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生態環境部網站發布《關于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的指導意見》,鼓勵舉報人依法實名舉報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鼓勵企業內部知情人員舉報。
同時,2020年6月底前,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應當建立實施舉報獎勵制度,并指導督促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在2020年年底前,建立實施舉報獎勵制度。各地在實施舉報獎勵工作中應對舉報人的個人信息要嚴格保密。
當前,隨著中央部委連續發布促進砂石行業高質量、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砂石料這個原本并不受重視的行業邁上了規范化之路。在此背景下,公眾甚至內部員工對不守法企業的舉報無疑將成為督促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砂石行業歡迎如實舉報,但讓人擔憂的是:
不實、甚至惡意舉報可能讓當前火熱的砂石業成為部分不法者的“搖錢樹”、打擊競爭對手的齷齪手段。
惡意舉報泛濫 或致砂石業主人人自危
在砂石行業,不法者靠惡意舉報敲詐錢財并不是新鮮事。
據筆者所知,有砂石行業的知名企業就曾遭遇冒牌記者威脅,敲詐錢財的經歷。
而在2020年4月,江蘇省常州市警方破獲一起的冒充黨媒記者敲詐勒索案更是典型。
警方抓獲的團伙成員散布在南京、常州、蘇州等地等地冒充記者,針對混凝土、攪拌站、水泥廠、新材料廠、路邊砂石廠等以采訪的名義進入,實施“檢查”后用曝光威脅,進而敲詐勒索。
另一個案例更是鬧到了中央環保督察組:
根據岑溪市公開的中央環保督察組調查案例,2018年,正值環保督察非常嚴格的時期,一家砂石企業遭遇村民不斷舉報,甚至鬧到中央環保督察組,而最終的調查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其舉報的事實幾乎都不成立,聯系舉報人則拒絕參加聽證會。
此外,競爭對手的惡意行為也讓業者防不勝防:
在砂石骨料網組織的某次行業調研中,某被調研企業正是被競爭對手“煽動”部分村民堵住大門,導致正常生產運營無法進行。
公正執法將成為合法砂石企業的命脈
合法砂石企業最為恐懼的,是“只要被舉報,就必須停產接受調查”的老路子,是讓合法者為本不存在的罪名承擔的巨大成本。
讓不實舉報和惡意舉報無用武之地,是公正合理的執法應有之義。生態環境部本次發布的《指導意見》也強調,舉報人舉報的事項應當客觀真實,一般應有明確的舉報對象和環境違法行為。
國家鼓勵舉報環保問題,您認為惡意舉報是否會泛濫?砂石企業該如何做到面對不實舉報“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