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資金需求量大、縣級財政難以承受,幾乎是所有“旱腰帶”區域地方政府面臨的共同難題。再加上這一地區少雨多旱,樹草成活率較低,尚無成熟有效、可借鑒的恢復治理方法,都讓“旱腰帶”的生態恢復之路異常艱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資金需求量大、縣級財政難以承受,幾乎是所有“旱腰帶”區域地方政府面臨的共同難題。再加上這一地區少雨多旱,樹草成活率較低,尚無成熟有效、可借鑒的恢復治理方法,都讓“旱腰帶”的生態恢復之路異常艱難。
若是有機會坐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飛越三秦大地,你定會被夾在關中平原和陜北丘陵地區的一條綠色走廊所吸引,這便是渭北“旱腰帶”。
渭北“旱腰帶”東起韓城,西至隴縣,綿延幾百公里,就像是一條綠色的“馬奇諾防線”,將北方而來的沙塵牢牢地抵擋在關中平原以外。然而,由于采石、石灰、水泥等行業和企業影響,這里的環境問題變得異常突出,給自然環境和當地百姓都留下不可忽視的影響。
記者日前對陜西省“旱腰帶”地區開山采石及生態環境治理情況進行了專題采訪調研,調研中發現,渭北“旱腰帶”地區非法采石目前雖已基本消除,但針對已開采礦山的生態恢復治理,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年無序開采,青山變“裸山”
渭北“旱腰帶”,因在衛星遙感影像圖上呈淺黃色帶狀地形而得名,也稱渭北山地。它地處關中平原和陜北丘陵地區之間,東起渭南韓城,西至寶雞隴縣,橫跨渭南、銅川、延安、咸陽、寶雞五市的20余個縣區,東西長近400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渭河的主要支流千河、漆水河、浸河、洛河從中穿越而過。該地區歷史文化遺跡豐厚、石灰石儲量豐富,但森林植被稀少、水資源短缺。豐富的石灰石資源,使該地區成為陜西省水泥、石灰、石料等建材的主要來源地。建設需要和利益需求使人們盯上了這片山脈,無序開采、違規加工、土法燒灰讓“旱腰帶”地區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狀況日益嚴峻。
渭南市富平縣石灰石儲量約為1303億立方米,沿山群眾開采石灰石已有數百年歷史,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鎮化快速推進,富平縣北部山區采石企業一度達到850多家、石灰窯1000多家。站在富平堯柏水泥寶峰寺礦山885米采石作業平臺向下環望,彎彎曲曲的山路,一有運送石料的卡車經過,土灰外濺,揚塵四起,而喬山地區的山體破壞程度更是讓人觸目驚心,除了山外交通便利的地方被整體“扒皮”外,大山深處也被開挖的滿目瘡痍,到處可見人工形成的陡壁峭崖,青山變成了“裸山”。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我們這里中部6縣逐漸出現大小不一的采石場。2000年以后,隨著各類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日益增多,水泥、建筑石料和白灰的市場需求量驟然增大。加之近年來省上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相當數量的采石企業關閉退出,陸續轉戰我市中部‘旱腰帶’石灰巖礦區,致使該區域資源開采量持續增大,礦山數量急劇增多,逐漸形成多、小、散、亂、差的局面。”談到礦山無序開采的成因,咸陽市國土資源局一位負責人這樣講道。
記者在調研采訪中發現,一直以來,礦權市場準入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偏低,不管是企業或者個人都可以申請石灰石開采,而對礦權申請人本身的資質條件例如投資額度、企業從業方向、業績和申辦企業規模等條件要求不高,再加上資源開發成本較低,漸漸導致了“小、散、亂”的局面在渭北石灰石礦區普遍存在。
石灰巖礦山基本停產,各地整合狀況各不相同
為了對沿山采石進行有效整治,最大限度減少環境破壞,今年年初,省政府專門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切實加強采石場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新建采石礦山生產規模不得低于10萬噸/年,年產10萬噸以下采石場要逐步關停。到2020年,關中地區每個縣保留1—3家、陜北每個縣3—5家、陜南每個縣5—7家采石企業。”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旱腰帶”地區,除了一些大型水泥企業的配套采礦點繼續生產外,其他采石企業基本都處于停產階段,各地市的整合狀況各不相同。
咸陽市早在2010年,就率先在“旱腰帶”地區開始了首輪石灰巖資源整合整頓工作,徹底關閉了年開采10萬噸以下的小型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截至2014年底,采石礦山數量下降了65%。咸陽市還早于省政府,2014年就印發了《咸陽市中部“旱腰帶”地區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和環境治理恢復方案的通知》。
