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層樓對比
資源消耗對比
在國人為城鎮化發展不斷蓄力發力之后,驀然回首,發現中國的城市正在霧霾籠罩中越來越面目模糊,在燈紅酒綠中越來越千篇一律。
未來的城市如何前行?或許,有一個答案,綠色建筑。
3月28日至3月30日,“第十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近年來,綠色建筑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2014年預計將新增綠色建筑1.7億平方米。
綠色建筑之路要如何走?建筑工業化勢在必行!
數字里的中國建筑業
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的背后——
2006年,中國建筑以1157億元的營業收入首次進入《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位列第486位。隨后,伴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建筑連續8年實現了高速增長,在這份榜單上的排位也一路凱歌向前。
到了2013年,中國建筑以5715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世界500強第80位,增長了近400%。從規模角度看,2013年建筑業總產值為16.43萬億元,中國建筑已然穩居全球建筑行業老大的位置。
然而,另一組數據令人震驚——
在中國,建筑及其建筑相關產業,耗能占到社會總能耗的51%;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5%;產生至少25億噸垃圾,占我國城市垃圾總量的33%以上;建設用鋼和水泥,比發達國家高出10%-35%……
可以說,在中國大力推進房地產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落后的大產業,工業化勢在必行
1921年,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中說:“如果房子也像汽車一樣工業化地成批生產……”當然,83年前,這位現代建筑之父所提及的標準僅僅是依靠論證、邏輯分析和試驗才逐漸獲得的。
一切建筑生產方式的發展都與時代密不可分。隨著二戰后,英、法、德、日等國家由于遭受戰爭破壞,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喪失,出現嚴重房荒。建筑業也必須改變由人工生產而導致的產品不定、單體型生產、流動性大、生產周期長等缺點。至此,建筑工業化踏著時代的鼓點,應運而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筑工業化生產在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普及,應用達到60%以上。目前,世界普遍認為,建筑工業化是有效提高質量效率、降低能耗的建房方式。
工業化建筑與普通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工業化建筑的門窗、樓梯間、衛生間、壁櫥以及成套廚房設備均可同時在工廠內生產安裝完成,再運輸到工地現場進行組裝,這種技術被稱作預制技術。
工業化建筑的優勢不勝枚舉,建筑結構性強、堅固、抗震、防水、質量和進度可控,生產過程更節能、環保,還可大大提高建筑行業的勞動生產率。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正在我國進行,而且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無疑,建筑產業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遺憾的是,中國的建筑業仍然停留在使用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生產的經營方式,質量問題與環保問題層出不窮,建筑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所以,建筑工業化是必經之路,是未來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我國建筑工業化應用不足1%
數據顯示,全球600個城市將出現2.5億個新家庭,85%(即2.125億個新家庭)來自新興經濟體國家,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無疑,在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的持續推動下,中國對住宅的需求將保持強勁增長。
然而建筑工業化盡管市場前景誘人,并且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和標準已經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實踐,在國內,建筑工業化推廣起來卻舉步維艱,應用尚不足10%。
調查顯示,盡管普遍認同工業化是建筑業發展方向,但不少房企稱短期不會采取工業化方式建設項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用這句話比喻目前建筑工業化的發展狀態再貼切不過,究其原因有三。
從市場角度來看,成本是建筑工業化初期推廣的一大瓶頸。由于建筑工業化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巨大,當應用規模相對較小、工業化的規模優勢得不到釋放時,其單位建設成本就會較高。即算是遠大住工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其成本也與傳統方式不相上下。因此,在過去人口紅利優勢明顯勞動力較為廉價的情況下,建筑企業更加傾向于大量使用勞動力而非通過技術創新去提升盈利空間,開發商應用動力也不大。如萬科早年就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在預制率為30%的情況下,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要比傳統建筑貴200多元,
此外,社會對建筑工業化的認知度較低是另一個制約因素。目前市場更為關注的是房子的價格及其升值空間,而非建筑品質。在價格因素的干擾下,購房者并不青睞高品質的工業化建筑。同時,購房者對“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的建筑方式心存誤解和疑惑,以至于對建筑工業化的接受度并不高。
除了市場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的缺位。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認為建筑工業化推廣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不夠重視,法律法規不健全,標準技術體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獎勵政策等措施沒有落實等,造成建筑工業化骨干企業少,難以形成產業良性發展氛圍。
遠大住工總裁唐芬十分認可劉志峰的觀點。據唐芬介紹,以遠大住工現有的技術,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可實現節地20%、節材20%、節能70%、節水80%、節時70%,并使質量、進度和成本進入可控范圍。然而,建筑工業化推廣步伐卻比較緩慢,“政策扶持是一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的基石,在我國現行制度下,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任何一個新興產業要取得快速良性的發展,會很艱難。”唐芬直言不諱。
建筑工業化,不再只是口號
依托建筑工業化促進轉型發展,既要有戰略發展規劃也要落實到操作層面;既要有行政推動也要有市場調節;既要有技術支撐也要有政策引導。建筑工業化是建筑行業的未來,政府、企業、社會的合力有待進一步凝聚。
在供應層面,鼓勵企業應用工業化方式“造房子”。政府要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與扶持政策,從土地供應、財稅優惠、行政審批、金融服務等各方面,積極鼓勵企業對建筑工業化的自主研發、創新和應用實踐。作為建筑工業化實施主體的企業,應該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多建造適合老百姓和社會需要的建筑產品。
在需求層面,鼓勵購房者購買工業化方式生產出來的高品質建筑。有關部門和各地應加速研究出臺相關土地出讓、稅收減免、財政獎補等各類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建筑工業化快速發展。同時加強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宣傳,廣泛宣傳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提高公眾認識,增強建筑工業化的社會認同度,為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營造良好的氛圍。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正在行動。
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將“推廣建筑工業化,發展綠色建筑”列為十大重要任務;
同年11月,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全國政協主題為“建筑產業化”的座談會,這標志著推動建筑工業化發展已成為最高級別國家共識;
今年4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的指導意見》正式簽發。明確要求,到2015年我省住宅部品部件規模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8%以上,實現規模工業產值400億元以上;
……
隨著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建筑工業化技術市場需求快速“蔓延”,中國建筑工業化成為企業搶灘的一塊寶地。業內人士預測,未來3至5年內,國內將至少涌現出數十家“建筑工業化”企業,建筑工業化將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這個落后的大產業終于要全面開啟工業化綠色革命,這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唐芬表示。不論從建設“美麗湖南”的戰略層面,從建筑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層面,還是從提升建筑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民生層面,建筑工業化都到了非推進不可的境地。建筑工業化,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上,一定要落到實處。因為,再不改變生產方式,我們的建設成果越輝煌,付出的代價也會越慘痛。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