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穩住經濟,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持續發力。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9%,這明顯低于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9.4%)。2018年以來中國基建投資增速告別兩位數增速后出現連續大幅下滑,2022年首次出現逆勢反彈。
從數據來看,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明顯低于2022年,是否意味著基建投資力度比2022年弱呢?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較上年回落3.5個百分點,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增速回落主要源于基建投資統計的是名義值,而2023年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負增長3%,剔除價格因素,基建投資實際增速在9%左右,遠高于2022年基建實際增速。
“也就是說,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似弱實強’,有效對沖了房地產投資下滑帶來的影響,繼續在穩增長過程中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王青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增長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6.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9%。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6%。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指出,2023年基建投資對于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房地產市場低迷、房地產投資下降的背景下,總體固定資產投資仍能實現3%的增速,成績來之不易,其中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廣義基建投資增速對此形成了有力支撐。
他表示,2023年廣義基建投資增長8.2%,低于2022年的11.5%,但這主要受基數效應干擾,2023年廣義基建投資的實際力度要強于2022年。2022年11.5%的高增速是建立在2021年0.2%的低增速基礎之上,而兩年平均增速只有5.7%,這低于2023年8.2%的增速。
2023年基建投資有何特點?
羅志恒表示,具體來看,電力、燃氣、鐵路運輸、水上運輸、倉儲等行業成為基建投資補短板的重點,增速分別高達27.3%、16.7%、25.2%、22.0%和27.5%,為企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增強能源供應和物流倉儲等方面的保障。
“2023年基建投資的主要特點結構進一步優化,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增速回落,而以數字轉型和綠色發展等領域為代表的新基建保持高增長?!蓖跚嗾f。
中債資信企業與機構部負責人孫靜媛表示,基建投資方面,2023年以來,在疫情影響逐步消退和專項債發行提速背景下,國內經濟持續修復,尤其風電和光伏電源投資增速突出,對廣義基建投資起到一定拉動作用。
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依然較多,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一些困難挑戰。而穩投資是保持經濟增長重要力量,其中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又是一大關鍵。
對于2024年基建投資增速,專家雖然預測不一致,但普遍認為基建投資依然是托底經濟的一大關鍵。
羅志恒表示,基建投資仍是2024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2024年廣義基建投資增速或將繼續保持8%左右的較高增速。
“2023年年底增發1萬億國債、2024年赤字率或破3%、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都是支撐力量,基建投資將出現開門紅。目前增發國債已有兩批項目清單、超8000億元資金下達,災后恢復重建、高標準農田、城市防洪防澇、水利等工程將迎來快速建設?!绷_志恒說。
不久前地方也啟動了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預計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規模超過1.6萬億元,這也將為基建投資注入資金。
從項目來看,為了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提振信心,今年1月以來,江蘇、廣東、山西、安徽、湖南等多地紛紛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涵蓋產業、基礎設施、民生等行業領域。
王青表示,2024年在目標財政赤字率和新增專項債額度上有望上調,平急兩用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以及2023年增發的1萬億國債中將有5000億資金于2024年投放使用等因素推動下,2024年基建投資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廣義基建投資同比增速有望達5.5%左右。
“這一增速較2023年有小幅回落,主要源于2024年經濟運行會進一步向常態化回歸,穩增長需求相應回落,特別是房地產投資下滑幅度有望收窄,基建投資對沖需求也會隨之下降?!蓖跚嗾f。
孫靜媛認為,2024年基建投資將繼續作為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紤]到高質量發展及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導向下,一方面部分政府債務風險高的省份新建政府投資項目或將受到管控;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景氣度下滑對地方政府政府性基金收入影響較大,雖然特別國債及地方債進行一定補充,但受到債務率、赤字率等限制,規模有限,基建資金來源也受到一定制約,預計全年廣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為7%~8%。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近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發力支持“三大工程”相關項目。
王青表示,2024年“三大工程”全面推進,不僅會有效緩解房地產投資的下滑幅度,也會為基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水平注入新動力。其中,在化債背景下,2024年城投平臺新增融資會受到更強約束,但伴隨2023年12月PSL(抵押補充貸款)新增放量,2024年“三大工程”將獲得中長期低成本資金保障。這也預示著2024年資金來源不會成為基建投資繼續較快增長的主要掣肘。
羅志恒表示,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將是2024年的重點工作。去年底央行重啟PSL,向三大政策性銀行投放3500億元,可能主要用于“三大工程”建設,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并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和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孫靜媛認為,今年“三大工程”改造等將成為影響投資的重要因素,預計平均每年可帶動9000億元~13000億元左右投資,對改善民生、提振經濟和產業有一定促進作用。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基建投資雖自2022年以來維持較高投資增速,但基建類宏微觀數據屢現背離或意味著基建投資資金落地存在堵點,地方優質項目欠缺、項目前期準備不足、財政資本金缺位等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趙偉表示,正是由于房企投資受高庫存等壓制,基建資金落地需“有的放矢”,因此中央加快推進“三大工程”。中性情景,“三大工程”年均投資或在1.2萬億元左右。目前深圳配售型保障房首批已開工,廣州等城中村改造推進較快。
相比于關注2024年基建投資規模,如何進一步提升投資效應更為關鍵。傳統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呈現邊際效應下降趨勢。
王青表示,當前更好地發揮基建投資穩增長擴內需作用,主要是要提高基建投資效益,尤其是在當前“鐵公基”等傳統基建項目在一些地區趨于飽和,投資效益不高,而且還可能加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問題的背景下。2024年擴大基建投資必須“講效益”,把錢花在有切實回報、能夠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的地方。要對“效益”有全面準確理解,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
他認為,目前中國基建投資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比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坝行б娴幕ㄍ顿Y”的關鍵是要選準投資方向。當前一些地區確實存在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相對密集、利用率不高等現象。但包括今年暴露出來的部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這也是去年底增發1萬億國債、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原因。
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近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要拓展有效投資空間,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提高投資綜合效益。比如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政府投資更多投向打基礎、利長遠、固根本的能力建設項目,今年將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王青認為,現階段中國基建投資除了要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外,加力推進“新基建”,重點是數字轉型和綠色發展等領域。這方面市場需求正在迅速增長,發展前景明確,能夠直接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
“另外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的短板較多,要有序推進城市綜合道路交通體系、地下綜合管廊、城市防洪排澇以及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公共衛生應急設施等建設。此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這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一個重要抓手?!蓖跚嗾f。
羅志恒建議,在今年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建議考慮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提前建設“十四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因為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舉債受限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而中央政府杠桿率和舉債成本更低,舉債空間和能力也更大。
他表示,建議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一方面支持基建,對沖總需求快速下行,確保宏觀大盤穩定,確保預期和信心穩定。另一方面騰出的財力空間用于保障民生,對低收入人群發放補貼,提高農村居民的養老金水平,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民生服務,促進消費或提高居民的抗風險能力,確保社會和人心穩定。
編輯:何勸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