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灣水泥進軍大陸十年來,在水泥環保事業上不斷刷新業績。在董事長辜成允的帶領下,臺泥將環保打造成為水泥這個曾經是高污染行業的“殺手锏”。這得益于臺灣水泥不斷創新的理念,更得益于一個家族數十年來“擁抱環保”的情懷。
2014年對臺灣水泥來說是個重要的年份,因為這年是臺灣水泥進軍大陸的第十個年頭。
十年來,臺灣水泥不斷奮進,在水泥環保事業上不斷刷新業績。雖然與其他同行相比,臺泥進軍大陸相對較晚,但在董事長辜成允的帶領下,臺泥卻將環保打造成為水泥這個曾經是高污染行業的“殺手锏”。這得益于臺灣水泥不斷創新的理念,更得益于一個家族數十年來“擁抱環保”的情懷。在這種情懷的包容下,臺泥為水泥行業打開了一扇通往新生的大門。
在行業前沿尋求突破
2013年底,被稱為水泥行業“最嚴環保標準”即將出臺。12月8日,國家環保部科技司司長熊躍輝在2013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透露,水泥行業“窯尾窯頭的氮氧化物達到400毫克/立方米”。這一標準的出臺,讓水泥行業迎來了新的挑戰。
而在此前,科技部于3月份出臺《了“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直接指明了CCUS產業(碳捕集)未來商業化導向。同年5月,發改委也下達了《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被業內視為國內首部碳捕集產業規劃。一系列針對水泥行業的政策和標準的發布,不僅提出新的要求,也為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看到《規劃》中“CCUS產業”,辜成允篤定,臺泥創新發展的新機遇來了,多年來的“厚積”迎來了“薄發”的時刻。
對于致力于環保的臺泥而言“CCUS”并不陌生,早在2011年7月,臺泥的“CCUS”項目就在臺泥和平廠破土動工,這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示范點——1.9MWt,超過西班牙CSIC1.7MWt(2011年建立)、德國Darmstadt大學1.0MWt(2011年建立)。截止目前,臺泥和平廠的鈣回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試驗廠已經初見端倪。該廠采用臺灣工研院研發的碳回路捕獲技術,二氧化碳捕獲量約每小時1噸。在臺泥的規劃中,臺泥和平廠CCUS項目預計2016年計劃建成30MWt,每小時二氧化碳捕獲量為15噸。2020年將建成每年可捕獲300萬噸二氧化碳具有商業化規模的捕獲廠。
CCUS項目的開發,讓臺泥站在了行業的最前沿,這得益于數十年來的環保積累,和“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這個核心理念的傳承。
環保理念的起源與傳承
“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是辜成允一直掛在嘴邊上的話,也是臺灣水泥所秉承的環保理念,是臺灣水泥60年來發展的精髓所在。而這個理念的起源還有一段故事。
早在20多年前,當時臺灣水泥的老董事長辜振甫先生,在臺灣的一家報紙上看到了一個關于水泥行業的報道,標題非常刺眼“水泥是環保污染大戶”。這對一手創立臺灣水泥的辜振甫先生打擊很大。當時正值臺灣關注苛收環保稅收的問題,在這個檔口,如此一篇報道讓水泥企業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思索再三,老先生敲定了想法,并把辜成允叫到辦公室說:“社會上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從今天起我們要改變大家對水泥業的看法,要從環保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
從那以后,臺灣水泥對環保的思維和看法徹底改變了,針對環保給予了非常大的關注,這也成了臺泥“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源頭,正是這樣的理念讓20年后的臺灣水泥徹底摘掉了污染大戶的“帽子”。
“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在辜成允看來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理念,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讓水泥行業發展為綠色產業態度,辜成允曾不止一次表示,在環保的問題上,臺泥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不回避,主動去接受。秉承著“真心做環保”的臺灣水泥在把“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的理念內化了之后,通過“兩步棋”實現了“綠色崛起”。
第一步棋,廠區內端對端的環保工作。
臺灣水泥對旗下所有水泥進行進一步規劃,重新調整節能減排、余熱發電、脫硝。水泥是大宗物料,進出都對當地交通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臺泥在華南的市場的推出了“黃金水道”的運輸方式,暨盡量以江運方式排解陸路運輸對交通本身的沖擊。
第二步棋,跨業協同和循環經濟的操作。
目前臺灣水泥在跨業協同和循環經濟已打造的非常完備。臺灣水泥在臺灣擁有專業的垃圾處理公司,能夠處理臺灣1/5的生活垃圾,可謂是環保行業的先行者。2001年~2010年,臺灣水泥協助臺灣處理電子業產出廢溶劑11萬噸,處理氟化鈣污泥13萬噸,每噸水泥處理其他廢棄物100千克~300千克。臺灣水泥一方面為社會解決公害,一方面也可以把廢溶劑等當作替代燃料,降低生產成本。臺灣水泥以新式、科學生產工藝,使礦渣廢料得到再利用,水泥窯爐高溫可以處理包括電子工業廢棄物在內的所有有害垃圾,從而達到零排放,將水泥產業變成綠色產業。
