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大型礦山出讓信息不絕于耳。砂石數據中心特選取熱點省份和地市的砂石類礦權交易總金額和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兩個指標展開分析,詳細數據見表6。
統計數據中,從獲礦總成本來看,2020年廣東省砂石類礦權交易總金額以130.21億元位居首位;2021年砂石類礦權交易總金額僅有安徽省超過百億元規模,為255.06億元;2022年砂石類礦權交易總金額超過百億元的有安徽省、廣東省、廣西和湖北省,分別為136.77億元、408.95億元、154.88億元和147.09億元。
從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來看,在選取到的地級市中,2020年,廣西的來賓和賀州市、黑龍江的黑河市均比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出10%以上;2021年,廣西的來賓和賀州市、湖北的隨州市以及四川的雅安市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均比省級的高出10%以上;2022年,福建的漳州市、廣東的肇慶和云浮市、廣西的來賓市、河南的平頂山和駐馬店市、黑龍江的黑河市、四川的雅安和樂山市及河北的邯鄲市均比省級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高出10%以上。
除此之外,選取地市中,大部分地區一般財政收入增速比省級一般財政收入增速要高。可見,大型砂石類采礦權的出讓能在較大程度上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且不同地區對礦權交易的依賴度有所不同。
表6 2020-2022年部分省市砂石類礦權交易總金額和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速統計表
數據來源:砂石數據中心(砂石骨料網http://www.xwj68.com/)
瘋搶砂石礦權放緩 行業理性回歸
盤點近幾年全國砂石類礦業權出讓信息不難發現,我國砂石類采礦權競爭尤為激烈,拿礦成本高位運行。一方面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砂石資源需求大,企業認為有利可圖,紛紛轉戰砂石市場,進而提高競價強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激活經濟市場活力,推進產業鏈發展,保障地方民生和群眾就業而加快推進大型礦山出讓工作。
4月14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解讀新修訂的《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提出:采礦權出讓收益首次征收比例不得低于采礦權出讓收益的10%且不高于20%,采礦權人自愿一次性繳清的除外;剩余部分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按年度分期繳清。其中,礦山生產規模為中型及以上的,均攤征收年限不少于采礦許可證有效期的一半。對砂石土類等勘查風險較低或可直接出讓采礦權的礦種,暫未納入《礦種目錄》,礦業權出讓收益率未作出統一標準,各地地方政府自行決定。
未來,出于宏觀經濟及地方發展考慮,地方放礦頻率仍然較高。但隨著砂石類礦權的逐步釋放,市場供需結構或將改變,市場下行和企業預期利潤嚴重不足,讓原本信心滿滿瘋搶砂石礦權的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并放緩節奏,砂石礦權爭奪是否會由激進轉變為理性,我們拭目以待。
注:本文中的礦山成交價格不包含特殊情形下少量礦山涉及到的處理費。
編輯:何勸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