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省安排了“青山工程”專項資金8.7億元,對全省高速公路、鐵路兩側閉坑礦山開展恢復治理,完成閉坑礦山治理230個,完成治理總面積2.87萬畝,使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對616個生產礦山進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治理恢復面積4.38萬畝。
幾年前,位于遼陽弓長嶺區的大湯河采石礦還是寸草不生,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劣的廢棄礦山。而如今,這里已是百畝荷花盛開、千畝層林疊翠、風景如畫的影視劇拍攝地和旅游景區,每天吸引上千人到此游玩。
弓長嶺大湯河項目不僅贏得了8月28日來此參加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場會代表的贊嘆,也成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一個典范。
作為礦業大省,遼寧省的礦山勘查和開發為全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歷史原因,礦產資源開發普遍存在輕視地質環境保護等問題,形成和積累了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全省受采礦影響的區域面積達2202.64平方公里,礦山廢渣累計堆放量達42.1億立方米,占地面積為146.06平方公里。這些區域極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2012年開始,遼寧省以實施“青山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礦山環境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大力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積極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十二五”期間,遼寧省積極申請國家資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安排了礦山環境治理資金23.7億元,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4.6萬畝。累計治理礦山地質災害757處,治理地形地貌景觀破壞83處,恢復植被3.6萬畝,昔日荒蕪廢棄的礦山用地披上“綠衣”,成為城市的生態屏障。
同時,為避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進一步加劇,遼寧省按照“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建立健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護新機制,督導礦山企業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實施“青山工程”,提高全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水平。2012年遼寧省編制了《遼寧省“青山工程”礦山環境治理實施方案》,提出了新建礦山規劃要與礦山開發管理同步實施,保證邊開采邊治理的協調發展。
全省安排了“青山工程”專項資金8.7億元,對全省高速公路、鐵路兩側閉坑礦山開展恢復治理,完成閉坑礦山治理230個,完成治理總面積2.87萬畝,使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對616個生產礦山進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治理恢復面積4.38萬畝。經過一系列治理工程,遼寧省已有846座礦山披綠著彩,重現生機。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