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大礦少、中小礦多,并以多、孝散礦群的形態產出。傳統的小礦開采模式機械化水平低、生產管理粗放、礦業秩序混亂生態破壞嚴重,礦業發展不可持續。如何破解這一嚴重制約礦業發展的問題?在近日于河南靈寶召開的黃金產業與市場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古德生介紹了云錫“區域礦山”的建礦新模式。他說,這一模式的創建為我國廣大礦區實現資源整合后轉型發展、擴能增效提供了技術與示范;為礦業廣大“多、孝散”礦群實現規模化開發,開辟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何謂“區域礦山”?古德生院士解釋說,在礦集區內,為了規模化開發利用區內賦存的多、孝散礦體,進行資源整合,全區統一規劃,在簡約區內礦山、選廠與生產輔助系統數目和合理確定礦山建設規模的基礎上,進行全區的開拓、運輸、通風及生產輔助系統的優化設計,由此建設的集約化的現代礦山,稱為“區域礦山”。
云南錫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創以整合資源、統一規劃、產能優化配置、中小礦群集約開發為核心的“區域礦山”建礦模式。即在云錫個舊礦區,重新統一規劃,創建了以5座集約化礦山、3座現代化選廠和3大生產輔助系統為主體的區域礦山,區內傳統小礦開采模式得到了根本性改變。
構建“區域礦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相結合,靠科學技術支撐。云錫“區域礦山”建礦模式新概念的提出,始于2005年,當時,由云錫集團與中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展開合作,并同時啟動了“區域礦山創建與集約化開采技術”這一研究項目。經過7年艱苦攻關,最終于2011年完成了“區域礦山”的創建。該成果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入圍今年“中國工業大獎”評選。
“區域礦山”是礦山現代化的新起點,在建設過程中,創造了多重約束條件下三維空間資源配置與生產系統優化方法;實現了采選產能優化配置和開拓、通風系統優化;建成了集中管控的三大生產輔助系統;研發了井下新型快速運輸列車;發明了三種規模化開采的采礦方法;推動了礦山數字化與信息化。
“區域礦山”在發展中走向成熟,“區域礦山”的創建,為改變粗放的小礦開采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添了活力,從整體上提高了礦區的采掘機械化和采礦工藝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全區生產規模,促進了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大幅提高了礦區的經營效益,為云錫連續7年實現錫產量世界第一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云錫礦業已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事實證明,“區域礦山”建礦新模式符合國情,具有全局性意義,值得在國內推廣。但古德生院士強調,為讓“區域礦山”創建這一成果,轉變為行業性成果,需要有關行業加以扶持,因勢利導,賦以其持久的生命力。
編輯: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