“省上的這次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前,咸陽中部6縣共有采石礦山及整合區59個,省政府要求2020年底前,每縣只能保留1到3個采石企業,這意味著我市取締和關閉礦山的任務將非常艱巨。”咸陽市國土局副局長梁彭飛介紹道,“上一輪整合整治工作還未徹底完成,新一輪整合整治又開始,接下來的礦山整合矛盾將愈加突出。”
根據咸陽市政府的規定,在整治期間,各采石礦山一律停產停建,無論手續證照是否完善。禮泉縣天和石料有限責任公司在2011年整合后,生產規模由原來的每年10萬噸,提升至了20萬噸。整合后的公司在環保設施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礦山開采方式也由原來事故頻發、破壞嚴重的“掏采”變為了規范的“臺階式”開采。“我們這幾年環保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增大了,但因為持續的整合整治,這幾年企業實際生產的時間并不多。”天和石料負責人駱總旗如是說。
蒲城縣大西采石加工有限公司在2014年的整合中投資9000多萬元,將采石規模擴大至每年400萬噸,該公司總經理趙鐵軍向記者介紹,他們從今年7月3日就停產了,到現在已經有兩個多月了。“我這兒現在不生產,每天光銀行利息就要還三四萬元,政府整合資源、規范開采是好事,我們都歡迎,但時間千萬不敢太長了。”趙鐵軍苦笑著說。
生態欠賬多,廢棄礦山恢復治理難
涇陽縣沿山石灰巖資源豐富,儲量占咸陽市一半以上,主要有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石料用灰巖等。該縣石灰石開采已有20多年歷史,采石企業最多時達143家,多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低,生態破壞嚴重。長年累月的無序開采,讓該縣五臺山和嵯峨山等地帶傷痕累累,慘不忍睹。
去年以來,涇陽縣先后制定了《北部礦山整治整合暨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生態恢復規劃。在該縣口鎮吊村的無主廢棄礦山恢復試點記者看到,約1萬平方米的礦山削坡已投入近千萬治理資金,但成效并不明顯。涇陽縣副縣長張勇告訴記者,涇陽縣采石企業鼎盛時期每年為地方財政貢獻總額約500萬元左右,按開采10年計算,也就5000萬元左右。“旱腰帶”在涇陽全縣延綿34公里左右,如要將所有廢棄礦山和無主礦山全部恢復治理,所需資金大概在20個億左右。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資金需求量大、縣級財政難以承受,幾乎是所有“旱腰帶”區域地方政府面臨的共同難題。
除了資金問題,“旱腰帶”地區氣候少雨多旱,樹草成活率較低,再加上目前尚無成熟有效、可借鑒的恢復治理方法,都讓“旱腰帶”的生態恢復之路異常艱難。
礦山治理恢復保證金繳存難
為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預防和治理礦山地質災害,陜西省在2013年出臺了《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采礦權人在礦證有效期內,根據資源開采量每年繳存一定的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以確保采礦權人對礦山進行恢復治理。
記者在“旱腰帶”地區的采訪中發現,這一地區的礦山治理恢復保證金繳存效果并不理想。從2013年至今,80%以上的采石企業都無法按時按額交存保證金。省國土資源廳的一份報表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省石灰巖開采礦山應繳存9477萬元,已交存金額僅為562萬元,未交存達8915萬元。
業內人士介紹,陜西省的保證金制度其實從2003年就開始研究制定了,一直到2013年才得以最終出臺,而這10年正好是采石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時至今日,市場不景氣,采石企業效益下降,部分企業的生產生存都成問題,難以按時按額交存保證金。而一些有能力交存的大型企業也不主動,甚至互相觀望。“政策出來要一視同仁,鄰縣的海螺(水泥廠)都沒有交,我們為什么要交?”采訪中,冀東海德堡涇陽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躍紅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講道。
除了保證金繳存難外,“旱腰帶”地區已交存保證金的采石企業也還存在“怠治理、不治理”等問題。“規定中雖然要求企業要邊開采,邊治理,但實際操作中,監管權責不清,好多企業就覺得,反正我也交過保證金了,先干著,恢復治理的事能拖就拖,最后開采完大不了保證金不要了。”蒲城縣國土局礦產辦副主任任恒平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打算讓已交存保證金的采石企業每年制定年度礦山恢復治理方案,并遵照執行,如果到了年底發現企業未履行方案,政府將會組織專業力量代為恢復治理,費用從企業已交保證金中扣除。
“旱腰帶”生態恢復之路任重道遠。專家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針對該區域應提高準入門檻,嚴格采礦區審批,科學劃定禁采區、限采區,制定完善與礦山環境治理相配套的管理辦法和技術要求。同時,邊整合、邊治理,邊開采、邊治理,嚴格執法,做到源頭防治。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