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愈演愈烈的態勢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和政府宏觀決策的重大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仍面臨著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仍未出現明顯起色。中國經濟運行處在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復蘇的交織階段,投資和出口出現下降,消費后勁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當前經濟的隱患在于產能過剩、重復建設,更大的隱患在于似乎不得不繼續推進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參照歐美等國家的評價標準,國內一般把設備利用率作為產能是否過剩的評價指標。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超過90%則說明產能不夠,低于79%則說明產能過剩。以國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五大行業為例。目前,中國粗鋼產能占全球產能的46%,設備利用率為72%;電解鋁產能占全世界產量的42%,設備利用率為72%;水泥產能占全世界產量的60%,設備利用率為73%;平板玻璃產能占全球產量的一半,設備利用率為68%;造船業設備利用率更低,只有50%左右。對照這些遠低于79%的數字,以及全球低迷的市場需求,國內一批重點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當前,實體經濟進入去杠桿初期,經濟增速將繼續呈現底部徘徊的特征。那么,這一波產能過剩有何新特點?
當前既有舊有發展模式導致的供需結構脫節形成的“結構性過剩”,比如汽車、光伏等,也有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徹底帶來的“體制性過剩”,比如鋼鐵、水泥等。全國數據顯示,2008年制造業投資增長率是27%,2009年是26.8%,2011年提升到31.6%,目前進入產能釋放高峰,水泥、鋼鐵等成重災區。同時,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去年四季度的7.9%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5%,下行的壓力仍然存在。
對于產能過剩,既要看到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的原因,更要看清經濟發展模式背后的體制原因。產能過剩從來都不是個例,而是會造成一連串事件,引發系統性風險。一方面,它會導致企業虧損額增加,開工不足,進而出現行業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下調壓力;另一方面,產能過剩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加,金融風險增大。產能嚴重過剩,暴露出的是我國工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是中國經濟打造“升級版”必須邁過去的坎。
目前,各級政府的干預和國有企業改革滯后等體制性問題是產能過剩的根源,行政手段僅是面對沉疴急癥不得不下的猛藥,要從根本上破解產業過剩魔咒,必須著手營建真正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使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足夠公平、足夠充分的平臺上參與競爭,使各行各業在市場競爭中順勢實現優勝劣汰。
一方面,通過調整財稅體制,特別是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長為重點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制,消除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的強烈動機。同時,通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利用公平競爭機制將落后產能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土地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政府通過低價甚至零地價供地為企業提供補貼。同時,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使價格真正體現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減少通過轉嫁資源環境成本獲益的項目上馬,防止地方政府犧牲環境為代價吸引資本流入,鼓勵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