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廢棄物的“中國之路”

來源:中國建材報
時間:2014-06-25
摘要:目前,業內大集團金隅、海螺、華新等都已成功嘗試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為水泥行業向綠色環保產業轉型提供了借鑒。但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協同處置體系相比,我國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尚處于起步階段,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前景十分廣闊。
  我國水泥工業“協同處置”的部分典型企業
  
  金隅集團北京水泥廠
  
  2005年11月,北京水泥廠處理10萬噸/年工業廢棄物示范線投入生產,在國內水泥行業首次實現了大規模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并取得了良好開端,實現了主機設備國產化及進行廢物處置領域的拓展優化,煙氣中氯化氫、二惡英和汞、鉻、鉛、鎘、鎳等重金屬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遠低于《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相應的標準值,焚燒處理北京的石油、化工、汽車、醫藥、冶金和建材、實驗室等單位產生的全國49類危險廢棄物中的30類,目前運轉正常。
  
  2009年10月,北京水泥廠建成一條污泥處理線,規模為500噸/日,年處理量達15萬噸,約占北京市污泥總產生量的四分之一。此外琉璃河水泥廠使用垃圾焚燒灰生產水泥,年處理能力約6萬噸。
  
  湖北華新水泥公司
  
  2008年底開始,華新環保(武穴)公司對醫藥廢物、農藥廢物、有機溶劑廢物等13類有害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2011年4月完成在武穴工廠建設的日處理500噸的生活垃圾生產線。
  
  華新秭歸水泥公司2010年7月建成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三峽庫區漂浮物項目,日處理能力1000立方米,年處理能力達15萬立方米,為三峽庫區漂浮物提供了安全、環保的末端處置方式。
  
  2013年9月3日,武漢市首個生活垃圾生態處理項目——華新武漢陳家沖生活垃圾生態處理項目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地處武漢市新洲陽邏開發區內,占地49.82畝,共投入資金1.5億元,項目分為兩期建設,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將為武漢市安全、無害、穩定地處置城市生活垃圾35萬噸,節約原煤4萬噸。
  
  數據統計,華新水泥2013年共消納三峽漂浮物75647立方米。
  
  安徽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安徽海螺集團與日本川崎公司聯合開發了水泥窯和氣化爐相結合的處置城市垃圾技術(CKK系統),建設了日處理生活垃圾2×300噸的生產線。一期工程300噸/天生活垃圾處置工程于2010年4月10日投產,處置銅陵市產生的城市垃圾,通過氣化爐將城市生活垃圾氣化,帶有熱值的氣化氣體用于水泥熟料煅燒,殘渣作水泥生產原料,經檢測各項環保指標完全合格,物料和水泥產品重金屬含量在國家相關標準范圍內。
  
  江蘇天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溧陽分公司
  
  江蘇天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溧陽分公司利用水泥窯處置廢棄物工程由中材國際環境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包含污泥、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處置。污泥處置一期工程2011年7月投產,規模為120t/d,污泥直接泵入煙室焚燒處置,二期處理工藝為污泥深度脫水、熱干化后送入水泥窯焚燒處置,處置規模提高至200t/d,此工作正在進行中。500t/d生活垃圾處置項目于2012年3月15日投產運行,該項目將生活垃圾經分選預處理,經分選后的生活垃圾在水泥窯焚燒處置。此外,該公司已建成的項目還有危險廢物的處置,處置能力為危險廢棄物9800t/a,有毒有害工業廢液2800t/a,有毒有害半固態和固態危險廢棄物7000t/a。
  
  華潤集團越堡水泥有限公司
  
  該廠的污泥處置項目于2009年8月投入使用,具有日處理600噸城市污泥的能力。該項目利用水泥窯余熱烘干污泥,各種檢測表明煙氣排放達標,沒有二次污染產生。污泥干化后作為替代燃料和作為脫硝材料使用,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36萬噸,減少CO2排放3.4萬噸,避免污泥填埋而減少甲烷排放5000噸。
  
  2012年4月,花都區新華污水處理廠與廣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簽署污泥處置協議。雙方約定將花都區新華凈水廠的泥污全部交由越堡無害化處理,此項合作將大大緩解花都污水廠的泥污處置難題。
  
