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遼東大地白雪皚皚,冰封萬里。遼寧省本溪市依然風景秀美:藍天白云與地上的積雪相映成輝,霧霾早已不見蹤影;太子河晶瑩剔透的冰層讓人聯想起清澈無邊、魚翔淺底的一泓碧水;抖落一身枯葉的層層山林,仿佛正在積蓄更大的能量,以期來年更綠、更濃。
在大地尚未蘇醒,萬物正在為春天的來臨而“養精蓄銳”之時,不辱使命、敢于擔當的本溪市國土資源人不辭勞苦,不畏嚴寒,奔波在全市各個在建尤其是廢棄礦山之間,勘察、測量、采樣、規劃.......為來年春天滿山的綠色而忙碌著。
“去年以來,霧霾席卷我國各地,連那些空氣質量向來比較好的華東沿海地區都難以幸免。而被喻為‘煤城鋼都’的本溪市卻能遠離霧霾,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實施了‘青山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該市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呂彥明介紹說,本溪市自2012年開展“青山工程”以來,全市國土資源部門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土地收儲、植被恢復、地質公園建設等方式,深入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相協調,展開了一場繪制秀美山川的攻堅戰。
敢擔當 誓讓荒山變青山
作為本溪市國土資源局的“掌門人”,在擔任副局長時曾分管過地質環境工作的呂彥明,對本溪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過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長期的過度開發,讓“煤鐵之城”本溪摘得了亞洲最大露天鐵礦等一系列桂冠的同時,也致使該市生態環境嚴重“透支”。如何實現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兼得?這成為他心中難以解開的心結。
好雨知時節。生態文明的提出和本溪市“青山工程”的實施,無疑為呂彥明和本溪市國土資源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我們必須敢于擔當,早打算,早謀劃,做到心中有數,確保第一時間開工、第一時間完成。”“青山工程”剛剛啟動,呂彥明就對全局干部職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2013年初,萬物尚未復蘇,該局就深入各礦山企業進行調研,編制廢棄礦山調查治理規劃,并提出了治理工作的具體任務和措施。他們按照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分別對急需處置的礦山、近期治理的礦山和遠期治理的礦山進行了具體安排。同時,該局還提出了全年工作任務:繼續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力度,重點是高速公路、鐵路可視范圍內閉坑礦山的治理,落實國家批準的大型礦山環境治理項目,對生產礦山進行監管,全年預計投資2億多元,計劃治理生產礦山和閉坑礦山48座、面積5498畝。
破壞容易,治理難。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尤其是對開采高陡邊坡的治理恢復非常困難,直到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適合本溪地區的固定模式。為此,該局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圍繞“山變綠”這一主題,因地制宜,合理施工。根據礦山不同特點,他們本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原則,科學施工,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取最大的治理效益。
在治理過程中,他們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明確責任分工,層層落實責任,加強項目管理,落實績效考核,保證工程質量,做到治理一處、恢復一處、完成一處。為保證礦山治理效果,他們采取“樹坑挖掘完畢后集中栽樹”的方式,設專人管護,并嚴格考核,要求樹木管護的成活率達85%以上。經過近年來的治理,該市被破壞的礦山環境得到了修復,昔日滿目瘡痍、廢水四溢的廢棄地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們力爭用3年~5年時間,完成全市900多處礦山中70%的礦山植被恢復,用實際行動建設‘青山、碧水、藍天’的綠色家園。”呂彥明表示,“預計還要恢復治理7000多畝,將把溪湖煤礦、牛心臺、田師付、桓仁二棚甸子和北臺等改造成工業和農業用地。這既能改善環境,又能解決工業用地短缺的難題,緩解招商引資項目用地緊張的矛盾,達到一石兩鳥的效果。”
善謀劃 標本兼治夯基石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礦山環境治理需要的資金巨大,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資金。近幾年來,本溪市國土資源局采取三招并舉的辦法,多方籌集資金,為礦山環境的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
他們借勢發力,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地質環境專項治理資金,進行老礦山和大型礦山的環境治理。近年來,他們已申請到位的礦山環境治理專項資金達2.6億元,其中國家下撥資金2.2億多元,先后治理了桓仁銅鋅礦、田師付煤礦等,治理面積達4700畝,預計還將恢復治理5270畝。
尤其是2012年,他們完成了地質環境治理的一個大手筆——該市的北臺廢棄礦區綜合治理方案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的批準,國家投入5.7億元對總面積為10.13平方千米的北臺廢棄礦區進行綜合治理,首批專項資金9000萬元。
“5.7億元,這是一個讓本溪國土資源人興奮之中又添振奮的數字,也是本溪市有史以來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最大的一筆投入!”提到這個項目,呂彥明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這是國土資源部對本溪國土資源人創造性工作和矢志不渝精神的肯定和褒獎,同時也表達了國家特別是國土資源部對曾經的‘煤鐵之城’老工業基地的慷慨與厚愛!”
