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上海碳交易試點首戰告捷 100%履約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2014-07-02
摘要:上海碳交易試點法定時限內100%履約,當多個試點推遲履約期之時,這份成績為上海碳交易試點在首次履約中拔得頭籌。6月,國內五大碳交易試點先后進入履約期,而履約成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試點的成敗。上海固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但市場流動性難題仍懸而未決。
  “今年光賣碳進賬2000多萬。” 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技術能源主管王立貴對記者說。

  同樣業績亮麗的還有上海碳交易試點。法定時限內100%履約,當多個試點推遲履約期之時,這份成績為上海碳交易試點在首次履約中拔得頭籌。

  6月,國內五大碳交易試點先后進入履約期,而履約成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試點的成敗。上海固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但市場流動性難題仍懸而未決。

  在規定的履約期內,各地企業實際排放量如果超出政府簽發的配額部分,必須通過市場購買補足,并完成報備,履行清繳義務。如果屆時仍有企業未向市場購買超額排放的碳,將面臨嚴厲處罰。

  上海完美收官

  6月30日是上海碳交易試點首個履約期的最后期限。當日上午,上海市發改委發布消息稱,至此,本市191家試點企業全部在法定時限內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履約率達到100%。

  自去年11月26日開市以來至6月27日,上海碳市場共運行31周,共計143個交易日,三個品種的碳配額(SHEA13、SHEA14和SHEA15)累計成交量為155.346萬噸,累計成交額為6091.72727萬元。6月市場成交量達111.4777萬噸,今年可用于履約的2013年度配額(SHEA13)的價格也基本穩定在38~44元之間并伴有溫和上漲。

  “能夠全部履約已經很不錯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助理李瑾如是對記者說。

  相對于傳統的大宗商品、證券期貨等市場來說,碳市場的交易量仍然很小,李瑾表示,第一階段主要是檢驗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整個流程下來,企業的認可度和學習能力。

  市場建立的本意是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并使其減排成本收益化。記者采訪多家納入市場的企業了解到,一年來,碳市場在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功效。

  王立貴的公司2012年8月16日被列入上海市碳交易試點首批參與交易的191家,上海市環交所給予該公司的配額是243萬噸,2013年實際盤查排放結果低于配額。

  自去年11與26日開市,該公司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會“掛出”一部分“碳”,全部是賣出,共計55萬噸。“2014年可能會做一些交易。”王立貴告訴記者。

  寶鋼特鋼有限公司能源環保部能源管理主任師浦霞敏也告訴記者,目前企業面臨的能源成本壓力很大,節能減排的工作平時也在做,如果節能減排效益好,配額就會有富余,能有一筆額外的收入也很好。

  李瑾對記者表示,目前上海碳市場從絕對數量上來說,依舊是“買大于賣”。

  接下來,上海碳交易所將會進行階段性的評估并制定階段性政策。主要從幾方面展開:比如,納入的行業和企業范圍是否合理、配額的分配情況、市場的機制設計以及處罰機制等,李瑾告訴本報記者。

  企業交易意愿仍不足

  100%履約的答卷盡管完美,但和其他試點一樣,企業主動交易的意愿不足,市場流動性不好,同樣是上海存在的問題。

  從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來看,大多數企業都集中在今年6月清繳“大限”來臨之際才做最后定奪。

  因此,進入6月,整個碳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之態,日交易量屢創新高。6月11日,上海市場出現一筆交易量為29.3萬噸的協議轉讓。在隨后的6月12日,上海市場成交19.9萬噸,刷新全市線上交易日成交量紀錄。但縱觀近一年的交易情況,大多數情況下,每日的交易量僅有數萬噸。從去年11月開市至今年6月27日,累計成交量為155.346萬噸,僅6月市場成交量就達111.4777萬噸。

  “對于一般企業而言,清繳肯定是第一要素,光企業在做不太可能全年都活躍。”上海焦化能源管理工程師朱瀟泯對記者說,直到6月中旬,他所在的上海焦化才將多出的少量配額賣出。

  “5月最后一個工作日,核查的最終結果才公布,實際排放只比配額少了不到1%,這是在產能沒有完全開足的情況之下。”朱瀟泯坦言,完成履約對該公司來說還是有壓力的。

  “像我們這種企業額度跟盤查的數據很接近的企業,不太敢‘輕舉妄動’,萬一排查出來,跟你估值有偏差,本來要賣,現在要買。”朱瀟泯告訴本報記者。

  浦霞敏也表示,交易所肯定是希望市場流動性強一些,但大部分企業為了完成清繳,才活躍起來。“從企業角度出發,保證我們的配額要夠,不能交不出,對市場交易,我們關注得也不是太多。”浦霞敏直言。

  機構入市難

  如此來看,當履約結束,市場或許會再次歸于平靜。但是,和其他交易市場一樣,只有流動性充分好的時候,碳市場才能發現配額的價值。業內的一種觀點認為,機構投資者入市或許會有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

  目前深圳、廣州、天津、湖北、重慶五個試點均允許個人和機構進入,北京和上海也在研究之中。截至6月10日,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四家機構開戶的個人會員超過1000戶。

  以最早開放的深圳排交所為例,目前其開戶的個人投資者已經達到580多位,隨著市場發展,對成交貢獻有所下降,約占市場交易量的30%。

  國內低碳智庫碳道創始人仝巖表示,個人投資者因為交易量小,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而金融機構的進入,才會帶來市場的流動性。“盤子的大小決定了流動性的大小。”他說。

  但眼下機構真正進入還存在諸多難題。相關銀行業負責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碳金融產品經理黃佳妮)表示,其所在銀行本身的意愿一直是期待加入碳交易市場開展交易的,從最初的交易框架設計開始,就和國內多個碳交易所就銀行作為交易會員參與市場交易做過深入溝通。

  不過,該業內人士也指出,對于銀行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碳市場交易品種相對比較單一、交易的流動性差、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在缺乏有效對沖工具管理敞口風險的情況下,風險管理、內審這關都過不了。”上述人士稱,“銀行肯定是希望交易品種更豐富、市場流動性更高、交易更活躍之后再進入,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更充分,投資機構對市場價格能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但現在價格的隨機性較強。”

  此外,也有其他金融機構從事碳市場研究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金融機構在碳交易市場上到底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目前并不清晰。

  而對于參與企業來說,是否希望機構入市,看法不一。

  “機構進來或許會有好處,比如我們企業一年多出十萬噸,但我們是沒有這么多時間和精力盯著市場看,機構進來,可以幫我去打理。”朱瀟泯對本報記者說。

  也有部分企業表示,企業只希望能夠按時清繳,完成生產,并不指望通過碳市場“投機”。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