  從歷史深處走來——我國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的崛起之路
  

  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務院參事、原國家建材局副長蔣明麟,這位資深水泥專家的講述,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了民族水泥工業與廢棄物處置利用協同發展的最初階段。



國務院參事、著名水泥專家蔣明麟


  如同年輪中珍藏著參天大樹艱難成長的軌跡,韶華的流逝亦鐫刻下水泥工業的一路輝煌。
  
  1889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個水泥廠——唐山士敏土廠,從那時起,現代水泥工業史就留下了中國的印記;更讓國人自豪的是,從1985年起,我國水泥產量就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通常是將其作為替代性原料或燃料使用,隨著水泥工業的崛起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也劃出了一道亮麗的上升曲線,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崛起之路。
  
  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意義大
  
  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每增加1個單位GDP的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2010年)顯示,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2億噸,綜合利用量18.04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05萬噸)。
  
  可見,未處置和利用的工業廢棄物可達十多億噸,數量驚人。而在處置和利用的數量中,水泥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長期以來,電廠粉煤灰、高爐礦渣、硫鐵渣、銅渣、煙氣脫硫石膏、電石渣、赤泥等工業廢棄物都在水泥工業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據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介紹,2009年以來,用作水泥混合材的工業廢渣數量每年在4億噸以上,節能減排相當可觀。
  
  國務院參事、原國家建材局副局長蔣明麟對記者說:“水泥界的科技工作者利用水泥工業的工藝和產品特點,長期以來致力于工業廢棄物替代水泥原料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我國水泥生產中所需原料約有20%以上是來自工業廢棄物,使水泥工業真正成為利廢大戶。”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對記者表示,水泥企業處置的工業廢棄物大約占所有工業廢棄物的一半,如果沒有水泥企業,工業廢棄物的堆積量將不可想象。
  
  北京水泥廠就是在工業廢棄物處置方面的典型。北水率先在國內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并且建成了全國首條處置城市工業廢棄物環保示范線,實現了水泥窯協同處置規模化。
  
  北京水泥廠現在已經能夠處置《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49類中的30類危險廢棄物,如:廢酸堿、廢化學試劑、廢有機溶劑、廢礦物油、乳化液、醫藥廢物、涂料染料廢物、有機樹脂類廢物、精(蒸)餾殘渣、焚燒處理殘渣等。并且擁有國家級實驗室,能夠對廢棄物中的有機物、熱值、重金屬含量等進行檢測,出具準入與處置方案。
  
  孔祥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著重強調了利用工業廢棄物生產的水泥產品的安全性,他對記者表示:“協同處置工業廢棄物的企業生產的水泥產品不可能有質量問題,哪些廢渣可以用、用到何種量都有標準,全世界的技術都是成熟的。水泥產品里也不可能有放射性廢物,水泥企業碰都不會碰。”
  
  據了解,近年來新建了若干個利用電石渣作原料的水泥廠,大型化工廠的電石渣基本上都已被利用。內蒙古PVC產業配建的水泥廠就起到了很好地處置電石渣的作用;寧夏電解錳工業產生的錳渣也在用水泥窯處置。
  
  水泥工業有效地協同處置和利用了大量工業廢棄物,不但節省了自然資源,并且也使其它工業沒有因為這些廢棄物的排放和堆存造成環境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以貫之的主基調
  
  工業廢棄物用作水泥工業的替代性原料
  
  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艱難的發展過程,這與水泥工業、國民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要求密不可分。
  
  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的韓仲琦曾撰文描述了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是我國水泥工業史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從1975年以后我國開始了新型干法生產線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了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第二階段;90年代初,我國開始4000t/d熟料大型干法燒成系統的國產化開發工作,冀東水泥廠國產化第2條生產線在1998年投產,標志著我國水泥工業進入了大型化的第三階段。
  
  水泥工業的發展與工業廢棄物處置有著重要關系。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利用工業廢棄物的嘗試,水泥工業從那時起已經成功利用工業廢渣作原料。
  
