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三限”論,即傳統建材發展受限、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發展有限、目前行業的技術創新有局限。這是由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在中國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于2013年11月16日同日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觀點。
“三限”論的提出,讓我們深感觸動和啟發。可以說,喬龍德的“三限”論,是對建材行業現階段所面臨處境最精辟的總結,更明確了行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方向。
傳統建材的發展面臨史上最嚴政策的限制,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當“產能過剩”這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病癥,成為行業深受其害的痛楚時,化解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傳統行業必將接受來自全社會的層層設限與時時監督。
近年來,來自政府與社會、自然與環境、國內與國外等等社會層面對傳統建材多重且巨大的施壓與限制,前所未有地聚攏,直面襲擊、來勢猛烈。
尤其當環境與政策以不同的方式同時撬開傳統建材發展舊格局的閘門,對行業產生的影響與震動,猶如暴風雨般猛烈急促,使傳統建材的發展“受限指數”迅速躥升。
讓全中國愁眉不展的霧霾開始肆虐蔓延,環境的無情叩問擲地有聲,終于促成了我國史上最嚴厲的空氣治理行動計劃的出臺。
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簡稱《行動計劃》)的白紙黑字中,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建材行業被“點名過剩”,明確提出了落后產能淘汰任務的完成時間和實施力度,這意味著傳統建材行業現有的技術水平發展將受到嚴格限制。
限制的程度立竿見影,尤以京津冀表現得最為突出。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數十家建材生產企業被關停。北京、河北、陜西等地區又在《行動計劃》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地區環境治理行動計劃,其力度之大、實施之嚴,可謂前無“古人”,后有“追兵”。
以河北為例,2013年關停的企業達到8347家,頗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這8000多家企業主要來自四大領域,水泥和玻璃占據了其中“二大”。而河北的治理行動遠沒有結束,2013年底,河北省關停了所有的水泥粉磨站,壓縮了包括金隅集團、冀東集團和曲寨集團等下屬大型水泥企業產量,并承諾到2017年年底前,逐步關閉西部山區水泥企業。
如果關注近期手機報上的新聞要覽,會發現有一條新聞已經被列為定期播報條目,這就是每周空氣污染指數最差的十大城市排行榜。
長期占據榜單的城市可謂顏面無光、名譽掃地,而這些城市絕不僅出自京津冀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曾經被認為山清水秀的城市,也赫然入列,這意味著,防治大氣污染的行動將從京津冀開始蔓延全國。
現有的傳統建材的發展舊格局,只能在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治理中,受到更大的制約,如果不積極轉型升級,傳統建材將始終是被環境拷問的主角。
去年9月中旬剛剛出臺了《行動計劃》,一個月之后,《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文)作為針對性更強的“鐵腕”政策隆重登場,從國家層面上加大了現有傳統建材發展的“受限”力度。
其中,對在建擬建違規項目一律停建等強制性措施更加堅決果斷,令“產能”進一步受限;32.5復合水泥將被取消已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問題,為“產品”設定了受限的杠桿;行業各個層面的責任與分工更加明確,令“權利”受限,并在受限的同時,真正起到了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作用;各領域領軍企業的帶頭作用得以強化,約束著“經營者”的思維意識和戰略決策在正確的軌道上發揮行業帶動作用;地方政府長期慣性的政績考核方式和職能性質的轉變,也終于讓地方領導者盲目追求GDP的頭腦與行為受到了限制。
盡管2013年年底,以水泥為主的傳統建材市場出現了回暖勢頭,但身處其中的企業家卻并沒有感到太多的輕松愜意,卻倍感“傳統”材料的傳統發展方式的發展空間受限的程度。
除了環境的無情叩問、政策的鐵腕嚴厲,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資本市場考量上市公司的眼光,也同樣盯在產能過剩、節能減排、創新能力等社會責任體系建設上,倘若領軍企業沒有起到應起的帶頭作用,沒有明確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回暖也不過曇花一現。
喬龍德在發言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傳統建材不再以追求產能和產量為標準,當越來越多的限制擺在我們面前時,未來的標桿和方向在哪里?傳統建材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這樣的發問,喬龍德并不是為了尋找答案,他和很多行業人一樣,答案早已心中有數,這樣的發問,更多的是為了激發起行業人行動起來的斗志和勇氣。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即寬嚴皆誤”,這句出自清人趙藩撰書覽武侯祠對聯其中一句話,或許會到給傳統行業更多的啟發。在這一刻,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恐怕也應該是傳統建材工業的決策者和經營者都應該擁有的態度,也只有認清并重視傳統建材受限的形勢,齊心協力共謀突圍與轉型升級之道,才能看到行業轉型升級的希望。
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邁開雙腿擺脫“有限”的枷鎖
2013年,“綠色”與“新型”這兩個詞走紅的速度,振奮人心。
