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級黨委政府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整頓河湖砂石和礦山骨料開采秩序。湖南省砂石協會順勢而為,致力于綠色高質量發展,得到了主管部門和企業高度重視和好評。
日前,中國建材報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湖南省砂石協會會長、湖南湘砂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科。
湖南省砂石協會會長李建科(左)接受中國建材報記者楊鵬(右)采訪。
記者:在史上最為嚴厲的全國范圍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綜合整治的形勢下,想必湖南砂石骨料行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和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請問我們將如何迎接挑戰和把握機遇?
李建科:首先把湖南砂石骨料行業交一下“家底”吧。據湖南省協會調查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省機制砂石骨料生產企業近1500家,比上年度的2000家減少了25%。其中年產量超過100萬噸規模以上的大型礦山企業占2%,年產量50~100萬噸規模以上的中型礦山企業占25%;年產量在50萬噸規模以下的小型礦山企業占73%。河湖砂石堆場由上年度的600多家,壓減至100余家,減少了83.33%。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對湘資沅澧和洞庭湖砂石實行嚴格禁采和限采政策以來,對砂石骨料礦山進行嚴厲安全環保整治持續發力所取得的成果。
其次,湖南是全國砂石資源大省,但濫采濫開現象嚴重,企業規模散和小,生產現場臟亂差。甚至存在無證非法開采,嚴重破壞耕地、林地等資源,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無從整改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社會形象。
再次,全省各地發展不平衡,砂石骨料行業市場秩序亟待重建。按照目前湖南年水泥需求量1億噸測算,年砂石骨料消耗量約為8億噸,年產值近800億元,還可帶動運輸業近400億元產值。自去年以來,因河湖砂石禁采限采和砂石骨料礦山整治,導致市場砂石骨料緊缺,價格大幅上漲,既增加了下游企業成本,也增加了行業自行運營風險。
以上是湖南砂石行業的現狀,也是面臨的挑戰。但是,湖南省砂石協會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轉危為機。因為這是一個大市場,是一個新興大產業,也將成為各地經濟發展新的支撐點。為此,以下四個環節缺一不可:
一是靠政府安全環保治理政策和綠色礦山建設配套政策的正確引導,這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政方針所指引的方向。
二是靠協會積極推進行業由“一盤散沙”變為“一盤大棋”,做好行業發展頂層設計規劃。
三是要靠行業龍頭企業建設示范綠色礦山,發揮典型引領作用。
四是要形成全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共識。
這四個環節,一環扣一環,不可或缺。這也是我們行業應該把握的歷史性機遇。
記者:2017年5月10日,國家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旨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力爭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中央好的政策要在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地方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請問湖南省砂石協會有何作為和建議?
李建科:綠色礦山建設是中央專門給非煤采礦業出臺的產業發展政策,也是砂石骨料行業在轉型發展階段的一場“及時雨”:即一要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二要構建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三要建立綠色礦業發展新機制。這為砂石骨料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盡管湖南省砂石協會從成立到現在還只有3年時間,但是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行業“家底”后,凝聚了行業一大批企業家和科研院校的專家,形成了砂石骨料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廣泛共識,也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如我們協會成立了專家委員會,派專家積極參與國家工信部《關于促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修改,并提交了意見和建議,表達了基層行業協會的聲音。我們參與了《湖南省砂石行業規范條件》《關于促進湖南省機制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地方政策措施的制訂。
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砂石行業地方標準的起草和認證工作,如《湖南省砂石行業省(市)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湖南省砂石企業質量管理規程》和《預拌混凝土用機制砂》《預拌混凝土用碎石》《減膠劑生產與應用技術規程》等。
我們正在按照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要求,在“十三五”期間,推進十大砂石骨料綠色礦山示范企業的建設。
總之,行業協會既要當好政府制訂政策的參謀,又要做好產業政策貫徹落實的引領者,還要把好行業健康發展的脈搏,當好市場秩序重建的組織和協調者,真正發揮政府、行業、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記者:中央有關礦山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政策貫徹落實,是史上最為“剛性”的行動,湖南關停整頓的砂石骨料礦山也不在少數,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于“一刀切”。您認為,這對市場供需結構帶來了哪些影響?您代表協會有什么好的建議?
