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年產不低于500萬噸!浙江舟山開展“山海地”海島礦業模式

來源:砂石骨料網整理
時間:2023-04-03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發布《舟山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重點劃定2個市級建筑用石料礦產集中開采區,資源總量3.44億噸;新設礦山儲量規模原則上不小于2000萬噸,生產規模不小于500萬噸/年。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發布《舟山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重點在定海金塘島、岱山衢山島南部一帶,劃定2個市級建筑用石料礦產集中開采區,資源總量34411萬噸(3.44億噸);建筑用石料采礦權數量控制在32個以下,新設礦山儲量規模原則上不小于2000萬噸,生產規模不小于500萬噸/年。

另外,《規劃》還明確簡化優化礦業權出讓審批登記管理流程、深化“凈礦”出讓機制。到2035年,基本實現舟山市礦業現代化,“山海地”海島特色礦業發展模式全面建成,努力實現新增可利用礦地面積2000公頃。

微信截圖_20230403143751.png

劃定2個建筑用石料集中開采區

圍繞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需求,重點在定海金塘島、岱山衢山島南部一帶,劃定市級建筑用石料礦產集中開采區2個。集中開采區內新設礦山最低儲量規模原則上不小于2000萬噸、生產規模不小于500萬噸/年、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形成礦地面積原則上不小于300畝、可利用自然岸線與平整腹地連片。

金塘島南部建筑用石料集中開采區。分布在定海區金塘島南部沿海一帶,區塊面積19平方千米。現有采礦權1宗,年產規模380萬噸;擬設采礦權4宗,設計總生產規模>1000萬噸/年,采礦年限5-6年,建筑用石料資源總量為18146萬噸,設礦方向以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落實礦山配套生產機制砂產能。

衢山島南部建筑用石料集中開采區。分布在岱山縣衢山島南部沿海一帶,區塊面積27平方千米。現有采礦權1宗,年產規模3250萬噸;擬設采礦權4宗,設計生產規模>1000萬噸/年,采礦年限5-6年,建筑用石料資源總量為16265萬噸,設礦方向為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結合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治理,落實礦山配套生產機制砂產能。

推動礦山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嚴格落實礦山生態保護責任。嚴格落實《浙江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健全礦山建設、生產、閉坑全生命周期、全礦區和全環節的生態保護與治理修復監管機制。嚴格落實“邊開采、邊治理”要求和粉塵防治措施,礦山全部建立粉塵實時監測系統。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日常監管,實現粉塵達標排放,礦山閉坑前全面完成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任務。

引導企業進行現代化和數字化轉型,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全面提升石料的開采、運輸、生產、經營能力。引導企業加強礦產品深加工利用,對建筑用石料、宕碴礦體實施分采、分運和分用,鼓勵優礦優用,明確新設礦山機制砂產品配比,推進機制砂等系列化產品和建筑構件的生產;拓寬利用渠道,延伸礦產品產業鏈,全面提升礦山開發利用水平,推動全市礦產資源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開創礦政管理新體系

簡化優化礦業權出讓審批登記管理流程。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調整審查環節、簡化優化要件材料、不斷提升行政效率,高效服務礦業權人,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深化“凈礦”出讓機制,以用地用林用海有保障、無干擾無阻礙無糾紛地順利進場施工、直接辦理礦業權登記為標準,確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規范工程采礦監督管理,落實工程采挖石料報備、審查、驗收機制。強化源頭管控,完善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水利、應急、港航、市場監管等部門齊抓共管責任機制,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綜合執法機制。嚴格礦業權設置管控,建立項目庫,實行計劃管理。各縣(區)編制年度出讓計劃,報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匯總,建立年度礦業權出讓項目庫,經市自然資源和空間資源保護利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同意后方可開展報批。

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全市礦產資源云賬簿,探索建立統一的信息自動采集系統、在線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動態監管系統等,全面推行“掌上執法監管”。加強信用評價結果綜合應用,提高企業失信成本,進一步完善礦業權人信用監管體系。集成全市建筑用石料開采、加工、銷售、物流等各環節數據信息,整合機制砂價格資源信息,推動砂石料供需市場互聯互通,接入浙江省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平臺,推動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

落實“山海地”礦業發展新模式

“山海地”海島特色資源保障工程是將礦地綜合開發利用、全域土地整治、廢棄礦區生態修復與后續產業發展、土地資源整合等需求結合,發揮土地和岸線資源優勢,形成“山海地”綜合開發、統籌使用的海島特色新資源保障模式。

新設礦山形成的礦地提前謀劃布局,可最大限度促進岸線和腹地資源的結合利用,釋放最大的集約效益。明確礦區資源儲量、開采規模、開采期限、岸線保護整理和交地標準、期限等相關事項。“十四五”期間實施“山海地”海島特色資源保障工程,預計新增礦地面積2000公頃。

加強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以定海冊子大皇山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試點項目為引領,部署實施“164”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形成1個模型(礦山三維模型)、6個系統(越界預警、視頻監控、粉塵監測、智能卡車調度、人員車輛定位、機制砂砂粒形貌監測)、4大平臺(數據、管理決策、精準管控、場景應用),推動全市綠色礦山建設再深化。

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引導礦山企業工藝升級和設備改造,提升綠色礦山建設質量。完善出入庫機制,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95%,到“十四五”末,預計新增5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其中定海區2個、普陀區1個、岱山縣2個。

編輯:周若萱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