  1973年頒布,1974年1月試行的《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明確了工業廢棄物的處置和利用原則,認為工業“廢渣”是一種自然資源,要想方設法利用,以開辟新的原料來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并要求,凡已有綜合利用經驗的“廢渣”,如:高爐礦渣、鋼渣、粉煤灰、硫鐵灰、電石渣、赤泥、白泥、洗煤泥、硅錳渣、鉻渣等,必須納入工藝設計、基本建設與產品生產計劃,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不得任意丟棄。
  
  王燕謀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制訂全國統一的通用水泥國家標準時選用了多品種、多等級的產品結構模式,這為我國水泥工業利用工業廢渣創造了條件。
  
  因此,我們可以將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看作是我國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的第一階段,即探索嘗試期。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由于廢棄物放置場地緊張,處理費用巨大,資源缺乏等,提出了“資源循環”的概念,由消極處理轉向再資源化。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的技術也逐漸成熟起來。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水泥工業技術的逐漸成熟,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也進入了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快速實踐期。
  
  1995年10月金隅集團北京水泥廠和中材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合作建設的年處理10萬噸城市工業廢棄物作業線成功投產,開始處理包括危險廢物在內的各種流體狀或固體狀的工業廢棄物。此后,上海建材集團的金山水泥廠,湖北的華新水泥廠都相繼開始處置本地的各種工業廢棄物,華新還協同處置組成比較特殊的三峽庫區漂浮物。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也發展到了第三階段,即建章立制期。
  
  2001年4月1日正式實施六大通用水泥新標準,GB175-1999《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344-1999《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硅酸鹽水泥及粉煤炭硅酸鹽水泥》、GB12958-1999《復合硅酸鹽水泥》。
  
  雖然,這三大標準被2009年9月1日起實施的GB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國家標準所替代。但是2001年的三大標準是我國水泥工業第一次向國際水泥標準看齊,并明確了粒化高爐礦渣、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等工業廢棄物在水泥工業中的使用標準。
  
  此后,關于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的一系列政策及標準陸續出臺。《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GB30485—2013)》、《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技術規范》(HJ662-2013)、《關于促進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及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等構成了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政策依據。
  
  不同凡響的協奏曲
  
  工業廢棄物用作水泥工業的替代性燃料
  
  隨著世界能源問題的突出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人們的注意力不僅僅對各種類型廢棄物的化學成分更加重視,以期在某些工業利用替代性原料,而且開始對那些可燃性工業廢棄物在燃燒時發出的熱量表現出極大興趣。
  
  與此同時,由于環境問題,傳統的處置廢棄物的方法,如廢物焚燒、垃圾填埋等受到了嚴重挑戰。因此,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對利用水泥工業回轉窯來處置和利用可燃性工業廢棄物進行了技術、政策研究和工業實踐。
  
  事實證明,在規范的法規指導,有效的技術裝備和科學的工藝操作下,利用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可燃性工業廢棄物是一種在不影響水泥產品質量的條件下改善環境、節約能源、提高效益的好辦法。
  
  我國水泥工業對替代性原料的利用時間較長,而對替代性燃料的研究與利用則起步較晚。孔祥忠向記者表示,我國的水泥工業燃料替代率甚至不足1%。
  
  正是我國水泥工業燃料替代率較低也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2年,蔣明麟等三位國務院參事到歐洲調研了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可燃廢棄物的情況,開啟了我國水泥工業研究利用可燃性工業廢棄物的新篇章。
  
  蔣明麟等人在近一年時間里就廢棄物處置,特別是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可燃性工業廢棄物,遠赴國外及國內多地,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辛勤的努力得到了廣泛肯定與贊賞。他們的調研成果形成了參事建議上報國務院,得到了時任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
  
  蔣明麟說這是利用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廢棄物在國家層面的第一份建議。
  
  他在隨后發表的長篇文章中,將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可燃性工業廢棄物的優點總結為10條:處理溫度高;焚燒停留時間長;焚燒狀態易于穩定;堿性的環境氣氛;沒有廢渣排出;固化重金屬離子;減少全社會的廢氣排放量;焚燒處置點多,適應性強;廢氣處理性能好;投資較小,運行較經濟。
  
