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鳳縣紅花鋪鎮村民反映,位于秦嶺生態保護區和嘉陵江水源保護區內的鳳縣恒源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源礦業)將大量的廢礦石從山頂傾倒而下,礦石滾入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流中,造成大片天然林被毀。
4月24日,鳳縣紅花鋪鎮村民反映,位于秦嶺生態保護區和嘉陵江水源保護區內的鳳縣恒源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源礦業)將大量的廢礦石從山頂傾倒而下,礦石滾入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流中,造成大片天然林被毀。
目前,鳳縣國土資源局、林業局等部門對該企業存在的問題已展開調查。
采礦現場
碗口粗的林木被毀壞 大片山體被礦石覆蓋
4月24日,記者在村民帶領下來到恒源礦業露天采礦點,采礦點位于鳳縣紅花鋪鎮紅花鋪村一組竹園溝內的一處秦嶺深山之中,在山腳下可以看到,廢礦石從約1700米的山頂滾落至山腳下的軌跡將巨大的山體“橫劈”兩半,與旁邊綠樹成蔭的山體形成鮮明對比。
在露天作業平臺上數臺采礦的機械正在開挖山體,開挖現場約有數十棵碗口粗的林木被毀壞,散落在地面上。在作業平臺的南北兩側,向下望去,兩處寬約15米、深不見底的山體被厚厚的礦石覆蓋,而本來生長在這處山體上的林木也被掩埋在礦石下。一名正在現場作業的工人說,這些礦石都是廢料,從山上運到山下,成本太大,只能從山頂傾倒下去,最終落入山底嘉陵江的一條支流中。
當日,恒源礦業總經理董知委說,山頂上的采礦點主要開采的是鉀長石,這種石頭主要用于生產陶瓷,公司大約在5年前在這里取得經營權,各項手續齊全,對于從山上滾下去的廢石,其稱完全符合國家規定,并沒有造成不良影響。
村民
“廢礦石隨洪水流入田地,莊稼顆粒無收”
紅花鋪村村民劉宏平并不認同董知委的說法。劉宏平帶著記者來到位于山腳下自己的一片耕地。他說:“每逢遇到下雨天,覆蓋在山體上的廢礦石就會隨著洪水流入自己的地里,導致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他多次與礦上協商,都沒有解決。更令他擔憂的是,每次大雨都會卷著廢礦石形成泥石流,流入山下的一條流往嘉陵江的支流中,而嘉陵江是鳳縣民眾及下游城市的水源保護地。
隨后,劉宏平帶著記者來到耕地旁的這條支流,大量的廢礦石就滾落在這條河的河床上,造成這里的水質略顯渾濁。據了解,這條河流淌約5公里后,并入嘉陵江。劉宏平說自己在這里土生土長,幾年前經常在這條河流抓魚,自從恒源礦業在這里開采后,這條河里現在已沒有魚了。礦石流入河內,是否影響水質,相關部門也沒有給出明確回復。
紅花鋪村黨支部書記張宏安說,根據最新的衛星測量數據顯示,恒源礦業毀壞集體林地多達425畝。
市水利局
水源地保護區域禁止采礦 手續是否齊全都應關停
24日,記者從鳳縣國土資源局了解到,恒源礦業2012年取得了《使用林地審核同意書》,同意書中指出該企業開采臨時占用紅花鋪村集體林地0.4033公頃,占用時間為兩年,時間到期后必須恢復林地。鳳縣國土資源局一工作人員說,目前該礦林地使用已經到期,但毀壞的林地并沒有恢復。
備案材料顯示,該企業開采區在海拔1730米左右,屬于限制開發區(1500-2600米),對于為何可以在國家限制開發區域采礦,該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景宏斌介紹,《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在2007年,而該礦取得《采礦許可證》卻是在20年前。《條例》要求對已建成的項目采用落后工藝或設備、對生態環境有嚴重影響和破壞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權限責令限期改造、停產或者關閉。根據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系數表顯示,所有露天開采的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為1.5(較大影響),而最高系數為1.8。
景宏斌介紹,該礦主要開采的是鉀長石,沒有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是否構成飲水安全,需要調查檢驗后才能知曉,但原則上還是不允許礦石流入河道內,“國家要求,采礦企業對損壞的生態環境,應該邊生產邊治理,這方面恒源礦業還沒有做到位。”25日,鳳縣國土資源局、林業局、環保局等部門聯合對此展開調查。
寶雞市水利局水政科一名負責人說,嘉陵江源頭屬于水源地保護范圍區域內,人畜飲水安全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根據相關規定,禁止一切采礦企業在此區域進行采礦,對于已經開采的企業,無論是否手續齊全,都應關停。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