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此前表示,國家即使付出GDP的代價也要消除霧霾,少用煤,少開車,少開發建筑。寧可降GDP也要把霧霾治理好,因為別的方法都是小方法,不是主要的辦法。
事實上,“綠色GDP”已逐漸成為從上到下的共識。習近平多次提出“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更不要為生產總值增長率、全國排位等糾結”。而從中央到地方,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也成為各地探討嘗試的新做法。
今年下半年,發改委牽頭各部委展開了一場化解產能過剩的攻堅戰。這個過程不僅要實現產業的升級,更要改變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從而減輕環境和資源負擔。
作為全國鋼鐵產能過剩的一個縮影,河北省近期開始了大規模的壓縮產能行動。對于河北來說,在壓縮產能的同時,甩掉空氣重污染的帽子顯得更為迫切。媒體援引當地官員的話稱:“完不成GDP指標,頂多挨批;搞不好大氣污染防控,就要摘烏紗帽。”
記者從多方渠道了解到,明年的經濟工作除了在結構調整方面促進環保,更將借助財稅這只“有形之手”治理霧霾。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8日也公開表示,在完善稅制方面,下一步我國將推進資源稅改革,適時推出環境稅。其中,大氣和水將成為重點。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近日則稱,資源品、基礎品,比如基礎能源的比價關系和價格嚴重扭曲,已經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深化經濟轉型之路
在傳統紅利消耗殆盡后,環境問題僅是中國經濟潛在的問題之一。如何通過改革走上轉型之路,決定著中國能否繼續在世界舞臺上書寫發展奇跡。
本月初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和結構優化。一直以來,固定投資是政府促進增長的主要投資方式。這一態度表明,盡管固定資產投資未來一段時間仍是主要投資方向,但決策層希望避免過快增長,將對不同投資領域采取不同政策。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2014年國家將引導民間投資,加大部分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體來看,明年基建投資將主要用于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
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方面,習近平曾提出,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目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已經啟動,明年將會有更大力度。此前,國務院一共圈定了五個行業作為試點突破口:水泥、平板玻璃(1318, -3.00, -0.23%)、鋼鐵、船舶和電解鋁。
與此同時,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記者說,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今年整體的節能減排情況還不錯,但霧霾仍然在大部分地區連片出現,這意味著節能減排已經不是僅能靠工業減排就能完成的。
比如,中國的工業節能減排中,在鋼鐵、有色冶煉等方面仍有較大的空間,但在電力工業方面,經過長達數年的節能減排、上大壓小、脫硫脫硝改造,目前中國火電機組的單位煤耗水平已經處于世界低位,繼續挖潛越來越困難。
胡遲建議,未來要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節能減排手段,比如整治汽車尾氣排放,提升工業生產的科技環保水平,消費和生活領域提升節能標準等。在當前科技水平更高的情況下,中國有可能用更短的時間走過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這可能也是中國的“后發優勢”之一。
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在產能調整中,如何找好政策和市場的邊界是發揮市場調節功能、避免重走“越調越多”怪圈的有效辦法。
胡遲也建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指引下,未來要提升組合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步伐還應加快,另一方面要加大執行監管的力度,增強各項政策之間的協調效應。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尤其應當以轉變發展觀念、改變競爭模式來應對市場的變化,而中央政府也要加大對地方產能結構調整的問責力度。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