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薊縣縣城西北的五名山上有一座大型的建材礦山——天津市石礦。最近礦上的采礦場內推土機、裝卸機來回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繁忙的景象不再是開采建筑石料,而是正在進行礦區的生態修復,要為這些因開采而裸露的山體重新披上綠衣。作為美麗天津的一項內容,今年市國土房管局和薊縣政府聯合啟動薊縣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計劃實施8個礦區的綜合治理工作。
記者的車沿薊縣縣城通往盤山的燕山西大街一側行駛,遠方一處裸露破損的山體,呈現出大片大片的亮灰色,陽光下顯得格外刺眼。市國土房管局地礦處的副處長孫占中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薊縣作為本市建材基地,最多時有數百家石料企業開采、加工建筑用石料,曾為天津城市建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形成了1300萬立方米的危巖體,留下的礦山創面54處,這些礦山于2008年全部政策性關停。礦山開采造成的礦山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由于開采方式不規范,普遍存在崩塌、滑坡隱患,碎石尾礦隨意堆棄,不僅影響景觀,污染環境,也造成礦區土地資源的荒廢。據調查統計,薊縣“三區兩線”即重要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內廢棄礦山面積達到987公頃。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全國“礦山復綠”行動方案的通知》以及“美麗天津”建設要求,本市計劃用3年多時間,集中開展薊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到2016年,“三區兩線”范圍內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基本得到整治,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現山體破損創面植被修復綠化美化,使荒廢的礦山土地資源得到重新利用,同時徹底消除礦區內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
治愈山體“傷痕”分為兩個階段
“如何治愈山體上的‘累累傷痕’呢?”這是很多人都會關心的問題。在天津市石礦礦區,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天津市石礦建于20世紀70年代,曾是華北地區最大、質量最好的建筑用白云巖礦,礦山開采30余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長年的開采,該礦區創面面積達到51萬平方米。為了配合全市礦山復綠工作的整體需要,在薊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主動將礦山關閉,并承擔起本礦區復綠工程的全部工作。
據介紹,礦山的綜合治理分為創面生態修復、土地資源平整利用兩個階段。創面的生態修復是清除開采創面險石、危巖體,徹底消除礦區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然后利用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對創面進行植被復綠,使經過治理的創面在1~2年后植被基本實現自然生長,無需人工養護,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土地資源平整是對過去礦山開采形成的采礦平臺、礦坑、尾礦堆等采取削高填低,平整出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實現礦山荒廢土地資源的再利用。
天津市石礦礦區的項目負責人向記者描述了復綠工程的工作量和美好前景,眼前的這片礦區修復需削方44萬立方米,填土方45萬立方米,坡面綠化16萬平方米,植樹24萬株,整理出土地525畝。工程結束后將建成紅酒莊園,人工湖、瀑布、酒店、洞穴紅酒儲藏室將成為新的景觀,每年產值預計達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