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三季度開始企穩的信號越發強烈,這根源于中央二季度以來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
但鑒于上一輪4萬億投資帶來的巨大負面作用,本輪投資無論從融資渠道還是投資方式和投資領域上來說,都會區別與以往,政府方面也刻意減少宣傳。
萬億級投資穩增長
據《財經》雜志報道,穩增長依舊為高層政策核心,各種跡象表明,下半年新一輪萬億級的投資高潮已經到來,但這顯著區別于08年的4萬億投資。
報道稱,8月下旬相關部委應對經濟下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提交決策者討論,新一輪的投資可達萬億級。
但是從高層到學術界都對如此規模的投資保有警惕之心,因此不會在規模上加以強調,更多偏向于產業結構投向規劃,不做整體規劃。
而在8月上旬,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談及經濟形勢和下半年宏觀調控時指出,要“繼續發揮好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資增長。要保證有限的政府投資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事實上這一轉向在今年7月份召開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之后明顯顯現;穩增長被放置在經濟政策的第一位置,這一目標確立的背后是高層面對今年上半年投資下滑,經濟明顯回落的壓力。
經濟減速,也讓市場更加擔心上一輪投資大躍進遺留下來的債務問題,嚴重地方債務也會制約此輪投資中,地方政府的無效投資、重復投資。
因此,本輪投資無論從融資渠道還是投資方式和投資領域上來說,都會區別與以往。
“新”在哪里?
新一輪投資總體思路是“以長帶短”即選擇那些既能長期優化經濟結構,又能短期起到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作用的領域,比如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地鐵公共交通建設等。另外決策層已提出,將引導民間投資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中信證券認為。
首先是融資渠道,面對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額高增長,經濟卻在下滑的質疑,市場猜測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依靠增發貨幣推動經濟發展的低效時代,即“貨幣空轉”現象,由于債務的稀釋以及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的高需求,未來解決中國仍不斷增長融資壓力,政府提出了“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方針。
這一點表現在加快推進推進資產證券化上,之前市場傳出建立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流轉平臺,而券商資產證券化也有望重啟,目前資產證券化規模較小,潛力很大。
另外,過去依賴銀行授信的比例也在縮小,這一點可以從社會融資規模上可以看出,間接融資的比例近幾年一直縮小,今年前七個月的統計數據顯示,銀行系統信貸新增5.8萬億元,同比增加3800億元。更能反映社會資金供給情況的社會融資總額指標,今年上半年新增10.15萬億元,同比增加2.38萬億元,非銀行融資更趨活躍。
而中央一直希望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重點通過地方債和企業債擴容,以及政策性銀行支持來解決資金問題,不過隨著6月銀行間市場資金危機,中國長端融資利率高企,這遏制了融資需求,同時中國信用債市場仍不完善,規模較小,滿足不了企業的融資需求。
不過,政府在解決社會融資主體的同時,也希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
此前政府釋放支持民間資產參與鐵路投融資,而隨著“金改”的推進,民營資本開辦完全意義的民營銀行已是大勢所趨。
對于此輪投資的方向,分析稱將更多的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防治,舊城區和棚戶區改造項目上。這些投資會有明顯的產業導向,講求投資效率,不會像08年那樣全面鋪開
此前不久,環保部亦透露,中國將投資1.7萬億元,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投入2萬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
同時政府也會更多的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此前李克強總理提到,把改革與“穩增長”“推動結構轉型”并列討論,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