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網站轉發《中國礦業報》7月26日刊登《礦業仍是推動現代文明的基礎產業》一文標題為什么用“仍是”?
我認為,這是因為“礦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這一淺顯的道理和常識,在當下受到了動搖。我懷疑,那種打著保護環境旗號,把資源開采利用與破壞環境劃等號,癰政不擔當,懶政不作為,把無知當先知,以政治上的正確掩蓋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從內部瓦解“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根基。
砂石原料是國民經濟基石
抱有這種觀點的人,如果不是敵對勢力派出的臥底,就是被敵對勢力收買的走卒。可怕的是往往這種人有的還把持著政府部門要職。國土衛士們要堅定地站出來,對一切污蔑資源依法合理配置的言行作堅決斗爭!
各位不用猜測,我上述文字完全是有感而發,針對的就是林業部門。上周陪同省級3部門檢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在藍田縣檢查一處關閉礦山生態恢復情況時,當地林業部門一頭目大言不慚地表功“藍田礦山絕大多數沒有林地手續,去年中央環保督察時,我們一下抓了10幾人,還有的正在追逃。”我當場斥責其不作為、胡作非為!
辦理采礦證以環保部門意見為前置,辦理采礦證之后申報林地手續天經地義合理合法。藍田林業部門長期以來不作為,使合法采礦長期處于無林地手續的境地,到頭來卻以無林地手續處罰拘人,典型的胡作非為。耕地保護是紅線,尚且為了建設發展可以依法依規調整規劃審批用地,森林同樣需要保護,但依據《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對于包括礦產開采在內的建設項目是允許辦理林地占用手續的。
資源開發需占用林地
在現場檢查的省級部門檢查組人員也認為,對合法礦權應當依法給予辦理林地手續。合法礦山長期不能完善林地手續,使其處于違法用林狀態,縣級林業部門熟視無睹不作為,一旦上級檢查,馬上行動去抓人,還貌似態度堅決想邀功,這簡直是給縣政府抹黑,給西安市添亂!
礦山開采確實帶來不少環境問題,其開采過程本身并不好看,這是事實。為此,國家已開始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和諧礦區建設,要求礦山以實現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為核心,做到開采方式科學、生產工藝先進,企業管理規范、礦區生態環保、礦區社會和諧,總體目標是“開礦一處、造福一方,開發一點、保護一片,礦區和諧、科學發展”,努力達到資源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局面。
就現有礦山的生產方式來說,露天開采建筑石料是開發利用方案所允許的,并且這類礦山除開采加工現場會出現粉塵、噪音之外,并不產生其他有害物污染。況且國家屢次提出的淘汰落后產能,也沒有涉及建筑石料礦山。特別是西安的礦山全部位于秦嶺山中,所有的礦權設置,都符合經省政府批準、由市政府發布的《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不在水源涵養區和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高度關注,新聞媒體也加強了針對秦嶺生態環境問題的報道,但由于對開發建設和資源利用方式了解掌握不足,以表象代替實質,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只講生態環境保護,不講建設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
按照這種邏輯,當前對秦嶺破壞最大的就是國家重點工程西成高鐵。
當你進入戶縣澇峪看看正在建設的西成高鐵施工現場,植被遭破壞、棄渣填溝道,環境現狀不忍睹。但是沒有人敢阻擋其施工。高鐵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很難看,這是“成長的代價”,只要按照設計規范完善后期環境治理,最終能夠做到建設和環境相協調。
同樣的,礦產資源開采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進行露天開采,帶來山體植被在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屬于開采過程中的正常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局部的、可控的,當開采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對邊坡、臺階進行覆土、綠化、恢復植被,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因此,為保障經濟建設需要,秦嶺礦產開采不可能全部取締,但必須依法嚴格規范其開采行為。
作者簡介:鄭世驊,西安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管理處處長,法學學士;陜西省秦嶺發展研究會研究員,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理事,西安市法學會理事,西安市環境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