  在發達國家,水泥工業利用工業廢棄物替代燃料已經得到各國政府的充分肯定,成為大幅節約能源,實現廢棄物處置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重要途徑。
  
  而我國目前能夠在水泥廠處置和利用的可燃性工業廢棄物種類較少,水泥工業在燃料替代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蔣明麟將這些差距總結為:一是技術和起步時間差距;二是燃料替代率差距;三是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差距;四是法律政策及宏觀環境差距。
  
  蔣明麟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則是,對工業廢棄物處置利用需要資金投入認識不足,認為“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忽略了廢棄物經過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化”,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資金投入。一旦廢棄物被轉化為其它企業資源時,廢棄物產生者則將目光投向轉化后的經濟附加值,將廢棄物作為“產品”銷售,并且隨著利用價值越高,價格也隨之提高,不顧廢棄物處置和利用的社會效益和處置利用企業的微利性,使工業廢棄物處置和利用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從而抑制了對廢棄物處置和利用的進一步發展。
  
  回顧我國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工來廢棄物的歷史,我們看到,雖然近幾十年來相關政策的出臺明確了水泥工業協同處置廢棄物的循環經濟功能,探索與實踐也多有成就,但這一事業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大步地向前推進。
  
  12年前,一份報告開啟了一扇大門
  
  國務院參事、著名水泥專家蔣明麟,也被譽為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政策鼓與呼第一人,名至實歸的不止是他一篇篇的研究文獻,更是那顆追求水泥工業環保事業的赤子之心。
  
  2002年,蔣明麟等三位國務院參事聯名向國務院遞交了國家層面第一份建議大力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報告,并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認可和指示,這不僅為蔣明麟樹立了巨大的信心,也真正開啟了中國水泥工業協同處置廢棄物的序幕。
  
  伴隨著這份報告的前前后后,竟還有著一段段記憶猶新的動人故事……
  
  “堿渣制水泥實驗”帶來意外驚喜
  
  說起蔣明麟對廢棄物處置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末,當時在學界還非常冷清,更不要說投入利用了,今天,能夠引起國內水泥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重視,這位70多歲的老水泥人倍感欣慰。
  
  但遺憾的是,目前水泥企業對于廢棄物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將它們變成原料或者混合材料上,作為燃料來用的少之又少,即便利用,替代率也很低,“今后對于廢棄物處置的研究將很有必要。”蔣明麟說道。
  
  在研究“廢棄物處置”的過程中,蔣明麟他們曾將多種廢渣用于實驗,比如高爐礦渣、粉煤灰等,大部分取得了成功,也有一小部分被證實不能作為水泥的原材料,例如堿渣。
  
  蔣明麟介紹,“天津新港有一家利用相關工藝生產的制堿工廠,在這里開展利用堿渣制造水泥的實驗,發現堿渣的確可以制造出水泥,但堿渣中大量存在的氯離子對于鋼筋的腐蝕作用非常大,一旦投入生產,對建筑物的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而目前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用大量的水沖洗。考慮這個方法耗水成本太大,最終只能放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水泥標準里面對氯沒有限制標準,通過這次用堿渣制水泥的實驗,明確了堿渣中氯離子對水泥的危害,于是產生了廢棄物處置中氯離子含量的標準,為后來水泥窯協同處置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異樣的眼神中滿世界找垃圾
  
  摻雜廢棄物生產水泥必須首先保證產品的安全性,早期的探索研究需要借助多方力量的幫助,進入深入的分析驗證。2002年,蔣明麟請了一位勘察設計大師和一位交通專家協助調研。
  
  調研時分工明確,蔣明麟負責研究國外出臺關于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政策。勘察設計大師負責研究此類水泥用于實際建筑時,其耐久性如何?生產中如何控制此類水泥產品的質量?交通專家研究危險廢棄物在運輸途中的安全問題,那些易撒、易爆的危險廢棄物如何運輸和監管?
  
