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哈爾濱因為重度霧霾,不得不停課后,近日,東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及南京等地再次陷入了霧霾天氣中。為了改善大氣污染,河北的一位市長痛心疾首地表示“大氣污染就像一塊無形的石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抬不起頭”。而某市委書記甚至表示要動用“動干部”這張很敏感的牌。
對于改善大氣污染,包括整個環境污染上的一些聽起來很嚴厲的手段,我們都不應該感到驚訝。往大了說,這是關系到整個民族和社會生存發展的大事;往小了說,不管是呼吸還是生存,環境污染了,每一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無論是領導還是百姓。不管是從哪個角度,都有足夠的理由和緊迫性來治理和整頓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
可是,我們又對這類口號熟悉得很,從霧霾出現的那一天起,各地就說要大力治理霧霾,但結果呢?面對公眾對霧霾天氣的質詢,南京市環保局竟然回復“周末專家休息,無人回答霧霾問題”。如此態度如霧霾一樣濃濃地污染著公眾的信心。人們不是不可以等待,也不是不知道,整治大氣污染非一日之功,只是人們更擔心,這種更像給后人用來乘涼的栽樹行為,在立刻渴望乘涼、立刻享用政績的需求面前,能有多少吸引力。
就像城市內澇一樣,其中不缺乏壯士斷腕般的治理決心,但一到暴雨,依然漂浮,為什么?下水道再寬,不下雨,沒有人能夠發現它的長處,宋朝那條用了幾百年的下水道,也不過是最近幾年才讓人感覺到它的好。反倒是高樓大廈、工廠馬路,能夠直觀地看到成績所在。一個可能需要多少年才能夠讓人看到好處的下水道,一個只要進入這個城市就隨時可見的鋼筋混凝土,再加上一種更看重GDP或者速效政績的考核模式,領導會選擇誰,一目了然。所以說,治理大氣污染的效果如何,取決于能夠帶來多大的政績。
據說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北京市將“十二五”期間GDP增速由8%下調至7.5%;天津將在區縣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中,將生態環境分值提至22分,位居第二;河北也將在干部考核標準中,大幅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的權重。很顯然,都認識到了治理大氣污染的核心所在。但僅有這些遠遠不夠。
從各地環保局為污染企業做埋伏,甚至充當保護傘的現象上看,除了考核模式的變化,讓領導有耐得住寂寞的資本之外,還必須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度,對于那些污染企業的管理以及潛在污染企業的引進,設置嚴格的整治和審核門檻,一旦出現問題,要問責到底。只有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雙管齊下模式,讓治理污染從源頭開始,或許才是治本之策。
編輯: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