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砂回望 未來可期
學者馮友蘭先生曾說,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個地方影響力最大:一個是廣粵地區,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二是長江三角洲,這是中國近代經濟的火車頭;三是湖南,這里為中國近代史輸送了大量經綸治世之才。甚至有人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寫就”。
這里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學家屈原,也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中國歷史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這里見證了范仲淹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也記錄了橘子洲頭的慷慨激昂、壯懷激烈;這里有湘軍不屈不撓、英勇抗戰的傳奇,也開創了“湖南人才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的局面。
然而到了當代,湖南地區的發展差強人意。作為中國中部重要的省份之一,湖南砂石行業仍處于較為松散的狀態,除了中國建材南方材料公司外,鮮少看見大型央企、國企的身影,這和廣粵、長三角砂石市場的火爆相比差異懸殊。
有人說,湖南地區河道資源豐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機制砂產業的發展;沒有優良的水運條件限制了砂石骨料產品外運,加上本地需求有限,沒能形成具有規模的大型現代化砂石產業集群。
隨著河砂限采、統一收歸國有經營政策的實施,湖南地區機制砂產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作為娛樂行業的領頭羊,長沙已經晉升到新一線城市,并在各方表現都比較搶眼。長株潭一體化進程加速,人們對長沙周邊的砂石骨料市場仍有較高預期。
河砂開采史 半部湖南砂石發展史
湖南,是我國中南部的一個重要省份。因地處洞庭湖以南,被稱為湖南,又因有湘江由南向北流注洞庭湖而被簡稱為湘。
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
有人戲稱,湖南的河砂開采史,也是半部湖南砂石發展史。
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湖南地區河砂資源十分豐富,為當地基礎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建設用砂。然而,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建筑用砂需求暴增,利益驅使大規模和長期無序開采行為越發猖獗,不法分子無底線地壓榨著洞庭湖和湘江的資源價值。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矛盾在這里尤為突出。
八百里洞庭 沉淀歲月饋贈
江河湖海孕育著生命與人類文明。水,自古就被認為是生命之源。所有人類的文明都是從河流附近開始的。
湖南省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河流總長度90300公里,全省水面135.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面積。
以洞庭湖和湘江為首的水系資源異常豐富。洞庭湖,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入江,北有荊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分流,吞納長江洪水,最后,湖水在東面的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洞庭湖古代號稱有八百里,原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十九世紀中葉,洞庭湖開始由盛轉衰,進入有史記載以來演變最為劇烈的階段。據水利部門測算,20世紀90年代末,洞庭湖的面積只有2579.2平方公里,退居鄱陽湖之后。
作為長江最大的吞吐湖,洞庭湖沉積的砂石數量驚人:湖南省水利部門根據實測資料統計,20世紀50年代至2002年三峽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年均沉積泥沙約1.2億噸,總淤積量超過62億噸。數據顯示,三峽工程蓄水運用后的2003~2017年長江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多年平均入洞庭湖砂量為868萬噸,湘、資、沅、澧四水多年平均入洞庭湖砂量為1736萬噸。
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千萬年歲月沉積和積累,讓這里物產資源相當富足,河道內砂石資源異常豐富。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砂石資源需求不斷加大。在生產工藝并不完善、建筑用砂幾乎全部使用天然砂的年代,質量最好的非河砂莫屬。經過河水的沖刷洗滌,河砂表面清潔,雜質少,粒徑大小適宜,有害鹽分低,酸堿適中,安全性更高,是首選的天然砂源。洞庭湖砂儲量大、質量優,一度暢銷上海、江蘇、浙江乃至東南亞等地。河砂開采越發肆無忌憚,天然資源日漸枯竭。
“軟黃金”暴利驅使屢禁不止
由于采挖成本低、利潤巨大,河砂一度被稱作水中的“軟黃金”。在高額利潤驅動下,非法采砂船四處橫行,生態破壞嚴重。
長江河道的采砂可追溯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采砂進入高峰期,大量采砂船涌入河道,缺少管制,混亂無序。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末長江每年的采砂量就已超過8000萬噸,大小采砂船遍及干流、支流。在部分河段,非法采砂船占比接近50%,采砂深度數十米,給河床留下了一道道“傷疤”。
2000年國家禁止在長江干流挖沙,采砂船則轉入通江湖泊(如鄱陽湖和洞庭湖)和支流(如湘江和漢江)。
2001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明確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長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加大對非法采砂的重拳打擊。但是,市場需求量大、高額利潤誘惑、法律缺失和滯后、監管難度大等因素導致非法采砂行為難以根治。
據砂石骨料網了解,洞庭湖大規模挖砂行為始于2006年,每年的4-10月為挖沙的旺季。無數采砂船每年從洞庭湖采挖約14億噸河砂。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曹文宣院士團隊及謝志才研究員團隊的科研數據顯示,洞庭湖全湖多年平均沉沙量為660萬立方米。據估算,各種采砂船只每年從洞庭區采挖約7000萬立方米砂石。高峰年份一年的采砂量為洞庭湖區10年左右的沉沙量。
