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房地產、出口、基建。然而,中美貿易戰打響,國際貿易陷入危機,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打折扣;“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堅決推進去杠桿”等政策也標志著房產、銀行大量“放水”等手段將謹慎使用。
于是,基建成為穩定增長的救命稻草。而當前正是大量基建項目對砂石需求起到了托底的作用。
據路透社7月27日報道,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計劃向基建項目投入更多資金并放寬對地方政府的借款限制。路透社報道,“短期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基建投資,”一位向政府提供建議的內部政策人士表示。“由于貨幣政策效果不彰,我們將讓財政政策在支撐經濟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對此說法形成支撐的是,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要求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基建浪潮催生砂石行業暴漲
根據智谷趨勢整理的數據,我國經歷過三次基建寬松期:2008年,2011年,2014年。相信砂石行業同仁對2011年、2014年這兩個時間節點仍記憶猶新,尤其是在2014年,我國砂石行業出現了討論、建廠、下海熱潮,一派欣欣向榮的場面。
2018年,補短板的基建浪潮又將承擔穩增長的重任:
中央層面,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地方層面,今年兩會上,31個省級行政單位2018年基建預期投資已超過了4萬億:
天津,公路水運基礎設施投資58.5億;
上海,重大工程全年投資計劃1350億;
重慶,年度計劃投資4000億;
河北,全年完成投資8000億;
山西,路建設要完成投資380億;
遼寧,公路水路交通設施計劃投資380億;
吉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269億元;
黑龍江,交通建設投資180億;
江蘇,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160億;
浙江,綜合交通建設計劃投資2150億;
安徽,完成交通建設投資700億;
福建,交通運輸運輸計劃投資850億;
江西,交通計劃完成投資600億;
山東,交通建設計劃投資944億;
河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完成投資472億;
湖北,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850億;
湖南,擬投資近2000億;
廣東,交通運輸基本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200億;
海南,公路水路計劃投資180億;
四川,公路水路交通建設確保完成1300億以上;
貴州,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1650億;
云南,交通基礎設施計劃完成投資3440億;
陜西,計劃完成交通投資700億;
甘肅,公路、水路及運輸場站固定投資900億;
青海,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456億;
內蒙古,公路建設投資700億;
廣西,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初步安排800億;
西藏,公路水路固定資產計劃投資178億;
寧夏,完成重點基礎設施投資4500億以上。
基建、環保疊加 砂石行業或更加狂熱與慘烈
與以往數次基建寬松期不同的是,本次補短板基建浪潮與前期環保風暴疊加。在砂石礦山整體數量銳減、天然河砂開采受限的背景下,砂石企業的投資成本卻出現暴漲的局面,甚至出現小體量單位“玩不起”的現象。
市場是殘酷的,可以預見的是,早有布局、已完成整改并投產的大型砂石企業或能賺得盆滿缽滿;各種原因步履緩慢,在趕工建廠、停產整改中蹉跎時光的砂石企業或只能嘗到市場蛋糕的殘渣,甚至完全“撲空”。
基建浪潮來了,砂石行業或將又進入一輪狂熱期,然而行業同仁也不應忘記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艱苦時光。“風來了,豬都能飛上天!”飛翔之前,要不要思考下如何著陸?
歡迎行業同仁留言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