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工產品覆蓋130 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和波蘭建有制造工廠。2012 年,柳工國際業務收入達到36.63 億元,比上年增長28.43%,占公司總營業收入近30%。在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中排名第20位。柳工裝載機、預應力錨具等產品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于行業前列,榮獲“最具全球競爭力公司50 強”。
2013 年,荷蘭的阿爾梅勒,柳工歐洲總部。
英國經銷商Construction Plant總經理Brian Prescott受邀來此。
眼前近百臺的整機,300 萬歐元的配件儲備強烈地震撼了Brian 的內心,“從來沒見到有一個中國工程機械廠商擁有如此強大的征服高端市場的氣魄,這樣的企業必定擁有光輝的前景。”
親自試駕主打高端市場柳工CLG856IV 裝載機,Brian一掃心中對中國制造的疑慮, “這是我最終決定攜手柳工并開拓英國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憑借過硬的質量、創新的技術、閃亮的品牌,柳工一次又一次征服了全球經銷商。這一切,聚55年之力,居55年之功,是無數柳工人矢志不渝搏擊風浪的碩果。
如今,柳工產品覆蓋130 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和波蘭建有制造工廠。2012 年,柳工國際業務收入達到36.63 億元,比上年增長28.43%,占公司總營業收入近30%。在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中排名第20位。柳工裝載機、預應力錨具等產品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于行業前列,榮獲“最具全球競爭力公司50 強”。
“一核兩翼”拉開戰略轉型
世界經濟仍在緩慢復蘇,我國加大經濟結構調整,走向低碳、綠色、高效、節能型方向,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商巨頭加大進入中國力度和深度,市場競爭環境更激烈。
2013年,并非快樂之年,柳工必須轉型。
柳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曉華說,要從思想認識轉變為行動實干。盡快實現從“依靠政策”向“適應市場”的轉變。誰在這兩年調整得快,在未來幾年的競爭中,他就是贏家。誰還在期盼政府政策,那他必將落后。如果柳工還不能在市場競爭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就將失去機會和優勢。
轉型的種子早在2010年就已經埋下,現在就看如何培育呵護好。
集團公司高層認為企業的競爭格局絕對不是一種單兵作戰的模式,而是各種戰艦的配合作戰,也就是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競爭,必須加大集團資源的整合,迅速地做優、做大、做強。
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柳工當年提出了以“主機制造業務為核心、以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為兩翼”的“一核兩翼”的發展模式,資本運作與內生增長相結合的發展路線。
戰略的有效執行很重要。美國《財富》雜志在調查中發現:“多數情況下,約70%的企業問題并不是因為戰略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戰略執行得不好。”柳工圍繞整機和關鍵零部件的布局、總部管控體系構建與改善、關鍵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序部署和推進戰略落地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并購做強拓展柳工版圖
棋譜了然于胸,關鍵在于落子有聲。沿著時光的腳步,一手手“好棋”點亮柳工歷史:
2010 年8 月26 日,與景豐投資有限公司簽約收購其持有的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69.5%的股權及相應股東權益;
2010 年9 月29 日,收購上海鴻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權;
2011 年5 月,與上海電氣集團旗下的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增資擴股的方式持有上海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51%的股權;
2011 年9 月28 日,與首鋼礦業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收購其下重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42%的股權;
2012 年2 月,與波蘭HSW 公司(Huta Stalowa Wola)簽訂《有條件收購協議》,收購其下屬民用工程機械業務單元及其全資子公司Dressta100%的股權及資產,并擁有Dressta 的全部知識產權和商標。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波蘭最大的投資項目,同時也是柳工目前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
2012 年11 月27 日,與芬蘭集團下屬的美卓礦山建筑技術公司簽約,各出資50%組建合資企業。
依托這些收購及合作項目,集團的整機版圖從原有的土石方機械、起重機械、工業車輛、混凝土機械快速延伸到了建筑產品、樁工機械和礦山機械,并擴大和完善了混凝土機械和推土機的產品家族,為公司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走向世界方興未艾
柳工經過“來自中國的柳工”、“崛起的柳工”,正在發力“世界的柳工”的“第三跳”。柳工集團總裁曾光安稱:“按計劃,柳工將于2020年晉升為世界級企業。”
這并非空口無憑——
在摩洛哥世界第二大清真寺旁的圍海造陸工程中,一家全球頂尖企業的設備在停工維修,柳工的裝載機卻響著歡快的轟鳴聲;埃及金字塔旁,柳工裝載機正在兢兢業業工作著;印度果阿邦的一家鐵礦場上,柳工裝載機一字排開,仿佛精神抖擻的柳工國際人……
Intermat 法國巴黎展、Bauma德國慕尼黑展、CONEXPO-CON/AGG美國拉斯維加斯展、俄羅斯莫斯科CTT 展……柳工品牌標識簡約、大氣地被參觀的客商記在心頭。
董事長王曉華當年埋下“建設開放的、國際化柳工”戰略種子,已經開花結果,從國內工程機械的排頭兵進化成為國際市場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
“柳工可以說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早提出國際化戰略的企業之一。”曾光安說,柳工入鄉隨俗,不斷摸索、理解海外的社會需求,加強品牌建設,利用全球人才經營企業,不斷學習西方經營管理技術,加強風險防范,同時在文化整合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對在全球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業內人士稱,柳工在這方面的努力堪稱中國企業的標桿。
談到國際化成功的經驗時,曾光安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國際化的marketing,即國際市場營銷。很多企業家對國際化的認識還停留在trading 階段,也就是貿易。其實,貿易就像是水上的浮萍,到處飄,沒有根。而市場營銷卻不一樣,市場營銷就是種樹,是要扎根于當地市場的,還要精心呵護培養這個市場。種下一棵小樹之后,它會慢慢長大。種一棵樹不夠,我們還要種一片樹林。
當此之時,風已緩,云已淡,柳工百年的壯麗畫卷,正在延綿鋪開!
編輯: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