湖南省河道采砂專項整治辦公室曾于2012年公布過的一組數據顯示,湖南年采砂總量為1.7億噸,洞庭湖區年采砂量為7000多萬噸;3701艘采砂船中,無證采砂船1575艘;2979個砂石場(碼頭)中,無證砂場(碼頭)1534個;近6億立方米采砂尾堆分布在湖南境內各河道和洞庭湖區。
相關部門采取多種手段,但是效果微弱。據水利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湖南、北京、河北、福建等27個省份先后以地方性法規等形式對河道采砂管理做出規定。但是每次都是嚴打時蟄伏、甚至晝伏夜出、勾結各方勢力打游擊戰等,人們對非法采砂深惡痛絕,但是難以根除。
知情人士指出,開采河砂堪稱一本萬利,投資規模小,技術含量低,隨便弄一艘采砂船(包括挖沙船和吸沙船等),開上河道就能隨地開采,挖完一片河灘,就轉移到另一片河灘。按照當時(2014年左右)的價格,以常見的一艘功率1000匹的采砂船計算,每晚可采砂5000方以上,按每方砂利潤20元計算,一夜就可獲利10萬元以上。
非法采挖砂石,讓很多人一夜暴富,卻給長江航行埋下安全隱患,也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極大阻礙。隨著天然資源禁采和不斷枯竭,越來越多的下游企業開始選擇使用機制砂作為替代品,但是與幾乎無成本的河砂相比,無論是品質還是使用習慣都有較大差異。特別是在河砂資源豐富的湖南,機制砂產業發展受到極大阻礙。
環保風暴疊加全面禁漁制度 行業進入高利潤時代
砂石長期以來被認定是低附加值產品,即使是在2015年左右,沿江沿海等發達地區常年在三四十元徘徊。2016年開始的環保政策和河砂規劃開采、大力打擊非法盜采行動等限制,引起一輪價格上漲。2017年,全國首次統一的長江流域及以南禁漁制度,疊加環保督察高壓檢查,砂石價格正式“起飛”。
2016年1月4日,被稱為“環保欽差”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環保部層面的跨區域督查,正式升格為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中央環保督察;督察的內容,也從“督企”到了“督政”。督察組所到之處,不合規企業停產、非法企業清除,部分地區的砂石市場甚至陷入供應緊缺的狀況。至此,環保才真正被行業重視。
截至2017年9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四批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份的環保督察。大批清退落后產能、監督企業完成環保整改,砂石行業綠色轉型中的陣痛凸顯:全國性砂石骨料緊缺,價格暴漲。機制砂石產業整頓的同時,生態破壞嚴重的天然資源開采方面也受到嚴格限制:嚴控開采總量、重拳打擊非法開采盜采行為,實行統一的禁漁期保護生態恢復……
2016年,水利部批復的《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規劃(2016-2020年)》確定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年度采砂控制總量為8330萬噸,較上輪共減少1390萬噸,合法開采量有所減少。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號召下,2016年和2017年初,水利部長江委頻繁聯合沿江水利部門開展的“清江行動”和非法采砂、非法碼頭清理行動,使非法采砂活動顯著減少,河砂供應大量減少。加上部分區域砂石環保一刀切,砂石價格歷經一輪上漲。
2017年3月1日,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重要水域流域正式實行首次統一的為期4個月的禁漁期制度。這也是歷史上內陸最大范圍的同步禁漁行動,涉及21個?。▍^、市)。盜采盜挖行為被有效遏制。
兩周后,砂石骨料網發出報道:“2月14日到3月13日,湘陰縣湘資砂石資源有限公司連續4次發出河砂價格上調通知,由42元/噸上調到了56元/噸,該價格比2016上半年上海河砂到岸價還要高?!焙由皟r格全面暴漲引起大眾關注,隨后中央環保督察再次全面出擊,碎石價格也全面上調。砂石行業正式開啟了淘金時代,進入超高利潤的新紀元,砂石行業也從邊緣產業走到聚光燈下。
一砂難求、排隊拉貨、無貨可買、高價搶貨等現象屢見不鮮。資本也將目光瞄準砂石行業。
河道資源統一收歸國有 機制砂發展初現端倪
從長江全面禁采,到采禁結合、以禁為主,再到根據規劃依法獲得采砂許可證,乃至統一收歸國有,主管部門不斷摸索河砂開采管理方式。河道采砂收歸國有的初衷就是為了打擊非法采砂、規范河砂開采市場、平抑畸高的砂價。
2017年,在河砂價格一片暴漲聲中,國營的南昌市贛昌砂石有限公司河砂報價卻一直較為平穩,充分發揮了國有企業保障供應、穩定市場的功能。更多地方政府看到了河道采砂統一收歸國有的好處:穩定、可控、同時可以遏制非法開采。全國各地逐步開始加快河道采砂國有化進程。2022年10月,水利部指出,全國已有18個省份推行規?;?、集約化統一開采,采砂現場監管進一步規范。
然而,河砂開采國有化進程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砂石供應短缺問題,在生態環境和經濟開發的博弈中,河道開采中主管部門堅持生態優先理念。
2017年,環保督察曝光東洞庭湖采砂問題,8月開始,湖南省水利廳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洞庭湖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敏感水域全面實行禁采。年底,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宣布針對洞庭湖生態環境開展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洞庭湖河砂停采時間超過一年。這次集中持續整頓效果顯著:全省清理采、運砂船1874艘,整治砂石碼頭(砂場)1631處,全面完成831道非法砂石碼頭的整治工作。
河砂價格一路上漲,且無貨可用,給機制砂石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湖南地區小散礦山開始整合升級,地方國企開始紛紛布局砂石產業,機制砂綠色高質量發展規劃都有很大提升。
內外阻隔 行業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洞庭湖的河砂開采史,也是當代建筑市場發展的變遷史。
一方面,湖南地區自然和人文優勢明顯,文旅、文娛產業高度發達。這里有峰迷全世界的仙境張家界,有湘西苗族特色的文化遺跡鳳凰古城,有千年歷史的岳陽名樓,有佛教圣地南岳衡山名勝岳陽樓,更有可以揮斥方遒的橘子洲……眾多旅游名勝,在一定程度上當地政府和民眾都對砂石開采加工較為排斥,限制了機制砂石產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輕易可以獲取到豐富的河砂資源,讓從業者少了一份鉆研技術的精神;不健康的市場行為/盜采河砂微乎其微的獲取成本,也讓守法的企業家少了一些拓展精神。區域需求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企業缺乏做強做大產業的自驅力。也因此,湖南本地少了一些能引領行業發展的權威企業。
