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湖位于杭州高新區(濱江)南部,越王城山北麓,萬頃碧波,茫茫無際,俗稱白茫湖。與西湖隔江相望,南北輝映,被譽為“杭城雙璧”。
據史料記載,古代這里曾是江海相連的前海灣,由于山洪沖擊、海潮吐納,海灣漸被泥沙堵塞,成為泄湖。全湖周長10余公里,南宋時水面達3000余畝,后經過多次自然淤積與圍墾,到1984年水域縮至1720畝,成為當時蕭山地區最大的湖泊。
湖中有馬湖橋,將湖水一分為二,橋東稱“東白馬湖”,水面約700畝;橋西稱“西白馬湖”,近1000畝,平均水深3米。湖中有大小不一的天然綠洲12個,茹西渡墩、王家墩、大鼻頭等,其中最大綠洲“蛤包墩”,約有180畝,道上綠樹環抱,一片清涼世界。
歷史上,白馬湖稱作“排馬湖”,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在此排馬布陣,攻打困守于傅家峙的越王勾踐,以此得名。南朝梁時(公元6世紀)白馬湖叫“西陵湖”,如酈道元《水經注》載:“固陵(即西興)有西陵湖,亦名西城湖?!鼻迦嗣纨g《蕭山縣志勘誤》詮釋道:“(此)即白馬湖,以地近西陵(西興),則名西陵湖;以其在(越王)城山之西,則名西城湖?!?br />
白馬湖一帶估計遺存,隨處可見;文獻傳說,俯拾皆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厚。湖南有越王城山、傅家峙山,山上古木參天,山麓桃紅李白;西、北連海山、冠山,山上松濤陣陣,山下竹林瀟瀟;林中白鳥爭鳴,滬上魚鱉浮沉。白天,掩護農民百十漁舟在煙波浩淼的湖面上捉魚捕蝦,網起網落,漁歌悠揚;傍晚,漁船回村,湖畔“燈火萬家,星河一道”,夜景奇特。元代詩人薩都剌贊曰:“春水滿湖蘆葦青,鯉魚吹浪水風腥”(《夜過白馬湖》)。近代詩人來裕恂詩歌云:“波光一篇白于練,山色前沖綠若蕪”。
編輯: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