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共和國迎來70華誕。
70年前,前輩英模披荊斬棘,以滿腔熱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120年前,一座砂石礦山也開始隨著家國命運不斷輾轉,刻下了砂石行業的歷史年輪。
今天的主角是一座擁有近120年開采歷史的砂石礦山,砂石骨料網將細數她在新中國成立前50年、后70年的足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望砂石行業的過去,展望未來。
浙江省余杭獐山石礦,曾被中央建材部評為優秀工廠的砂石礦山,1895年正式啟動開采,2013年整體開平,上海、杭州重大工程無不青睞獐山石子,走在上海外灘就是在獐山砂石中徜徉。
1895-1949
顛沛流離50年
英國殖民者租地開礦
19世紀末,上海開埠,大英帝國在上海攫取了租界的同時,急需尋找一種混凝土骨料來營造英式的建筑。他們派人從上海一路西行,在浙江杭縣境內一個叫平橋的地方停住了腳步。這座小山名叫獐山,他們找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青石。
光緒14年(1888年)5月,清洋務局提調徐承禮、仁和縣肖治輝、大英帝國上海工部局經理優蘭德就塘棲章、陡二山劃界繪圖,訂立租借采石合同條款。
早期開礦留影
獐山因形狀像獐子得名,它僅僅是一個相對高度20來米的小山包,英國人于1893年正式開采石礦兩年后,因為山太小而移師河西的陡山。陡山絕對高度134米,但石礦還是沿用了獐山這個名字,以至于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很多不知情的人總是錯把陡山當成了獐山。
英國人的租借開采合同“以18年為期”,他們一開始就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藝,鑿巖放炮,機械粉碎,3臺軋石機都由80馬力的單缸引擎提供動力,每天的產量高達300噸機軋石子,青色的石子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輸往上海,成就了上海租界里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和一座座高大的洋房。
1910年,大清巡撫增溫曾照會英駐上海領事,提出“平橋開石,屆時已滿,應如約收回自辦”。然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統治倒坍,收回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英國人這一賴就是十六、七年。
民族資本開拓砂石行業
20世紀初,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內局勢相對平穩,民族工業發展有了喘息的機會,加上又是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取得勝利的當口,上海租界及其整個上海的建設再次進入快速發展期,對獐山石子的需求日盛,上海的一些民族資本也紛紛加入了石礦開采,獐山因此迎來了采石史上的第一次輝煌:沿山有14臺軋機投產,石子產量大增。
如果說英國人前18年的開采是契約所允許的,那么,1910年以后的行為純粹是老賴。好在到了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被擊潰的軍閥孫傳芳部的散兵游勇侵擾獐山,英籍雇員倉皇出逃上海。
經這一變故,一個叫石萬昌的中國人從英人手里以25000元的價錢購得了石礦的經營權,并把英商獐山軋石廠更名為“石順記”。自此,獐山石礦回到了中國人的手中。
石順記老板石萬昌自幼貧寒,從蘇北農村到上海閘北當碼頭工人,因有青幫背景,漸漸積累了財富,擁有了自己的一座碼頭,以后又到獐山開辦了自己的石礦“石順記”,等到接管了英商產業,他便開始在獐山石料界坐大,擁有了5臺軋機的生產規模,24條船的4個運輸船隊,一個造船廠,并壟斷了江浙滬一帶的石子價格。
毀于日本侵略者之手
只是好景不長,1937年日寇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特別是“八·一三”淞滬抗戰及其結果,對獐山石礦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是戰爭使得上海的城市建設停滯,獐山的石子沒有了市場,石礦都停產了。其次是上海戰事不久,日本鬼子占領了獐山,石礦的老板們跑了,整個礦區自此陷入了全面癱瘓。
淞滬會戰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走向窮途末路的日本人受制于戰略物資的嚴重短缺,竟然動起了搶劫獐山機器設備的念頭,并很快付諸于行動。某一天,他們派來軍隊,屯兵40多天,把獐山的機器設備全部拆走。據說,大凡是金屬的東西,日本人是能搬則搬,不能搬的就用氧氣切割,最后,竟然拆得連一顆鐵釘也沒有剩下。
就這樣,經營發展了50多年的獐山石礦業,在日本強盜的手里徹底地毀了。
1949-2013