盡管以南方新材料為代表的大型水泥集團加速布局骨料產業,國資背景平臺相繼成立,成為推動當地砂石骨料產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傳統模式和區域市場情況限制,小微型砂石企業較多,產業化發展意識差異較大,湖南機制砂石產業想要迅速蛻變任重道遠。
湖南省部分涉及河砂開采的政策盤點
1982年,湖南省人大常務會通過《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
2009年,新通過《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加強采砂管理,依法劃定禁采區、確定禁采期。2010年1月1日正式施行。1982年版廢止。湖南省人民政府針對河砂開采和洞庭湖管理等方面下發一系列文件。
2012年,印發《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試行辦法》,明確劃定禁采區,明確禁止任何船只在禁采區采砂、禁止無證采砂船采砂。
2014年,發布《〈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實施方案》,再次提出全面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嚴厲打擊各類涉砂違法行為,市級以上城市城區河段和長沙綜合樞紐庫區全面禁采。
2017年,印發《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實行統一規劃,嚴格控制砂石開采總量,減少采砂船舶存量,加強執法巡查,嚴厲打擊違法采砂、運砂行為。
2017年,印發《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編制洞庭湖區采砂規劃,從嚴控制采砂范圍和開采總量,鼓勵國有企業參與砂石資源開采權出讓。
2018年,印發《統籌推進“一湖四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總體方案(2018-2020年)》,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全面禁止流域內自然保護區等敏感水域采砂,實施24小時嚴格監管。
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實施方案(2018-2025年)》印發,重點排查自然保護區內采礦(石)、采砂、設立碼頭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活動,堅決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2019年1月,印發修訂《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辦法》,增加縣政府可根據情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砂石資源實行統一經營管理。
2021年,印發《湖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合理布局砂石接收碼頭,引導河道砂石資源有序開發應用。
2021年9月1日,《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對標《長江保護法》,全面管控洞庭湖生態環境。
2023年2月,國務院發布文件關于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湖南省砂石礦政策梳理
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湖南省2013-2015年金屬非金屬礦山依法整頓工作實施方案》,嚴格控制礦山總量,依法關閉規模小、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型礦山,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礦產資源開發整合。
2018年,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湖南省砂石骨料行業規范條件》,提高砂石骨料產品質量,引導社會合理投資,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019年2月,湖南省住建廳發布《關于建筑工程禁止使用風化巖機制砂的緊急通知》等規范,在建項目用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把進場驗收及檢驗檢測關,禁止使用風化巖機制砂。
201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湖南省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礦專項整治行動方案(2019-2021年)》,引導大型礦業集團進入砂石產業,力爭三年內,將全省砂石土礦控制在1500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比例從12%提高至30%以上。
2019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湖南省綠色礦山標準(試行)》,大力推進礦業整頓整合,控制小、散、亂、污礦山。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比重提高到80%以上,并全面建成綠色礦山。
2021年,湖南省1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中央15部委嚴格砂石產品質量管控,優化砂石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機制砂石的要求。
2022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湖南省2022年“砂石保供”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以砂石土礦為重點,推動區域內砂石土等礦產資源供需平衡,2022年,全省完成100宗左右砂石土礦等采礦權的出讓工作。
2022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湖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優化砂石礦開發布局。以市州為單元,布局一批大中型砂石礦和骨料、墻體材料生產示范基地,引導砂石礦資源集中開采、規模開發、綠色利用。
2022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湖南省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指出要優化工作程序、強化監管手段,增強基金監管的科學性、規范性和系統性,督促采礦權人切實履行“邊生產、邊修復、邊治理”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義務。
編輯:周若萱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