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行動方案》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將“任務書”細化到“施工圖”。其中實施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為第二大任務,具體包括開工新機場、高鐵運營里程突破1900公里、鐵路網總規模達到37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000公里;“1000+”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以及建立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多項建設內容。
《行動方案》共包括10項具體行動、56項重點任務,隨著成渝雙圈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任務書”變“實景圖”,可以預見,2023年至2027年,重慶將成為又一砂石需求高地。
實施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打造世界級機場群,著力提升國際航空門戶樞紐能級,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建成投用,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20萬噸,國際(地區)航線達到115條,通達超過80個全球主要城市。
加快建設鐵路大通道,“米”字型高鐵網基本建成,成渝中線高鐵、渝昆高鐵川渝段、渝湘高鐵重慶中心城區至黔江段等項目建成投用,提升滬漢蓉鐵路貨運功能,完善貨運通道“三主五輔”布局,推進鐵路專用線等貨運設施建設,實現高鐵運營里程突破1900公里、鐵路網總規模達到3700公里。
加密提質公路網絡,“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加速成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000公里。
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積極推進三峽水運新通道啟動建設,有力提升長江黃金水道能級和嘉陵江通航能力,構建以港口為樞紐的多式聯運體系,基本建成“一干兩支六線”高等級航道網和“三樞紐五重點八支點”現代化港口集群,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5億噸。
實施“1000+”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接續實施軌道交通第四期、第五期規劃項目,中心城區形成“環射+縱橫”軌道交通網絡,建成璧銅線以及中心城區至永川、南川等市域鐵路,主城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基本建成。
中心城區基本建成“五橫六縱一環六聯絡”快速路網結構,累計通車里程超過7300公里。
實施提升主城都市區極核引領
打造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加快城市更新,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滾動實施112個城市更新試點示范項目。
強化主城新區產業配套功能,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主動承接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推動制造業差異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建設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示范區,支持創建國家高新區和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圍繞細分行業聯動培育一批千億級、五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強化主城都市區各區規劃實施,適度有序向各區下放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推動各區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協同、創新協同、改革協同等領域加強合作,引導各區探索建立跨區域重大工程項目、重大平臺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擔機制。
堅持“畝均論英雄”,建立以人口集聚為導向的資源要素配置機制,推動財政資金、建設用地等資源要素向人口和產業集聚多的區域傾斜。
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
大力培育創新型民營企業,推動實現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雙倍增”,培育民營高新技術企業9000家以上,入庫民營科技型企業7.2萬家以上。
推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數量進入全國第一陣營,力爭全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500家,制造業全國單項冠軍超過30個。
新增市屬國企控股上市公司3個以上、上市后備企業實現“倍增”,持續提高市屬國企控股上市公司發展質量。推進國企數字化賦能,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國有企業,建成數字化車間100個以上、智能工廠20個以上。加快存量資產盤活利用,支持國有企業盤活資產,打造總體規模超3000億元的國有資本產業投資基金集群。
到2027年,建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級躍升,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爭產生3項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成果,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研發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實現“雙倍增”、總量分別達到1.27萬家和8.6萬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
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7%,科技型企業超過2000家。
支持企業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集聚優勢創新力量形成創新聯合體。
采取定向擇優、定向委托與“揭榜掛帥”相結合方式,建立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生成和組織實施機制。強化企業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制定“雙倍增”行動方案,構建“選種、育苗、成長、升高、壯大”科技企業全周期培育鏈條,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孵化引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精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助推優質企業升規上市。圍繞科技型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按照一體化方式管理運行。
持續服務企業科創板上市,力求跑出上市“加速度”。全市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100億元,建成環大學創新生態圈15個以上、大型科技企業孵化載體10個以上、特色科技企業孵化器100個以上。
實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力爭制造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
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制造業等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以國家重大專項和試點示范為牽引,引進培育若干龍頭企業。
聚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實施“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加快國有企業“智改數轉”步伐,新建50個智能工廠和500個數字化車間。
培育8家5A級物流企業,打造2-3家國家物流樞紐運營標桿企業,社會物流總額達到5萬億元。86項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任務全部完成并不斷深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深入實施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行動,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增加高素質人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減碳15% 328天空氣質量優良
到2027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38天左右,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全國領先。
推動健全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提高生態環境依法治理能力。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推進重點區域修復和支撐體系建設,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加強三峽庫區消落帶綜合治理。建立“四山”等23條平行山嶺和寨山坪等67處近城重要獨立山體保護名錄。
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揚塵污染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加快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加強綠色金融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構建綠色工業體系。。布局建設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全域“無廢城市”,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和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
編輯:侯曉丹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