  面對這些問題,蔣明麟他們的付出是別人想不到的,“在調研過程中,別人都說我們幾個老參事像是瘋子一樣,滿世界的找垃圾填埋場、垃圾站。”蔣明麟回憶,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上,他們無心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挨個翻看垃圾桶,不顧路人異樣的眼神。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知道比利時有一條巨型濕法窯,直徑達7米多,長度達200多米。多年之后到比利時進行考察,去之前我以為這個濕法窯一定被干法窯終止了,但去了之后發現,它仍然繼續運轉,并且燃燒得非常好,正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替代燃料,將廢棄物打包壓縮后窯中喂料。盡管濕法窯耗能高,但有廢棄物處置技術的支撐與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廠子運作了很多年,為當地的垃圾處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親眼看到國外的成功經驗,才更堅定了蔣明麟的信念。
  
  “記得有一次去北京的垃圾場考察,我們和拾荒大軍一起蹲守在垃圾堆旁邊,運垃圾的吊車一來,我們幾個老頭緊隨著拾荒大軍,‘嘩’的就沖上去,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是跟他們搶垃圾的呢!”回憶起這段經歷,蔣明麟哈哈大笑起來,所有的艱辛都付之一笑,留下的是對廢棄物處理的寶貴經驗。
  
  “我們必須到很多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實地考察,國內外廢物處置現狀及發展趨勢,比較垃圾填埋和焚燒發電各帶來什么問題,水泥窯協同處置有哪些優勢。”蔣明麟通過研究實踐證明,可燃廢物作為替代燃料在技術上完全可行,在經濟和環保方面非常有利,且處置廢物量較大、品種多、投資少,由于水泥窯爐溫度高、停留時間長、有機物焚燒徹底,燃燒后的殘渣完全融入水泥熟料晶格,可以實現廢物無害化、資源化等優勢。
  
  但要注意這項技術在應用中尚需注意控制氯離子和重金屬元素,對廢物的熱值和對技術的裝備要求也較高,且要有專用的運輸工具、技術含量較高的入窯裝置和燃燒裝置等。
  
  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蔣明麟等三位國務院參事終于形成了一份總結性的文件“關于利用水泥工業處理廢棄物的建議”,上報之后得到了時任副總理溫家寶和國務院副秘書長馬凱同志的批示,并交給國家有關職能部門進行研究,這是水泥工業處理廢棄物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第一份文件。
  
  最難得十余年如一日的這份堅持
  
  水泥窯協調處置廢棄物發展至今,更需要水泥行業外,及全社會的理解和接納。單講冷冰冰的大道理或許不容易被接受,蔣明麟從人文情懷出發,講述一路走來所見、所聞,觸動人心中柔軟的地方。
  
  2005年,蔣明麟帶著調研隊伍前去煤礦,調研活動中有一項是下到礦井考察。下礦井的過程很復雜,當時60多歲的蔣明麟帶著隊伍一會坐吊車,一會又步行,當真正到達鉆井口的時候,已經是地下幾公里的地方了。
  
  出于對調研隊人身安全的保障,大家按要求全副武裝,穿上工作服、礦靴,帶著生命器、頭盔、礦燈,換上這套裝備后光是走幾步都渾身出汗,在井下行走不時有小碎石散落。
  
  到達一線時,蔣明麟看見工作中的礦工,他們光著膀子,只穿條褲子。有一位礦工開玩笑地說:“無論外面是寒冬還是酷暑,我們在這里全副武裝,都像是在過三伏天。”蔣明麟感嘆,雖然不忍心讓已經汗流浹背的礦工加倍負重,但脫去這身笨重的裝備,隨時會危及工人的生命安全。
  
  從礦井出來后,懷著切實體會的蔣明麟有感而發,隨即發表了一篇叫《行業的責任》的文章,來呼吁建材行業實行節能低碳措施。
  
  這段故事看起來似乎和協同處置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蔣明麟所提倡的節能減排,不僅僅是單純的站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能源這一角度,還時刻掛念著井下辛苦勞作的礦工們,用他的話說是“站在階級感情這一角度”,每次想到這里,蔣明麟為水泥窯尋找替代燃料的廢棄物的動力更足了。
  