李建科:中央開展安全生產整治、打贏“藍天保衛戰”,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關乎民生發展的大事,各地政府貫徹落實史無前例,執行力度史無前例。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實踐也證明,對礦山“一刀切”的停產整頓,雖剎住了“濫采濫開”的歪風,但也驅逐了“良幣”,尤其是直接造成了砂石骨料市場供應短缺,市場價格日見其漲,且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給混凝土質量和混凝土耐久性造成諸多隱患,給建筑物安全帶來風險。這已經引起了中央和省里重視,現在由“剛性”施策,變為“柔性”行政,逐步改善了砂石骨料市場供需矛盾。
我們建議:
一是要嚴格執行安全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堅持礦山安全生產和環保整治力度不放松,以此倒逼行業和企業轉型升級,進行安全環保技術改造,有利于實現行業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是對砂石骨料重點企業要區別對待,如實行“錯峰生產”和“分批整改”,以滿足市場供需平衡,平抑物價。
三是堅決取締非法企業,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四是堅持砂石骨料標準導向,以砂石骨料質量確保混凝土質量不受影響。
五是加強政策引導,提高投資門檻,把好市場準入關口。
六是政府與協會聯手推動礦山企業兼并重組,建設一批高標準、大規模、安全綠色環保型的砂石骨料礦山。這是引領行業發展的長久之策。
記者:湖南人素有“敢為人先”的精神,您提出的“以創新發展為引領,攜手共圓綠色夢”,協會搭臺,企業唱戲,具體內容指的是什么?
李建科: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探索,我們的會員企業已經發展到110多家,覆蓋了資源勘探、礦山開采、設備制造、科研院校、運輸物流和技術服務,行業平臺已經搭建起來。
前不久,我們召開的湖南省砂石骨料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從省政府部門領導到科研院校專家,從會員企業、有關省市兄弟協會到設備技術廠商代表,倡導我國砂石骨料行業綠色發展新理念,探討砂石骨料行業綠色發展新路徑,推廣應用綠色礦山新技術和新裝備,搭建行業融資引智新平臺,實現砂石骨料行業“脫胎換骨”和鳳凰涅槃式的轉型升級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其一是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思路。河湖天然砂石限采禁采,砂石行業已進入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的關鍵時期,要告別過去“小、散、亂、污”窘境,要從科學規劃、機制砂骨料質量標準、大型機制砂石基地建設、砂石骨料+產業鏈等進行頂層設計。
其二是砂石行業要實現創新引領,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砂石行業經濟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和物聯網+,建立起綠色砂石礦山大數據,打造“智慧砂石”平臺。
其三是建設標準綠色礦山,實現示范引領。如開展砂石骨料原材料基地建設,在大市場周邊建設砂石骨料集散地,由礦石產品向工業制品轉化。這是協會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長期目標。
在協會搭好上述平臺之后,如何組織企業“唱戲”,這是一項緊迫而長期的任務。
一是推進砂石骨料綠色礦山建設,計劃到2020年再建設1個砂石骨料綠色礦山示范區和10座綠色砂石骨料礦山。
二是受湖南省政府有關部門委托,協會專家委正在制訂湖南省砂石骨料綠色礦山標準。協會已將會員單位綠色礦山轉型升級納入標準執行序列。
三是正在建立湖南省砂石骨料行業基礎數據庫。將砂石骨料產業鏈中的數據包括產、供、需、運等集成,推動砂石骨料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以此促進砂石企業轉型升級。
四是協助政府部門完善企業名錄,建立砂石骨料企業安全生產、環境監測、質量跟蹤信息化系統,與國土、水利、建設、交通等大數據對接共享,以此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五是破除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瓶頸,組建湖南湘砂集團有限公司。動員會員單位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如籌建湖南砂石骨料綠色礦山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推進砂石行業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深度融合,同時建立砂石行業眾籌眾創投融資機制;又如開發綠色砂石企業高質量發展股權投資,重組優質企業上市;建立砂石骨料集散中心,實現行業產供銷平衡,確保產品質量,保障市場需求。
通過打好一系列“組合拳”,將全省砂石骨料行業的資源勘探與開采、技術研發、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質量管理、融資平臺、產品運輸、市場銷售、行業培訓等進行重組整合,構建全省砂石骨料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設立起行業社會新形象。
記者:請您介紹下一步協會工作重點。
李建科:鑒于我們砂石骨料行業的特殊性,協會工作是需要不斷創新的。
首先,協會在建設一站式咨詢服務平臺。以省砂石協會專家團隊為依托,為省內砂石骨料企業提供從報批、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綠色礦山建設的成套解決方案。
二是建立湖南省砂石骨料行業大數據平臺,為政府對企業實施“智能監管”,建立起有效的監管機制,做到全省一盤棋,全方位監管,監管無死角。
三是協會要當好政府的“參謀”。為依法調控砂石骨料產業準入及資源配置,引領行業朝生態、環保、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引領資本有序進入行業投資,避免重復建設,規避市場無序競爭。引導民營企業資產重組,形成當地行業龍頭,以利強化行業自律。
四是打造湖南省砂石協會一流服務團隊。我們成立了湖南省砂石骨料行業專家委員會,正在組建砂石骨料綠色礦山設計和建設團隊,正在組建大數據中心服務團隊等。這些團隊建設,都是協會工作的重要抓手。
五是響應中央“一帶一路”號召,致力于海外砂石行業技術、管理、市場等考察與交流,有序引導企業踐行“走出去”倡議。
六是做好行業發展頂層設計。在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基礎上,根據湖南實際,因地制宜,從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等9個方面,規劃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