近70載輝煌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獐山石礦迎來新生。
1950年6月,杭縣人民政府派了南下干部沈恩源等幾位同志來獐山,接收成立于1949年9月的“獐山農工石礦”,冠名“杭縣獐山石廠”,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還是杭縣人民政府歷史上的第一家國有企業。
在新中國獐山石礦的歷史上,因計劃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曾經有過多次更名:獐山農工石礦,地方國營杭縣獐山石廠,國營華東軋石公司獐山軋石廠,地方國營浙江獐山軋石廠,余杭縣獐山軋石廠,地方國營杭州市獐山軋石廠,地方國營杭州市獐山石礦等等。
這些名稱的背后隱含了歷史變遷的脈絡,解放初期大上海急需石料高建設,獐山石礦劃給了華東軋石公司;浙江建工廳接管之后負責計劃、開采和供銷,黨政工團、勞動人事等一攬子事務由余杭縣管理,十年動亂的1970年,余杭縣給幾近癱瘓的獐山石礦派來了工作組。
中國砂石行業翹楚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獐山石料是緊俏物資,長期實行國家調配計劃,產品全部由上級主管部門根據滬杭湖嘉用料單位的需求平衡分配,主要是上海建工局、城建局,浙江建筑公司,杭州建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大客戶。
獐山工作人員檢測石料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即將訪華,上海是他此次訪問的其中一站。但是,當時上海的虹橋機場無法起降尼克松的大型座機。之前的半年,為迎接他訪問上海,中央決定重修虹橋機場。
上海方面把修機場的方案報到周恩來總理那里,據說總理看到上面專門提到用獐山石子作混凝土骨料,還問了“質量是不是可靠”,這個消息傳到礦里,正在為虹橋機場供料日夜加班加點、三班制連軸轉的工人們,把手里的活真正當成了政治任務,興奮得不得了。
結果,獐山石礦榮獲了虹橋機場重修供料優勝單位的錦旗。
獐山石礦的鼎盛時期,全礦有固定職工1200多人,算上臨時工人有1300多人,工人來自全國13個省。軋石廠還開辦了子弟學校,有二十幾個老師,學校辦了50多年,一直到國營企業改革轉為股份制企業,學校才被并掉。
在當時,獐山軋石廠的工資水平根據浙江省企業工資實行,福利也好,所以工人比較愿意來獐山石礦上班,臨平、塘棲、杭州都有工人一直干到退休。
獐山石礦文娛活動
獐山石礦出產的石子,因其抗壓強度高、吸水率低、質量純粹而聲名遠揚,上海黃浦江過江隧道,楊浦、南浦、徐浦跨江大橋,地鐵,寶鋼,浦東機場等重點大工程,更是設計總工程師們指定的唯一用料。
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砂石行業中,無論是生產規模、管理、機械設備還是產品質量,獐山石礦都處在領跑者行列。早在1987年,礦山就上馬了年產石子40萬噸的900破碎機組和專門生產瓜子片的圓錐破碎機,實現了挖掘、裝載、破碎、輸送的全機械化,這在當時的國內砂石行業是絕無僅有的,曾被中央建材部評為優秀工廠。
開礦地利用先河
2001-2002年,獐山石礦在改制中形成了新的投資主體,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
2003年開始,獐山石礦采取整治礦山環境與增加用地空間相結合的礦地利用新思路,開始了近10年的整體夷平式開采。10年間,獐山石礦累計開發利用建筑石料1.1億噸,年生產規模超1000萬噸,在當時的中國砂石行業稱得上鳳毛麟角。
2013年,獐山石礦及周邊砂石礦山已經完成閉礦,新增建設用地206.7公頃,加上周邊村莊的整體搬遷,最終形成近600公頃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核心區塊,既保障了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筑石料的需求,又節省了巨額生態環境治理費用,還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目前,以獐山石礦宕口遺址為核心,總規劃面積約57平方公里的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已經建成,是杭州余杭區三大“工業高地”之一。人們熟知的獐山沒了,連近百年來耳熟能詳的它的名字,也在淡出人們的耳膜。
不過,真正的獐山還在,它就是獐山石礦老工人稱作河東小山頭的那座形象曾經像獐子的山。它被一排排低矮的老舊房子覆蓋著,里面住著的是那些長壽的、曾經在這里付出過青春的、八九十歲的老礦工們。
整理:砂石骨料網
內容主要來源:余杭史志、杭州年鑒、砂石骨料網
歷史口述人:金和平 原獐山石礦礦長
謹以此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禮,向不斷砥礪前行的砂石行業致敬,向逐漸老去的前輩砂石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