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姚紹武,今年46歲, 2000年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后,響應上海建工和建材科技全國化戰略的號召,一頭扎進了湖州新開元石礦,一干就是20多年,現在是上海建工建材科技湖州公司總經理。
2018年,從熟悉的石礦轉戰商品混凝土,我主動選擇了職業生涯的又一次挑戰。22年的建工人、建材科技人,我早已把“三大文化基因”融入自己的血液,無論在什么崗位,都要爭第一、創一流,做追求卓越的奮斗者。
扎根石礦 荒山變花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還清楚地記得剛來新開元的場景,那時候,新開元石礦還是傳統露天作業的場景,每年生產的石子還不足百萬噸,石子價廉滯銷,環境惡劣,石礦正在經歷最艱難的發展時期。
周邊開采環境也極富挑戰,攔路阻擾生產是家常便飯,甚至附近個別村民認為母豬不生仔、母雞少下蛋是我們開礦造成的,上門來向我們討要說法。
2013年接過師傅的接力棒,我深知責任重大,下定決心,通過探索、創新、奮斗,一定要改變石礦的現狀,把這里的荒山變成美麗的花園,打造中國綠色礦山中最靚麗的名片。
早在2002年,我就開始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安全高效爆破開采技術、清潔高效骨料深加工技術、無尾礦固液分離系統,引入6S管理理念,全方位、多維度打造綠色礦山。
新開元礦山三維動態地質模型
2005年,當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州安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時,我的內心是澎湃的、激動的。綠色礦山的道路,我們比其他石礦走得更早一步,有了總書記的指引,我們對建設綠色礦山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新開元石礦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唯一一家石礦企業),在開采、運輸、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均實現了綠色清潔作業,多次登上各大媒體,真正成為一家“開礦不見礦”的花園式企業。
我們圍繞視覺可視化和數據可視化以及全作業鏈智控,開展了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結合石礦特點搭建“1+6+4”體系:即一個動態可視的三維地質模型,六套在線監測系統,四大管理平臺,實現了礦山的減員增效、智能環保,并以總分第一的好成績驗收成為首批浙江省智能化綠色礦山,綠色礦山在這里實現了迭代升級。
如今,新開元致力于礦山綠色開采加工技術的研發和輸出,為全國建筑石料礦山企業提供綠色礦山建設技術指導,引領行業進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讓綠色成為新開元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轉戰商品混凝土 跑出“加速度”
2018年,建材科技集團就要求我們新開元石礦進軍商品混凝土市場,接到指令,我們立即執行。
我也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2年內要做到200萬方,跟王健林1個億的小目標比起來,似乎我的目標要更大一些。
要做到200萬方,至少需要布點5-7家攪拌站,于是我們又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環太湖天罡北斗七星陣”計劃,要在太湖沿線布點7家攪拌站,并且要形成犄角之勢,連點成片。
我開始帶領新開元的班子團隊,從零開始,那時候我們常說要做混凝土中最懂石礦的,石礦中最會玩混凝土的。
2018年7月“十三五”中期評估之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在湖州、蘇州新開設了6家混凝土公司,跑出了全國化布局的加速度。2019年11月,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我們提前完成了“小目標”,成為建材科技第一家產量率先突破200萬方的外埠公司,2020年又突破300萬方,再次打破紀錄。2021年,湖州公司旗下的蘇州上建杭鑫拌站率先突破100萬方混凝土年產量,成為建材科技首家單站破百萬方的外埠拌站。
上建攪拌站
夢想是奮斗的方向,能激發奮斗的激情,2019年建材科技實現了3000萬方的夢想,2020年突破4000萬方,2021年又攀升至4677萬方,三年三級跳,規模總量躍升至全球第五,作為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我倍感自豪和榮光,也給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勇氣。
“永遠不服輸,永遠爭第一,永遠不向困難低頭”,即使在特殊時期,我們也在抓訂單、抓生產、穩存量、拓增量,努力提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需要“慢、靜、停”的時候,我和團隊成員已經不等不靠、主動出擊,考察周邊地區的多個站點,尋求多元化合作,進而為未來產能擴大,規模提升做準備。今年還將有2家新拌站落地投產。
科技引領 煥發新活力
數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如何讓傳統的混凝土行業再次煥發新活力,是新時代混凝土行業突出重圍、領跑行業的重要課題。無論是石礦還是混凝土,我始終認為科技創新在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
我們一直走在技術創新的路上,企業研發中心秉承“依托礦山,聯動商混,實現產業鏈雙輪驅動”的工作精神,做到礦山支撐砼業,砼業反哺礦山。
如今,當你走進湖州公司的任何一家攪拌站,呈現出來的是這樣一幅場景:廠區內人員實時定位、運輸車輛智能排隊與激光引導裝料定位、車速實時監控、生產小票無接觸線上傳輸……
中控室
智慧場景不止于此,走進調度中心,所有訂單、生產、物流等信息都聚納在一塊大屏上,工作人員動動指尖就能管理整座生產基地。
上建華煜攪拌站中控中心
數字化管理的初衷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減員增效。在被評為數字化車間后,我們在攪拌站原有自動化集成基礎上,引入智能含水率檢測系統、智能污水檢測系統、智能校稱系統、智能ERP系統、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等數字化技術,充分實現了制造過程可視化和全方位系統監控,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
要想在混凝土行業中打響“上海建工”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必須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
在建材科技集團黨委的領導下,我們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研發高強度混凝土、超緩凝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白色清水混凝土等一系列特殊混凝土。
今年我們成功進軍了高標號混凝土市場,湖州上建拌站C70高標號混凝土成功應用在浙北第一高樓湖州南太湖新區CBD主地標項目,一舉刷新近十年來湖州地區澆筑最高強度混凝土的新紀錄。蘇州上建杭鑫拌站成為蘇州市第一家研究、生產白色混凝土項目的單位。湖州公司試驗室經過長達半年時間試配,前后80余次試驗生產的白色混凝土,滿足了當地美術館、文體中心等藝術展館項目的特殊需求。
混凝土應用項目浙北第一高樓
大底板澆筑現場
白色清水混凝土應用項目蘇州山峰國際雙語學校
我們還開展了一種節能環保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備技術研發、一種高強度耐久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備工藝研發等27項研發項目。目前,湖州公司專利累計授權99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繼新開元石礦之后,湖州上建華煜拌站成功獲批第二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創新發展后勁十足。
回顧20年來的全國化奮斗經歷,從礦山到混凝土,從湖州南郊的小山村到蘇州城心的攪拌樓,我能走多遠,不問雙腳,且問志向。
我始終相信,只有凝聚起戰勝困難和挑戰的強大力量,心懷感恩、勇挑責任、敢于擔當,在應對挑戰中超越自我,在應勢而動中日日常新,才能真正成為一名保持卓越狀態的奮斗者。
編輯:侯曉丹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