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循環經濟、科學開發“城市礦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寧海縣在今后較長一個時期面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制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作為新的綠色“引擎”將迎來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據有關部門統計,寧海縣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總量已達28萬噸,年產值約10億元,總量較大,“城市礦產”有待深入挖掘。
發展循環經濟、科學開發“城市礦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寧海縣在今后較長一個時期面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制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作為新的綠色“引擎”將迎來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據有關部門統計,寧海縣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總量已達28萬噸,年產值約10億元,總量較大,“城市礦產”有待深入挖掘。
諸多制肘問題待解決
應該看到,目前寧海縣對“城市礦產”的挖掘仍有諸多不足之處,如廢舊品回收渠道較為混亂、廢舊物品加工處理技術相對落后、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等,具體表現有:
網點布局無序。大部分回收網點不符合城市規劃,多是臨時租用場所,通過占用農田搭棚經營,地域分散且占用場地較大。同時分散在各地的回收網點成為流動人口聚居點、環境衛生臟亂點、城市管理空白點。
環境污染突出。目前,無證無照的“游商”占總數較大,且多數僅“一臺秤、一片地”,大部分廢舊物資在城鄉接合部、近郊農村隨意堆放、拆解,帶來噪音、空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群眾反映強烈。
安全隱患嚴重。回收網點主要分布在城鄉接合部,普遍存在廢品露天或搭棚堆放、電線亂布亂拉、違規處理廢舊氣瓶等現象,居住點與易燃廢品堆放點混雜,極易發生火災等安全事故。
社會治安案件屢發。由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多由拾荒人員、“馬路天使”等游擊隊組成,并形成以老鄉為基礎的地盤分據,爭搶廢品引發的打架斗毆以及偷盜案件屢發,部分無證無照回收網點甚至成為收贓銷贓場所。
“四條對策”助推行業嬗變
為更好地挖掘“城市礦產”,寧海縣有關部門提出了“四條對策”,助推該行業由“無序管理”向“整合發展”、“弱勢行業”向“經濟‘礦藏’”嬗變。
建立健全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建設領導小組例會制度,進一步加強信息溝通和聯合執法力度;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和綜合協調,同時細化和明確各部門管理職責,形成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明確各鄉鎮(街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區域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管理。
建設區域性再生資源集散站。借鑒鎮海、奉化等縣市的成功經驗,及早建設再生資源集散站,經營場地從亂搭亂占向有規劃有固定場所轉變。通過區域性布局,集約利用土地,推進生活性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聚集發展,實現集約經營、規模管理。
加強回收網點建設和管理。社區和農村回收網點按照總量控制、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的原則統籌設置,作為收運、整理、暫存、中轉的固定場所;逐步構建“在線收廢”平臺,通過網絡體系的有機連接,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信息化,提供上門收廢服務。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回收體系建設,如對企業參與回收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環保等建設項目,給予一定資金補貼、貸款貼息等,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抱團取暖”機制,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的投入使用,給寧海縣再生資源這塊“短板”創建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如果運行得力,經濟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同步并進的局面也許指日可待,并極有可能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樣本。
編輯: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