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集采好像是個新鮮詞,但是業內同仁研究已久。
2021年11月,八家建筑央企聯手發布中國建筑業供應鏈知識體系成果,涵蓋綠色供應鏈等方面內容。
2022年11月,中國建筑業供應鏈合作發展聯盟正式成立。相關單位呼吁要著力于進一步整合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積極探索源頭采購和集中配供新模式,引領集中品類和采供模式雙創新。
2023年,聯盟單位提出要通過集約化采購提升進一步加強供應鏈支持,戰略采購、集中供應,實現高效、穩定、經濟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項目終端。相關單位委托砂石骨料網摸底長江流域大中型砂石企業,為2024年建筑央企砂石集采做好準備。
這里匯聚了眾多大中型砂石企業,擁有便捷的水路運輸,使用最前沿的工藝技術,生產高品質的砂石骨料,砂石企業市場敏銳性強等等……這里有滿足砂石集采的所有條件。
未來,砂石集采或從這里開始。
業態發生重大變革 砂石集采條件成熟
短短幾年時間,砂石行業體驗了急速過山車的驚險和刺激。從供不應求到產能全面過剩,再到價格急轉直下,砂石市場業態已然“面目全非”。
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了,必須經營好一畝三分地了;
野蠻生長的時代過去了,未來是精耕細作的時代;
淘金的時代過去了,未來是煉金的時代;
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部分加工企業已經舉步維艱;
行業終將會步入“一塊錢定生死”的階段;
行業將很快迎來一波淘汰潮,無論是砂石企業,還是裝備企業;
……
業內人士對行業發展態勢的研判似乎越來越悲觀。
有行業同仁指出,目前,長江流域已進入全域性永久性產能過剩階段。在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大型礦山產能的不斷釋放,各種多元化來料體量大,流通范圍廣,加上政策變化,新拍礦企財務成本直線下降,砂石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傳統發展模式逐漸落伍,新興市場模式也悄然興起。
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
2023年,市場發展整體不盡如人意。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在和砂石需求息息相關的房地產、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8%;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4%,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8%,商品房銷售額下降5.2%,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1.2%,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調整之中。
2024年,不斷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在進一步改善房地產市場形勢(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及基礎建設投資方面,砂石或迎來較大的需求。
砂石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近兩年,我國砂石行業掀起了砂石礦山建設高潮,以中建材、中電建、華新、華潤、海螺、浙交資源等大型企業,不斷推動大型現代化砂石生產線建設。
據砂石骨料網數據中心統計,2020年砂石產能前十強的總產能約4.9億噸,砂石產能已超過全國當年砂石需求量的2.75%。至2022年,我國前十強砂石企業總產能已超9.4億噸,產業集中度提升到5.9%。到2023年,前十強總產能達到12.24億噸(2023年上半年實際產能數據),即使不算前十強企業下半年投產的產能,按照全年砂石需求與2023年158.85億噸持平或略低的數據來計算,產業集中度至少將達到7.7%。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僅中電建和中建材計劃投產的砂石骨料產能就將近2.5億噸。其中包括中建材華東材料旗下的樅陽黃公山礦年產2000萬噸項目、貴池橫山礦年產4000萬噸項目、安徽省含山元沖礦年產1500萬噸項目。
原定于2023年投產的中電建花都年產1110萬噸項目、廣東陽西鳳凰嶺年產3000萬噸項目、湖北浠水二期年產2000萬噸項目、海南萬寧年產500萬噸項目因故推遲,預計2024年投產。湖北蘄春年產7000萬噸砂石大礦預計2024年全線投產,云浮觀音山礦年產3500萬噸項目也將在2024年投產。前十強榜單里,華新水泥、浙交資源、華潤、海螺也都有大型砂石項目投產。
