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21日(上午),2018年砂石骨料行業(yè)綠色發(fā)展(技術(shù)/投資/產(chǎn)業(yè)鏈)峰會暨中國砂石骨料網(wǎng)年會即將召開。
上面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會議本身,另一個當(dāng)然是“杭州”了!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好不容易來到杭州一次,總得領(lǐng)略一番。
杭州美景眾多,以西湖十景最具代表性。而西湖十景又有新舊之分,下面,中國砂石骨料網(wǎng)小編帶您看盡西湖新舊十景,在繁忙的會務(wù)活動之余,別忘了出去走走,冬季的杭州也美不勝收。
西湖舊十景
蘇堤春曉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后人為紀(jì)念蘇軾,將此堤命名為“蘇堤”。蘇堤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因此,在蘇堤上具備最為完整的視域范圍,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在壓堤橋南御碑亭處駐足,如圖畫般展開的湖山勝景盡收眼底。
蘇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cè)相間種植桃樹和垂柳的植物景觀特色。春季拂曉是欣賞“蘇堤春曉”的最佳時間,此時薄霧蒙蒙,垂柳初綠、桃花盛開,盡顯西湖旖旎的柔美氣質(zhì)。
曲院風(fēng)荷
位于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cè)22米處,范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曲院,原為南宋(1127-1279)設(shè)在洪春橋的釀造官酒的作坊,取金沙澗之水以釀官酒。因該處多荷花,每當(dāng)夏日荷花盛開、香風(fēng)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溢,有“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的意境。
平湖秋月
位于孤山東南角的濱湖地帶、白堤西端南側(cè),是自湖北岸臨湖觀賞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當(dāng)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平湖秋月”景觀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17-18世紀(jì))欽定西湖十景時 “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斷橋殘雪
位于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dāng)西湖雪后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位于白堤東端的斷橋上視域開闊,是完整觀賞西湖南、北水域景觀的最佳地點。因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白蛇傳》的主人公白娘子與許仙相識于此,斷橋成為擁有愛情象征意義的、最富盛名的橋。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cè)間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里桃紅柳綠,游人如織。
花港觀魚
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于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里,落英繽紛,呈現(xiàn)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花港觀魚”位于南宋時(12-13世紀(jì))官員盧允升的別墅內(nèi),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別墅內(nèi)鑿池養(yǎng)魚,故名“花港觀魚”。該景觀單元現(xiàn)存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
柳浪聞鶯
在西湖東岸錢王祠門前水池北側(cè)約50米的瀕湖一帶,范圍約0.54公頃,以觀賞濱湖的柳林景觀為主題。“柳浪聞鶯”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jì))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fēng)擺成浪、鶯啼婉轉(zhuǎn),故得題名“柳浪聞鶯”。如今,“柳浪聞鶯”依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柳林特色,漫步其間,且行且聽,柳絲拂面,鶯鳥鳴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島及島南局部水域,范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最具標(biāo)志性的景觀。該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以月夜里在島上觀賞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發(fā)禪境思考和感悟為欣賞主題。小瀛洲島在明萬歷間(16世紀(jì))浚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田”字形格局,是江南水上園林的經(jīng)典。全島以亭臺樓閣配以傳統(tǒng)花木構(gòu)成色彩絢麗的景致,與島內(nèi)外水光云天相映,象征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蓬萊仙島。
雙峰插云
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兩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橋畔的觀景點構(gòu)成,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云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氣勢非凡。每當(dāng)云霧彌漫,塔尖于云中時隱時顯,恍若云天佛國。
雷峰夕照
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帶,范圍約13.19公頃,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該景觀的最重要建筑要素為雷峰塔,始建于吳越國時期(977年),民國(1924年)塔毀后以遺址形式保存,曾與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兩岸的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雷峰塔還因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白蛇傳》而成為愛情堅貞的象征,賦予了西湖景觀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2002年,為使遺址不再被風(fēng)雨剝蝕,按原塔形式建造了覆罩于遺址之上的保護性塔,兼顧恢復(fù)了古塔本身及與保俶塔的對景景觀。
南屏晚鐘
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帶,范圍約3.91公頃,以南屏山麓凈慈寺鐘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該景觀屬佛教文化古跡,以聽覺欣賞為特征。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紀(jì))以來就有“東南佛國”的佛教勝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凈慈寺成為與靈隱寺并峙于西湖南北的兩大佛教道場之一。每當(dāng)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的巖石、洞穴,隨之形成悠揚共振齊鳴的鐘聲。今已成為杭城除夕夜迎新辭舊的撞鐘活動場所。
西湖新十景
吳山天風(fēng)
位于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云表,巍然壯觀。山道旁,有一組形態(tài)各異的巖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稱為“十二生肖石”。吳山山頂建有“江湖匯觀亭”,站在亭中,錢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覽無余。在亭側(cè)通往云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觀遺址,遺址旁留有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的手書:吳山第一峰。