該局還通過自籌資金,開展交通沿線可視范圍內“三小”礦山的關閉和治理。前幾年,他們先后籌措資金4080萬元,關閉和搬遷礦山企業49座,治理恢復關閉礦山27座,治理面積1388畝。2013年,他們又投入資金6500多萬元,對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21座閉坑礦山進行治理,治理恢復面積達1172畝。據悉,沈(陽)本(溪)產業大道和沈(陽)丹(東)高速公路兩側的4座生產礦山,以及本(溪)桓(仁)公路兩側的6座生產礦山,將在兩年內關閉5座,而該市所有關閉礦山的環境治理恢復工作也計劃在5年內完成。
從源頭抓起,在治理舊的礦山環境問題的同時,防止新的礦山環境問題出現是本溪國土資源局的一大特色。他們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生產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督促生產礦山進行治理。2010年1月,該局開始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僅2012年,該市治理的生產礦山共計19座,投資達2716萬元,恢復植被面積1216畝。2013年,他們又投資5000萬元,對歪頭山鐵礦等23座生產礦山進行治理,恢復植被面積1400畝。
“通過對保證金的收取,使礦業權人切實履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義務,不僅能從源頭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還能使被破壞的環境及時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護了本溪市的生態環境。”呂彥明表示。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標本兼治,構建長效機制。該局深諳此理。他們從制度建設入手,從去年開始對生產礦山實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返還政策,對及時治理、達到治理要求的生產礦山,提前返還部分保證金,從而大大調動了生產礦山企業治理恢復的積極性。歪頭山鐵礦2000萬元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返還后,有力地推進了該礦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預計將恢復面積525畝。
“收取來的保證金長期沉淀在財政賬戶上,不能及時返還給企業,不僅造成了資金的浪費,還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治理環境的積極性。”呂彥明說,“如果把這部分資金盤活,及時投入到礦山環境的治理中,將發揮出更大效益,極大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今年,我市將對大部分生產礦山進行治理恢復,治理恢復面積將大大增加,返還的資金也會隨之增加。”
該局還將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強部門聯動,著力構建以共同責任制為核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機制。他們加強礦山執法監察,明確重點巡查范圍,嚴厲查處非法采礦行為,嚴格監管礦山開采行為。經過多年的嚴厲打擊,該市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礦行為,從源頭上減少了礦山開采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勇進取 繪制美麗山水圖
要從根本上改善本溪的生態環境,除盡量減少礦業開發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外,還要優化能源結構,著力發展新型清潔能源,助推經濟轉型,以減少大氣污染。近幾年來,該局發揮本溪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優勢,積極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打造溫泉旅游名片。
從2011年開始,該局就成立了專門機構,全力以赴組織申報“國家溫泉之城”,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考察研討,組織地勘單位評價,組織編制了《本溪市溫泉寺溫泉地熱勘查報告》、《本溪市湯溝地熱勘查報告》和經濟效益分析報告,編制了本溪市溫泉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總體規劃。2012年9月,他們如期完成了申報材料《本溪“中國溫泉之城”報告書》。本溪市被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
然而,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本溪國土資源人并沒有“一勞永逸”,而是再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熱資源的高效合理開發利用上來。為了摸清家底,擴大地熱的示范效應,他們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支持地熱勘查項目的設立。截至目前,該市的本溪縣溫泉寺外圍地熱普查、本溪水洞深部地熱普查、橋頭鎮地熱地質普查、本溪縣湯溝溫泉地熱普查、桓仁縣五女山風景區地熱資源普查和桓仁漁場-大川地熱普查6個地熱資源勘查規劃項目已經完成,一批溫泉勘查成果正在匯集。尤其是本溪水洞溫泉旅游度假區、東風湖冰雪溫泉旅游度假區和五女山旅游度假區的地熱勘查成果較好,有望打出溫泉地熱水,推動度假區溫泉旅游發展。
“本溪市地熱資源雖然豐富,也涌現出了湯溝溫泉等一大批地熱利用企業,但總體開發利用程度還不高。”呂彥明表示,“‘中國溫泉之城’的申報成功,對我市打造溫泉旅游名片,助推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打造‘三都五城’有著深遠意義。”“三都五城”,即鋼都、藥都、楓葉之都,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青山、碧水、藍天”,生態文明的本溪充滿力量,也積蓄著更大的能量!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