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7月,《錢江晚報》一篇《裝修垃圾困擾杭州是否繼續經營回收廠老板挺糾結》的文章引起了中國砂石骨料網記者的注意。報道講述了杭州一建筑垃圾回收廠老板在垃圾回收處理時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中國砂石骨料網記者實地走訪,見到了報道的主人公——老陳,對目前杭州建筑垃圾回收處理的情況以及面臨的主要難題進行了溝通。
編者按:2014年7月,《錢江晚報》一篇《裝修垃圾困擾杭州是否繼續經營回收廠老板挺糾結》的文章引起了中國砂石骨料網記者的注意。報道講述了杭州一建筑垃圾回收廠老板在垃圾回收處理時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中國砂石骨料網記者實地走訪,見到了報道的主人公——老陳,對目前杭州建筑垃圾回收處理的情況以及面臨的主要難題進行了溝通。

網站人員與老陳合影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先行者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隨之產生的建筑垃圾也不斷增多,有相關媒體研究分析稱,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2年,我國建筑垃圾產量已經達到了15.46億噸,同年我國建筑裝修建筑垃圾產量達到了1.11億噸。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老陳在2012年購買了移動破碎設備,2013年老陳在杭州市城管委申請登記工程渣土臨時處置場地,用來做建筑垃圾回收,也是杭州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先行者。城市管理委員會認可老陳是杭州唯一一家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場所,但是在其他的優惠、扶持等方面卻一直沒有具體批示。
目前在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法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新建建筑垃圾堆放場所,將建筑垃圾掩埋或傾倒至固定場所;第二類是將建筑垃圾再生,使用建筑垃圾再生設備將建筑垃圾粉碎、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建筑建材。長遠看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最佳的建筑垃圾處理途徑。
其實建筑垃圾中的許多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的,利用廢棄建筑混凝土和廢棄磚石生產粗細骨料,可用于生產相應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砂漿或制備諸如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粗細骨料添加固化類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層;利用廢磚瓦生產骨料,可用于生產再生磚、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
在記者采訪時,剛好碰到前來溝通的丁橋環衛所人員,表示7月26日起,基本會每天將裝潢垃圾送來回收處理。回收利用率受到原料的限制,之前老陳處理的建筑垃圾原材料較好,回收利用率可以達到70~80%左右。裝潢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比建筑垃圾低,但是付費的處理方法或許能夠彌補,實際情況老陳也沒有把握。老陳表示,“我們也是第一次接這樣的生意,我們現在主要的產品是水泥穩定層的骨料和基礎墊層材料,銷量受到季節和開工量的限制,大部分時間生意還可以。但是受到場地限制,我們只能做初級階段,真正的成品是環保磚需要太大的場地。”
正在給料
目前老陳的日處理垃圾能力為600噸,“對杭州的建筑垃圾量而言,我的生產規模是非常小的,杭州建筑垃圾成災,不夸張的說,現在杭州堆積的建筑垃圾有幾百萬噸。以前人們會將建筑垃圾、裝潢垃圾偷偷倒入垃圾場,但是現在相關部門已經發文禁止建筑垃圾、裝潢垃圾倒入生活垃圾處理廠。”而杭州的建筑垃圾、裝潢垃圾大多以外運填埋為主,而且正規填埋場的費用是30元/噸,也催生了偷倒現象。據統計,杭州市容環衛部門1—7月共處理偷倒渣土2638起,清理渣土38552噸。其中7月份329起,清理渣土4935噸。7月份起建筑垃圾嚴禁進入天子嶺以來,偷倒情況更是猖獗。
制約發展的瓶頸
老陳表示,現在制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發展的另一因素就是人們的思維觀念尚未轉變,人們對建筑垃圾回收生產的骨料普遍存在質疑,擔心其質量問題。在同樣的價格前提下,人們肯定首選機制砂石,而非建筑垃圾回收生產的骨料。即使是在價格差異比較懸殊的情況下,機制砂石的銷量仍遠高于回收生產的骨料。使用可以降低成本,關鍵監理方和質監站人員等,如果不更新觀念,可回收利用骨料使用定會受到限制。建筑垃圾處理本身就是保護環境的做法,在實際中更需要人們大力支持,希望媒體發揮傳媒導向作用,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建筑垃圾回收產品,提高從業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共同投身環保事業。
生產線
“我們的設備是可移動的,也可以進入拆遷工地現場進行處理,但是相關的進駐手續要經過很多部門批復,過程比較復雜。”對于建筑垃圾回收的前景,老陳信心滿滿,有想法擴建,“如果有人合作,也考慮會繼續在別的地方開設建筑垃圾回收廠,但是在行動時受到很多限制。現在這個都不知道以后的情況,哪有精力再更長遠的事情呢?”
表面看起來生意還不錯,現在經營起來還是有點累,特別是今年出現用地問題沒有解決,也不敢投入更多資金引進更成熟的設備。老陳購買的是可移動式的破碎站,對于2014年是否還要轉移老陳心理也沒有底,盡管已經和相關部門協調可以續租三個月,但是三個月以后的事情還是未知數。
老陳坦言,目前資金還是有點困難,由于與工地建筑等打交道,拖欠款較多,三角債很多。利潤薄,加上運輸成本較高,有嚴格的地域限制,通常供應在方圓20km以內,此前投入的400萬至今尚屬于虧損狀態,呼吁有關部門能對先進的項目進行扶持。
政令先行落實難
其實國家對城市固體垃圾處理很早就有相關規定,1995年11月《城市固體垃圾處理法》;1995年頒布并于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5年3月發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明確了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2007年《綠色施工導則》;2013年初《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里將“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為十大重點任務之一。另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70多個省市制訂了與建筑垃圾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處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處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環境。兼之城市建筑垃圾處理投資少,政策法規措施還不健全,建設工作者的環保意識不強,盡管國家不斷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尚存在很多問題,亂堆亂放情況嚴重。
先進典型案例
上半年青島完成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320萬噸,同比增長4.2%,節約填埋土地300余畝,替代天然砂石240余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84萬噸。預計全年產生建筑廢棄物1200萬噸,全年計劃資源化利用建筑廢棄物800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達60%以上。據了解,青島自2009年開始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工作,積極協調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成功研發出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先進技術,在理論上實現建筑廢棄物100%利用。其中,有三種產品的生產工藝成功申請國家專利,填補國內空白。
2013年正式實施了《青島市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條例》,并出臺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企業生產導則》,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定。在《條例》中規定,對于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工程項目,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的,優先采用;對于非政府投資工程,采用返還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處置費等經濟手段,鼓勵其使用再生產品。
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已經明確了相關責任主體在建筑垃圾處理中的責任和義務,充分體現了“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普遍貫穿分類處理與存放的思想,強調避免簡單地填埋與焚燒;有些法規還以發展規劃的形式確定了建筑垃圾回收回用率目標,從而敦促整個國家行動起來,共同促進建筑垃圾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一方面是從源頭入手,通過征收稅費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和隨意處置;另一方面是以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的方式資助再生建筑材料的生產企業,鼓勵再生建筑材料的生產和研發;并在需求端進行拉動,通過政府采購等優惠措施鼓勵政府和建設單位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編后語:在缺乏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建筑垃圾回收處理本身就承擔一定的壓力和風險,且投資回報率相對較慢,更需要市場的認可和政府的扶持,而非一紙空文。感謝上海山美重型礦山機械有限公司為本文提供的相關信息,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行業同仁加入進來。我們也呼吁相關部門借鑒國內外先進、成熟經驗,多管齊下,盡快制定相關的細則,在政策和經濟上給予一定的扶持,為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而努力。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