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年來,國土資源部將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作為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提升礦業整體形象、促進礦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按照規劃統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促進、政策配套、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的思路,大力推進試點工作,探索促進配套政策措施,綠色礦山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我國綠色礦山試點建設工作已走過了4個年頭。從第一批的37家到后來每批的上百家,再到今年的第四批授牌后已共計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已成為我國礦業行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4年來的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建設工作樹立了一批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先進典型。與此同時,首批37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已進入收官階段,將有望去掉“試點”二字,正式授予國家級綠色礦山。
政府高度重視 利好措施頻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許多礦山企業已自發或自覺地向著綠色發展的目標在邁進,開始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轉變礦業發展方式,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對綠色礦山發展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推動了綠色礦山建設的興起并向縱深發展。4年來,國土資源部將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作為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提升礦業整體形象、促進礦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按照規劃統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促進、政策配套、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的思路,大力推進試點工作,探索促進配套政策措施,綠色礦山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按照中央要求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20年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建立”的總體目標,2010年9月,國土資源部專門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0]119號),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任務以及綠色礦山創建的基本條件,對不同類型及各行業綠色礦山建設做出了統籌安排,明確了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9個方面的基本條件。
按照部署,到2015年,我國將建設600個以上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形成系統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到2020年,全面推廣試點經驗,將綠色礦山的條件和標準逐步上升為管理制度,嚴格準入和監管,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小型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條件嚴格規范管理,基本形成全國綠色礦山格局。目前,國土資源部已正式遴選和安排了661家礦山企業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同時,國土資源部還研究制定了促進綠色礦山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督促礦山企業淘汰落后技術和設備,走節約、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頒布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規范礦產開發活動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活動。制定了《國土資源部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興地戰略的決定》,實施科技創新計劃,加大對共伴生、低品位、難利用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方法的攻關力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綠色礦山建設的推動作用。加大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和引導。
2010年~2011年,我國安排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資金14.02億元,惠及120家綠色礦山試點企業;安排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1.82億元,涉及綠色礦山試點企業10家。在資源配置和礦業用地上,向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加大傾斜力度,明確綠色礦業發展政策導向。與此同時,有關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準、評審和驗收辦法也相繼出臺并不斷完善。
企業“八仙過海” 模式不斷涌現
在4年來的綠色礦山試點建設過程中,全國礦業行業因企制宜,按照規定要求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原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樹立了一批可以復制推廣的綠色礦山建設典型模式,為煤炭、有色、冶金、黃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屬等礦業行業的綠色礦山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一是樹立了“綠色立企”模式,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深入。試點礦山企業把綠色發展作為立企之本,萬事欲行,環保當先,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
二是樹立了“科技興綠”模式,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試點礦山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中,依靠科技進步,堅持創新驅動,不僅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科技興綠”之路,還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鞍鋼集團礦業公司東鞍山鐵礦著眼于建設國內外同行業技術領跑企業,圍繞增產、提質、降耗和安全環保等4個方面,積極研究、推廣和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產品質量,提升了安全環保水平。
三是樹立了“節約護綠”模式,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不僅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之一。近4年來,試點企業通過加強對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既增強了國內資源供給能力,又減少了儲量動用,資源、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四川安寧鐵鈦公司攻克了世界性難題——“低品位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使低品位釩鈦磁鐵礦的“三率”指標顯著提高;遼寧宏躍集團八家子礦業公司,積極開展殘采工作,在確保井下回采率不斷提高的同時,還加強了選礦工藝的改進,對鉛鋅等資源進行充分回收,并對過去的尾礦進行二次選礦,實現了資源節約利用的最大化。
四是樹立了“綠色共贏”模式,礦地關系日益和諧。“開發一方資源,造福一方百姓”,是建設綠色礦山的應有之義。幾年來,試點單位把建設和諧礦區、構筑良好礦地關系作為綠色礦山的主要內容,并將其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當中。云南磷化集團公司昆陽磷礦,以支持新農村建設、發展地方經濟、構建和諧礦山為宗旨,遵循“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睦鄰和諧、共贏發展”原則,以“工業反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扶持集體經濟,提供勞務就業,贊助補償,企地文化交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為工作要點,帶動周邊村莊發展,摸索形成“云磷-漢營模式”。近幾年來,云南磷化在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累計投資超過50億元,使當地百姓共享資源開發收益,實現社區和諧。
建設任務艱巨 仍需持續給力
可以說,我國綠色礦山試點工作開展4年來,已經實現了由點到面、由探索到實踐的突破,尤其是綠色礦山建設的機制和體制得到了建立完善。據了解,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基本條件、評選辦法和標準,建立了評選專家庫。而隨著第一批國家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驗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辦法(試行)》也于近期出臺并開始施行,為下一步綠色礦山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突出表現在試點數量少,區域、行業示范帶動能力有限;配套支持政策,特別是稅費等經濟激勵約束政策不完善,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據了解,國土資源部對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將進一步擴大試點示范范圍,帶動綠色礦業全面發展。將突出重點行業、重點地區,擴大綠色礦山試點企業比例,爭取在“十二五”期間使國家級綠色礦山數量有所增加。創新工作推進方式,在繼續做好單個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建設一批綠色礦業示范區,著力推動資源和礦業集中分布區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充分發揮中央、地方政府作用與企業的積極性,允許“先行先試”,鼓勵制度創新,著力構建綠色礦業發展的共同責任機制和長效機制。
同時,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于符合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和標準的企業,協調相關部門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探索建立礦產資源補償費、資源稅與綠色礦山建設情況掛鉤的政策激勵機制。對綠色礦山企業給予資源配置方面的政策傾斜。將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納入礦業用地改革試點范圍,簡化用地審批手續、推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礦業用地復墾利用周轉,保障合理的礦業用地需求。
加強綠色礦山標準規范的總結,及時上升為管理制度并嚴格監管,也是今后綠色礦山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據悉,國土資源部將強化試點經驗總結,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業及不同規模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相關管理辦法。全面落實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制度和準入條件,用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一步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各項活動,逐步構建集約、高效、協調的綠色礦山開發格局。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