不僅如此,臺灣水泥在工廠協同處理臺灣工業廢棄物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績。
臺灣水泥“三合一”的和平水泥廠是辜成允的驕傲,因為這是一個從綠色礦山到臺灣的“黃金水道”海運全面規劃的一個水泥廠,與火電廠建在一起,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從脫硫到脫硝完全零排放。通過“兩步棋”,臺灣水泥的成為水泥行業內的環保領軍企業。
左手責任,右手商機
2009年,哥本哈根的國際氣候峰會讓“節能減排”成為了國內企業“喊最響的口號”,可目前國內所倡導的“節能減排”,只不過是降低了二氧化碳(
CO2)的排放,但根本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臺灣水泥投身節能減排前沿科技,就是為了積極地去把二氧化碳在排放過程中捕捉下來,甚至封存,這樣可以促使CO
2真正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臺灣水泥和其他水泥集團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比臺灣水泥大的企業都不去做碳捕集,沒有人愿意把一部分的獲利投入到環保前沿科技,臺灣水泥是真的愿意去做。”在辜成允看來,碳捕集不僅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商機。臺灣水泥積極地投入環保產業,希望發展前沿科技,不但能夠體現臺灣水泥的環保理念,也能夠創造未來碳捕集商機的可能性。
目前而且不是只有水泥業可以做碳捕集,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把碳捕集的工藝真正做到商品化,所有排放CO
2的行業都可以做,這所產生商機是無限的。
以世界工業發展來講,唯一沒有CO
2排放又能夠提供廉價的能源的做法只有核發電,但在中國,火力發電還是個主流,這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CO
2的排放,所以投入碳捕集不僅能夠服務于水泥業,也能夠服務于其他燃煤或燃油的行業。目前臺灣水泥與臺灣工研院在培養一些特別的微藻技術,這些微藻是通過純化后
CO2為肥料養殖的,這些微藻經過加工提純可以做化妝品,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當今經濟發展的速度對環境的破壞、對環境物種的破壞遠超過后期保育的速度。很多企業都談環保、談保育,但真正愿意花錢落實的企業不多。臺灣水泥充分認識到氣候變遷會對全球經濟與人類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已成為目前全球最為關注的議題——每生產1噸水泥就要向大氣成排放880千克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在這種情況下,辜成允帶領臺灣水泥身先士卒,積極尋求合作,用實踐的方式真正落實臺灣水泥的環保觀。就像辜成允所說的,前沿科技試點大家不肯做,那么臺灣水泥來做,并且臺灣水泥希望能夠成果共享。
臺灣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碳酸鈣是水泥的主要原料,運用鈣循環捕捉技術與水泥生產流程結合,是最能創造效益的商業模式。與臺灣水泥的合作是國際首創,一方面可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可透過天然石灰石循環方式捕獲二氧化碳,提高情節上產的程度。這樣的商業運營模式,可以有效將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降低,提高了未來系統整合和商業應用的可能。
在辜成允看來,臺灣水泥投入環保前沿科技不僅是為了自己,在他心里有一個夢,那是“綠色水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水泥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環保問題,這是無法擺脫的現實,但正如辜董事長在國際水泥峰會上所說的:“綠色水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夢存在我們的心里,每一天,我們每一個水泥企業、水泥人都能夠積極奮進的話,我相信這個夢一定能夠早日達成!
鏈接:
碳捕集:又稱碳捕捉(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是一種有效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指將大型發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等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的一種技術。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封存和使用四個環節。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重要舉措。據研究,此項技術可以使單位發電碳排放減少85%至90%。良好的碳減排效果使大規模實施CCUS成為各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戰略之一。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