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困擾全球市場和投資者已久的美國貨幣政策收緊擔憂已經減弱,但是一件更重大的事情仍舊讓全球政策制定者頭疼不已:如何應對中國經濟變革的第二階段。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變革的第一階段,即工業化,曾經震動全球。在此階段,中國無止境的自然資源需求,讓大宗商品生產國迎來了蓬勃的經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全球十大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有六個是非洲國家。
中國工業品狂潮,掏空了發達和新興國家勞動力的同時,也抑制了通貨膨脹率的上揚,從而拉低消費商品的價格,首次讓數以千萬計的人可以買得起。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勢必會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
消費將會從投資手中接過增長接力棒。服務將會逐漸在經濟增長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而工業所占據的份額將會萎縮。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大宗商品密集型制造業,將給更為綠色、更為清潔的制造手段讓路。
掌握新技術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具創造性的勞動力,將會增加生產價值,而他們會選擇留在中國本土企業而非跨國公司。
不過,目前這些還只是計劃。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李健指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強有力的引擎,但是,它將不再僅僅僅限于進料加工和再出口部件生產。他說,“中國已經意識到,不能再盲目地將投資和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者。如此一來,中國的需求將會更加平衡。”
高風險
為了表明對待更加可持續增長的嚴肅認真,中國慎重地設計著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減速。11月份,中國政府或將批準新的改革藍圖。
不難想象,全球經濟將會因此面臨一系列的高風險。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菲利普?舒勒肯指出,中國改革的重要性并沒有被夸大。當中國發生改變時,其他國家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菲利普說:“我們認為,在未來20年內將會發生的結構性轉變,將非常重要。”
總的來說,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發展中經濟體所受到的影響,將會大過富有國家的。不過,澳大利亞將會是個例外。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澳大利亞出口中所占的份額高達三分之一。當然,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應該會保持強勁,尤其是在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僅為美國的10%且城鎮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的時候。但是,重新配平將會讓大宗商品和消費保持更密切的關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大宗商品和投資的關系,一直比和消費的關系密切。
太多新興市場揮霍了來自原材料價格飆升的豐厚利潤,并沒有將大規模的資金用于非基礎設施和其他投資。結果,當中國需求變軟時,這些市場的經濟增長也開始減慢。
相比較而言,南非、贊比亞、智利和秘魯尤其受到中國經濟變化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