春秋時期,吳國的南界由紫陽、云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區(qū)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滿隴桂雨
位于滿覺隴村、石屋洞前一帶。滿覺隴俗稱滿家弄,明清時盛產(chǎn)桂花,為西湖著名賞桂勝地。抗日戰(zhàn)爭杭州淪陷期間,桂花樹被大量砍伐,僅剩少數(shù)農(nóng)家屋前屋后幾株老樹。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稍有恢復(fù)。桂花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fēng)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
玉皇飛云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錢塘江,東接鳳凰山,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山體挺拔高聳,山頂常有云霧飛繞,因而取景名為“玉皇飛云”。
玉皇山在南朝梁時已有佛寺,五代吳越國時經(jīng)全面開發(fā),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開通山東麓慈云嶺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臺”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廟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廟改為道教官觀,山頂福星觀及慈云宮在清代極為興盛。
玉皇山介于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云,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dāng)風(fēng)起云涌之時,佇立山巔登云閣上,耳畔但聞習(xí)習(xí)之聲,時有云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
云棲竹徑
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棲塢里,為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素以深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
康熙皇帝曾四到云棲,賦詩題額,并賜一株大竹名為“皇竹”,浙江地方官為此建“御書亭”、“皇竹亭”以記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棲。清末以后,云棲竹林屢遭破壞,不復(fù)舊觀。抗日戰(zhàn)爭杭州淪陷期間,竹林更遭濫伐,幾近滅絕。1950年后,在杭州市園林部門護理下,竹林逐步復(fù)壯,整修寺宇,開辟茶室。今天的云棲竹徑,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整個環(huán)境幽靜清涼。
九溪煙樹
九溪,俗稱“九溪十八澗”,十八澗系指細流之多。位于西湖西邊雞冠垅下。源發(fā)翁家山楊梅嶺下,途匯清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棲、清頭和方家九溪,曲折隱忽,流入錢江。
1947年,著名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fā)現(xiàn)古代冰川遺跡,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jì)時,杭州西湖尚為一片冰雪世界,當(dāng)時下龍井是一處儲水盤谷,承受大量冰雪,經(jīng)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民國期間,九溪十八澗一帶有二、三私家茶莊,賣茶水并供應(yīng)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莊所備桌椅不多,春秋佳日,游客以澗邊石塊權(quán)充桌椅。1975年以后,園林部門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館、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環(huán)境,疏浚泉池,筑水壩,架畫橋,布蹬道,造亭子,擴大游覽面積。
黃龍吐翠
位于西湖北山棲霞嶺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龍積翠”一目,“黃龍吐翠”景名脫胎于此,用一“吐”字,突出貼泉池巉崖間龍口噴水,珠簾倒掛的特有情景。
黃龍洞在宋、元、明、清代皆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期改為道觀。此處前為庭園,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與人工建設(shè)為一體,為期上雅幽園林之一。1985年,集宗教文化內(nèi)涵與寺觀園林景象于一體面的黃龍洞辟建為仿古游樂園。黃龍洞山門到二門之間,有一段長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墻漏窗,頗多可賞景物
龍井問茶
位于西湖西南的風(fēng)篁嶺山。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相傳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且龍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攪動時,水面會出現(xiàn)一條分水線,仿佛游絲擺動,然后慢慢消失。龍井不僅有名泉、名景,還有名茶。龍井茶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有“色綠、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為茶中極品。
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fēng)氣,元明間,人多以游龍井品茗為樂。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御茶”遺跡。乾隆還將過溪亭、滌心池、一片云、風(fēng)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
虎跑夢泉
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眾多名泉中的翹楚。虎跑泉的得名,始于“南岳童子泉,當(dāng)遣二虎移來”的佛教神話傳說。傳說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見此處風(fēng)景優(yōu)美,欲在此建寺,卻苦于無水。一天,他夢見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來,果然發(fā)現(xiàn)甘泉,此泉即被命名為“虎跑泉”。
虎跑泉在地質(zhì)學(xué)上屬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質(zhì)優(yōu)良,其形成與當(dāng)?shù)氐锰飒毢竦淖匀粭l件有關(guān)。虎跑泉與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大井,并稱杭州五大“圣水”。更因虎跑泉水質(zhì)特別純凈,世人將虎跑泉與龍井茶葉譽為“西湖雙絕”。
阮墩環(huán)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一八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后人稱之為阮公墩。為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島。
1981年,島上建環(huán)碧山莊。莊內(nèi)揭出大旗于林杪之上,隨風(fēng)招搖,頗存古風(fēng)。島中心為一片林間空地,偏西北由廳堂、曲廊、矮籬、柴門組成院落。東南岸邊為船埠,東北部岸邊置一用杉樹皮結(jié)頂、棕櫚作柱的圓亭,取名“憶蕓”(紀(jì)念阮元意思)。小小島嶼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叢中,猶如碧玉盤中一顆晶瑩翡翠。“阮墩環(huán)碧”景名由此而來。整個環(huán)境,遠山近水,開闊明朗,清逸幽靜。
寶石流霞
寶石山為西湖北岸屏障。這里的山巖呈赭紅色,巖體中有許多閃閃發(fā)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dāng)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仿佛數(shù)不清的寶石在熠熠生輝。寶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寶石山東巔,保俶塔巍然挺秀。原為九級磚木結(jié)構(gòu),現(xiàn)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1933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biāo)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