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25日在北京指出,化解產能過剩是一個較長過程,要堅持以市場機制為主化解產能過剩,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構建長效機制相結合。
李偉是在當日閉幕的第十二屆中國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作出上述研判的。近年來,中國國內從傳統行業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玻璃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伏等,從沿海省份到中西部內陸地區均出現了普遍性的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堪稱“慘烈”,造成大量能源資源浪費。
李偉稱,“全國普遍的產能過剩凸顯中國過剩經濟的階段性特征,買方市場作用力要求企業必須加快轉型以實現差異化競爭。”
對于當前普遍性產能過剩的成因,李偉表示,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中國各行各業基本上都獲得了較高速度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高速工業化階段井噴式爆發的巨大需求。“當時過猛的需求使較多產品供不應求、大家都大干快上新建產能,而近年來國際經濟復蘇艱難,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需求減緩使得產能過剩問題就凸顯了出來。”
有鑒于此,去年以來,中央和國務院花大力氣出臺了許多政策去化解產能過剩。至于企業,李偉稱,轉型升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路”。
事實上,給企業造成重壓的遠不止產能過剩一項,李偉指出,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經歷轉折性變化,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將成為常態,這將給廣大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長期以來高度依靠外需的時代難以再現,而中國逐步由上中等收入社會向高收入社會過渡亦對內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勢下,企業轉型是大勢所趨。
李偉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內容豐富、亮點很多”,其中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等表述,為廣大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