  十年來,我國水泥工業在城鄉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工作上積極探索,開啟了我國水泥窯協調處置的新時代。讓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下去,讓工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和諧共存是蔣明麟以及老一輩的水泥專家們的堅持,這份堅持十年如一日,且正在水泥人中代代相承……
  
  當水泥窯“吃垃圾”成為常態——從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的現狀與困難尋找未來出路
  
  在此次采訪國務院參事蔣明麟的過程中,他向我們解讀了其在2012年寫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信件《十年來我國水泥工業“協同處置”廢棄物工作進展和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著重分析了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領域的重要意義、發展途徑及未來前景。
  
  由此記者聯想到一位企業家曾說過:“水泥行業并不是夕陽產業,而是一個朝陽產業,當水泥變成全社會都離不開的產品時,說明水泥產業的轉型已取得成功。”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著水泥工業正在進行的綠色化改革。
  
  其中,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城市廢棄物被看做是綠色化改革道路上的重要一環,對于資源循環再利用、加強環境保護和使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業內大集團金隅、海螺、華新等都已成功嘗試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為水泥行業向綠色環保產業轉型提供了借鑒。但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協同處置體系相比,我國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尚處于起步階段,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前景十分廣闊。
  
  現實當前豈能止步冰山一角
  
  中國建材聯合會名譽會長張人為曾分析指出,對占世界水泥總量50%的中國水泥工業來說,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排放強度尤為重要。水泥工業的綠色發展將奠定該行業在環境空間的地位,在國家綠色發展財政經濟政策不斷完善的情況下,積極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
  
  數據統計,2013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約32.3億噸,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1.7l億噸,真正無害化的處理率較低,多達90%的垃圾被露天堆放或自然填埋,對土壤、地下水、大氣等均造成現實和潛在的危害。
  
  再看城市污泥,“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濕污染產量將會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2015年產生量將達到4600萬噸,對這些污泥的無害化處理顯然是很困難的事情。而在危險廢物的處置方面,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
  
  因此,廢棄物無害化處置工作給國家環保部門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不堪重負。水泥工業恰恰在此時可以全面參與到協同處置廢棄物的任務中來。
  
  對企業來說,如果按照一條5000t/d生產線日處理城市污泥或垃圾300噸計算,每年將累計處理10萬噸,若全國有1500條日處理量不等的生產線,那么將累計處理垃圾5900萬噸。
  
  而對整個行業來說,目前我國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市場僅打開了冰山一角,尚處于逐步開發階段。這一技術將為循環經濟和生態城市建設帶來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方興未艾三大難題亟需突破
  
  我國水泥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了水泥窯系統“協同處置”工業危險廢棄物、生活垃圾及污泥的應用研究及工業實驗工作,同時加強了與國外合作,在實用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雖然我國水泥行業在技術裝備、產業布局、內在需求和借鑒國外現有經驗方面具備協同處置廢物的基本條件。但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的能力遠沒有發揮,現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
  
  “協同處置發展速度緩慢、政策不完善、缺少正規的廢棄物收集與預處理機構是當前面臨的三大問題。”國務院參事蔣明麟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我國參與協同處置的水泥企業較少,沒有形成多個水泥廠大量處置廢棄物的局面,發展速度較慢,按照2010年全國污泥產生量2200萬噸估算,水泥協同處置處理量只有80萬噸左右(約占4%),而城市垃圾的占比更少,僅占0.1%以下,可以說我國水泥工業還沒有有效參與。
  
  其次,政策不完善制約了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雖然得到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認可和支持,但仍沒有形成完整的、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現在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廢物設計規范》的國家標準已經出臺,但是對處理廢棄物企業的優惠政策以及垃圾、污泥處理的環保標準還不完善。
  
  按照蔣明麟的說法,我國水泥工業協同處置廢棄物的社會地位還不明確,對于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以及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重視。
  
  再者,缺少正規的廢棄物收集與預處理機構。由于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垃圾收集管理制度,所以目前各地區的垃圾污泥等儲備、分類與管理有很大差異;又由于缺少專業的廢棄物的處理機構與設施,不但可再生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增加了二次污染風險,一些水泥企業得不到穩定的“資源”,給他們的協同處置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不能連續穩定運轉。
  
