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省陵水縣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不斷推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應用,探索出一條礦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記者近日在陵水縣三才鎮嶺頭嶺建筑石料礦區現場看到,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采空礦區有的通過植樹造林,披上了綠裝;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明顯解決。
海南省陵水縣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不斷推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應用,探索出一條礦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
記者近日在陵水縣三才鎮嶺頭嶺建筑石料礦區現場看到,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采空礦區有的通過植樹造林,披上了綠裝;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明顯解決。
從資源開發保障轉移到生態環境保護上來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全省共發現礦產88種,其中有工業儲量的礦種66種,富鐵礦、鈦鋯、石英砂、寶石、飲用天然礦泉水等蘊藏量居全國前列。
資源開發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切膚之痛。礦產開發造成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較嚴重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現有固體礦山248個,并集中在露天開采的建筑用砂石土礦山上,共有176個。同時,還有一定規模的露天開采的廢棄采石場在300個左右,其中處在重要、敏感位置、列入2015年底前必須完成綠化的就有73個,治理任務很重。
2008年底,海南省立案查處日富石場違法開采,自此啟動海南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新戰略,將地質環境保護作為全省地質礦產工作的重心。
探索建立礦山開發環境治理責任倒逼機制
數據顯示,自2004年來,海南省開展財政出資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50個,累計治理面積18370畝,主要由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出資,投入資金6337萬元。
“礦山環境治理,既有舊賬要還,也有新賬要算。尤其是,我們現有的對礦山開發、環境治理的監管能力、監管方式和治理模式、治理責任機制存在問題,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強化監管力度。”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地質環境與礦產資源儲量處處長王宜合說。
2013年,海南省政府出臺《海南省砂石土礦產資源管理若干規定》,要求采砂石土礦產資源,應當依法編制、報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等區域進行砂石土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防止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破壞。采礦權人未依法取得礦山環境影響評價批復、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行政許可的,不得實施開采。
海南省較早全面推行了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同時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動礦山的廢渣、廢石和廢水的合理利用,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其資源化,減少最終排廢量,實現礦產資源的“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
“礦山環境治理不到位,一是安全隱患,因為治理不到位,不少廢棄礦山發生了崩塌、滑坡現象,甚至發生人畜掉入礦坑的慘劇;另一個問題是造成重要自然景觀不可逆轉的破壞,產生嚴重的景觀視覺污染。”王宜合說。
鼓勵多元投資模式,加大對礦山生態投入
在“礦山復綠”行動中,海南省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
萬寧市、瓊海市、文昌市將廢棄的采鈦砂坑建成了熱帶瓜菜基地,昌江縣石碌鐵礦將廢棄的排土場建成了熱帶果園,儋州市將兩處廢棄的采石坑建成了八一石花水洞和蘭洋觀音洞省級地質公園,成為當地重要旅游景觀。
海口市則提出“逐步解決舊賬,不添新賬”的目標,走資源節約、生態環保型“綠色礦業”之路。2012年,原已閉坑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率達70%以上,計劃2015年達100%。
陵水縣三才鎮嶺頭嶺建筑石料礦區6家采石場由于礦區開采歷史較長,采用半坡露天開采方式進行開采,未嚴格執行開發利用方案,尤其是礦山中部的昌興石場采場段形成一最高達132米的陡坡,邊坡角達到80~90度,影響到環境美觀,甚至會出現安全隱患。
對此,陵水縣投入社會資金2967.5萬元,動用土石88.9萬立方米,完成臺階(5~7米寬)5920米、排水溝1210米、擋土墻5920米(2486.4立方米),種植馬占等喬木1.18萬棵、三角梅等爬藤1.18萬株。
“這種臺階式礦山恢復治理符合當地實際,非常不錯。既美化了生態環境,又防止了地質災害安全隱患的發生。”其他市縣來參觀的代表評價道。
編輯: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