2024年,砂石行業產業集中度將大幅度提高。
區域砂石供給充足
長江流域作為傳統砂石重要生產供應地,資源豐富,供給充足,砂石骨料來源豐富,包括礦山加工產品、河砂、湖砂、疏浚項目、江砂等等。且作為重要的流通區域,長三角地區(特別是上海、江蘇)砂石骨料需求巨大,嚴重依賴外來砂石骨料,沿江地區在做砂石規劃時,往往會將相關需求納入考量。
據長江流域各個省份十四五規劃顯示,至2025年,長江流域砂石年產能規劃已超28.73億噸。
其中,浙江力爭2025年底形成建筑用石料4億噸,建筑用石料采礦權數量控制在430個以內;
江蘇劃定8個建筑石料集中開采區,至2025年開采建筑石料年開采量7330萬噸;
安徽提出調控礦產開發總量,推進砂石基地建設和礦山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有序釋放砂石產能,到2025年,全年開采總量在3-4億噸左右;
江西力爭打造6-8家年產1000萬噸及以上的超大型機制砂石龍頭企業。至2025年,機制砂石年產能或達1.8億噸;
湖北提出到2025年底年開采總量預期達到9億噸以上、礦山總數在550個左右;
湖南明確2025年底預期年開采砂石礦6.5億噸,砂石礦山數量控制在1500個以內;
重慶市規劃至2025年砂石年開采規模達3.2億噸,不得新建低于年產20萬噸以下的建筑石料用灰巖礦……
長江流域砂石價格穩中向下
業內人士表示,2023年長江流域砂石出廠價格是近五年以來最低位(2023年7月跌破了60元/噸)。
進入四季度以來,受航運指數拉升影響,沿海地區船運價格大幅上漲,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河砂難以進入長三角市場,長江流域砂石價格略有回升,湖北沿江區域上漲4元/噸;湖南區域,11月底到12月初,短短10天湖南洞庭湖砂價格上漲12元/噸(12月初數據)。究其原因,是洞庭湖砂投向市場時間較晚,年底到了施工旺季,多地項目集中開工運行,砂石需求穩步增加,供應短缺導致。
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進入枯水期,部分大噸位江輪需要減載,內河船運輸價格也水漲船高,據砂石骨料網了解,2023年12月初,目前重慶地區到江浙滬的砂石骨料運費約為38元/噸,且運輸周期在20天左右,重慶地區砂石價格并未回升。
砂石企業延伸產業鏈
在未來砂石行業向下的普遍共識下,為了對沖產能過剩的壓力,長江流域大型礦企在苦練內功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布局江浙滬市場,在下游主要港口設置碼頭或“砂石集散中心”,拓展銷售市場。
2022年以來,中建材華東材料推進礦山、碼頭、終端商混站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充分發展;2023年5月,位于湖北武穴的民本集團成功將機制砂產品打入上海市場。
2023年8月,浙江省交通資源投資集團交投礦業公司為緩解礦山產品“脹庫”問題、實現穩定生產,開發了銷售功能前移新營銷模式,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立砂石骨料基地;
2023年8月,海螺水泥在年中報中明確提出“延鏈補鏈強鏈”策略,依托礦山自建自營商混站,并在長三角配備骨料專職銷售人員,監管骨料流向,推進市場精耕細作;
2023年,華新水泥向產業鏈下端延伸,在江蘇自建/承租了多家商混站,并在南京、揚州、泰州設立銷售辦事處;
2023年10月,中電建水電八局成立了南通辦事處,加大一線骨干營銷人才培養力度,增加骨料銷售渠道;
八家建筑央企發起成立供應鏈合作發展聯盟
劇烈的業態變化讓原本就不對稱的行業信息更顯失真。對于用料單位來說,特別是建筑央企,對砂石集采的需求越發迫切。
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中國建筑、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能建、中國中冶、中國化學等八家建筑央企發起成立中國建筑業供應鏈合作發展聯盟。
集中采購能夠解決多重問題:一是能夠充分解決砂石基礎材料質量不良造成停工、返工甚至發酵成社會影響事件;二是成本不對稱信息及偏見供應;三是不會因砂石骨料供應不足而造成停工,影響工程建設等問題。
隨著大型礦山的建設,砂石質量越發穩定,集中度進一步突顯,砂石等地方材料供應端呈現有利集采局勢。聯盟單位擬加強集中采購,以砂石材料頭部企業、標桿企業及央國企作為試點推廣。
長江流域匯聚了中建材、中電建、華新、浙江交通資源投資集團、民本、媧石、海螺等大中型砂石企業,生產供應穩定。且擁有便捷的水路運輸,物流成本低!
同時,這里也是全國砂石骨料發展最成熟的區域,使用最前沿的工藝技術,生產高品質的砂石骨料,砂石企業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服務意識強等等,這里有滿足砂石集采的所有條件。
未來砂石采購或將從這里開始。
編輯:賈林娜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