雖然很多新型建材真正發展的時間,并不是只有一年。但2013年被視為綠色新型建材發展的起始年,因為伴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春風和《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出臺,綠色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在這一年呈現出雨后春筍、勢如破竹的銳氣,在“沒有綠色新型建材,就沒有綠色建筑”的行業共識下,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似乎正在朝著與傳統建材匹敵的局面發展。
“有限”與“受限”的區別,“受限”是對舊格局的強制制約與收斂,需要懸崖勒馬,調轉方向。而“有限”則是新事物發展所要經歷的過程,背后擁有著巨大的空間和舞臺,需要放開手腳、盡情馳騁。
如今,剛剛拉開產業發展序幕的新型材料和新興產業,就像剛剛邁過起跑線的孩童,與有著幾十年發展根基的傳統建材相比,與工業發達國家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和不足。能力有限、亟待培育是不爭的事實。
在建材行業大企業和一批地方企業,原來是以新型建材的發展起家的,但在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水泥等傳統產業已經占據了企業發展的主導地位,新型建材的規模和研發力度,卻并沒有呈現突飛猛進的上升勢頭。
全國近30家水泥上市公司,延伸混凝土產業鏈的企業幾乎占到了四分之三,但真正將混凝土的作為重點研發,并取得重要技術突破的企業,可能還不到一成。
可以想見,綠色新型建材目前的“有限”,如何成為未來的“無限”?不僅僅是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企業的任務,這是擺在整個建材行業面前的課題,是多行業跨界合作的課題。
喬龍德所強調“新型建材和新興產業有限”的現狀,重在提醒行業人在新型建材的發展之路上,既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畏首畏尾。
所有的差距和不足,換一個角度看,就是空間和舞臺。而“有限”也正是“無限”的開篇,往后每走出的一步,都是為建材綠色產業的無限空間墊磚鋪瓦,并有為有序。
技術創新 從思想上掀起一場劃時代革命
建材行業是以技術“起家”的行業,技術研發與創新,在改革開放30年里,無數次帶給行業榮譽和驕傲,為什么到了今天,反倒會受到“局限”的困擾?
但是,就在春節前的一次工信部召開的會議中得到信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作為提升傳統建材行業的大課題,被正式提上了日程。相關政府部門已明確表示,2014年加大工業與信息化的融合力度,將被擺在國家戰略的層面上加以推進。
這讓我們深感喬龍德所言“創新技術有局限”的深刻含義,正如從2012年提出并開始推進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創新與研發項目,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猶如一場觀念意識風暴的撞擊與洗禮,讓我們看到,真正的阻礙不是來源于技術創新的能力,而是來源于思想的禁錮。
舉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例子,在電子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手機從一個通話工具,到可以擁有短信功能,再到如今更為暢通便捷的微信系統大行其道;網絡從單純的信息窗口,到可以利用QQ等聊天軟件進行在線交流,再到博客、微博的平臺建立,將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在同一個虛擬世界平等對話。所有的創新,都不過短短十幾年,而每一次的創新,卻都是一次劃時代的思想變革與技術升級,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節奏。
或者可以這樣說,沒有劃時代的思想變革,就沒有劃時代的技術升級。
傳統,對于建材行業而言,代表著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但也會成為思想與意識的羈絆與阻礙。一部在2013年風靡全球的英劇——《唐頓莊園》讓我深有感觸,那是上個世紀初發生在最傳統保守的英國貴族家族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同樣是劃時代技術與創造集中爆發的激情歲月,從電燈到電話,甚至一把新發明的轉椅,對那個被美國人嘲笑為“傳統固執老婦人”的英式貴族,都會掀起一次次思想風暴的洗禮與挑戰,坦然接受并在此基礎上升級換代,最終成為他們不能不面對的選擇。
百年過后,21世紀已然是信息大爆炸、高科技日新月異、新理念層出不窮的時代,劃時代的技術革命必將成為引領傳統行業的風向標。而建材行業缺的正是這樣一場劃時代,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升級。
面對這樣的時代,決不能懷疑未來在這個行業里會出現像比爾蓋茨、馬云這樣的劃時代革命思潮的領軍者,更不能懷疑象大數據、云計算等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會成為改變傳統行業生產方式,解決現下產業桎梏的最好推手。
這一切,都要從打破“局限”開始,解放思想、鼓勵創造、培育新型人才,用更為開放的眼光和意識,轟轟烈烈掀起技術升級換代的浪潮,或許是這一代建材人不可推脫的歷史使命。
喬龍德在說到建材行業“三限”時,語氣有些沉重,卻能感受到話語背后的信心與希望。綠色建材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已毋庸置疑,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突圍“三限”不是奢望,重要的是人心、信念、思想和行動的力量,是否能在擁有760萬建材人的行業中凝聚。
2014年,我們驚喜地看到,喬龍德會長以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精神為化解和突破“三限”提出了2014年行業的工作目標為: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進轉型升級。2014年中國建材聯合會將繼續遏制新增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和提高行業經濟運行水平、提高經濟效益;致力加快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兩個二代”技術裝備研發進程和加快推進兼并重組步伐;突破建材行業節能減排的技術瓶頸、政策瓶頸和聯合會系統管理制度的創新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我們堅信“三限”問題的解決,行業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翼起飛”,達到創新提升、超越引領將指日可待。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