  放眼未來積極協同探索新路
  
  面對眼前如此多的現實困難,上到國家相關部門,下到行業、企業層面,他們都在圍繞協同處置城市廢棄物,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政策引導是前提
  
  今年5月份,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能源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出《關于促進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及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積極推動水泥工業向綠色產業轉變。
  
  “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最大限度接收消納廢棄物,達到與生態環境相容、和諧共存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全民協同處置城市垃圾的宣傳和認知工作。”在蔣明麟看來,向大眾普及相關知識、灌輸思想是首要步驟。
  
  在法律法規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執法力度,建立有關法規、標準,嚴格約束和規范工業固廢、危險固廢的填埋與焚燒處置,禁止污泥填埋,明確“誰污染、誰承擔相應的經濟和法律責任”,確保違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做到對于廢棄物的收集、儲存、運輸、處置和利用都有明確的法規約束。
  
  此外,政府還應在工程資金、稅收政策、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政府應對實施“協同處置”企業給予補貼,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水泥企業參與公共環境事業的積極性。設立水泥窯協同處置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
  
  例如對于一個協同處置改造工程給予建設工程總投資約10%的補助(一般為1000萬元),“協同處置”期間力爭完成100個改造工程,總補助費用需要10億元。
  
  在稅收方面,協同處置的企業在處置量達到限定數量后,可享受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外,自第7年起,繼續享受所得稅減半的稅收優惠。
  
  蔣明麟還建議,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水泥工業協同處置廢棄物的的準入規則。“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水泥企業必須是采用現代水泥生產技術的企業,也就是采用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的科學管理的大中型企業,不允許采用落后生產方法的立窯水泥處置廢棄物,特別是不許處置帶有放射性和醫療廢物等有害有毒廢棄物。
  
  實現產學研一體
  
  如果說政府層面更多的是發揮引領作用,那么企業和各科研機構應積極把協同處置落到實處,他們更多的是建立協調機制。
  
  不止一位專家表示,我國水泥行業務必要走產學研合作之路,加大“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的研發投入,繼續研發或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技術和設備,促進技術推廣應用。其中也要特別指出,針對我國的國情加強技術路線的研究,優化協同處置設計,提高技術經濟指標。
  
  在產學研的道路上,我國水泥領軍企業更要發揮行業影響力作用,他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巨大,一方面表現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帶頭遏制過剩產能,另一方面還表現在消納工業與城市生活垃圾等循環經濟的發展大業之中。
  
  欣喜的是,目前我國參與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水泥企業已有10多家20多條生產線,北京金隅集團新北水公司、上海建材集團、湖北華新水泥公司、江蘇天山水泥公司溧陽分公司、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10所條生產線都已基本成熟。
  
  但僅有這些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對整個水泥行業來說,協同處置的占比還十分微小。這些領軍企業應該在自身壯大的同時,與科研機構積極配合,帶領全行業轉型升級。
  
  蔣明麟給出了兩條具體建議:首先是加強應用基礎與應用理論研究,比如深入開發“廢棄物預處置”,實施高級示范工程;加強水泥窯內高溫環境中有機組分分解和固化機制的研究;深入開展水泥工業處置和利用廢物時重金屬限量的基礎研究。其次是積極參與國家編制與編訂標準工作,編制水泥窯協同處置污泥、生活垃圾等國家標準,確定可以利用的和禁用的廢物名單。
  

  國家有關規劃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完成100個水泥工業利用和協同處置工業與生活廢棄物項目。但截至目前,這些項目完成量不足20個。因此,我們更要積極推進這一技術的進展,在理清現階段存在問題的同時,更要逐步克服困難,積極探索一條較為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政策的引導下,水泥行業發展協同處置廢棄物的積極性會得大大提高,同時,會有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逐漸深入到循環經濟、無害化處理的實踐中去。政府機構、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之間要充分發揮協同合作精神,為我國水泥工業能夠真正充當“城鄉凈化器”,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貢獻力量。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