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綠色礦山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礦山企業未來發展的不二選擇。但是,建設綠色礦山不能只靠礦山企業的自覺,也不僅需要標準體系,更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將“綠色”理念真正植入到每一個礦山企業者的思想中,并通過獎優罰劣來激勵和調動礦山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的積極性。
屈指算來,我國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已走過了3個年頭。
從總體上來講,我國的綠色礦山建設還是很順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社會尤其是礦山企業關注和參與綠色礦山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綠色環保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五位一體”的新高度后,許多礦山企業把“綠色開采”、“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自覺參與綠色礦山建設活動。二是建立完善了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準體系和評審辦法。國土資源部明確了綠色礦山的標準體系,分區域、分礦種科學制定了可操行性、針對性都很強的標準體系。同時,還出臺了國家級綠色礦山評審制度和評估驗收考核辦法。這為綠色礦山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三是綠色礦山建設的機制體制得以建立。國土資源部明確了專門的部門來具體負責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中國礦聯作為重要的業務支撐單位,也成立了綠色礦山促進工作委員會來具體負責國家級綠色礦山的組織、調研等專題活動,初步構建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礦山企業三方共同參與和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四是國家級綠色礦山規模不斷擴大。從2011年3月首批37家礦山企業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到今年初國土資源部公示第四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我國的綠色礦山建設總體規模已突破600家。這些國家級綠色礦山像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播種著綠色的希望和種子。
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幾年來產生的積極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國綠色礦山在步入快速、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的同時,在高效利用資源、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礦區和諧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也愈益凸顯,實現了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涌現出了紫金礦業、同煤集團、云磷集團等一大批先進企業。綠色礦山建設已經成為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提升礦業整體形象、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民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與此同時,對國家級綠色礦山的政策支持方面也在不斷“發力”。國家對達到和高于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企業,在財稅政策及相關配套政策給予相應的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和落實相關財稅政策的扶持細則,如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提前返還或抵扣、用于建造不動產而產生的進項稅額的抵扣、環境保護與節能節水專用設備目錄的補充與完善、資源稅從量計征為從價計征的合理轉變等。中國礦聯綠色礦山促進工作委員會在積極深入基層調研、傾聽各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礦山企業意見建議基礎上,主動與國土資源部匯報溝通,爭取把國土資源系統內能優惠鼓勵的政策盡快落實到位。
可以說,發展綠色礦山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礦山企業未來發展的不二選擇。但是,建設綠色礦山不能只靠礦山企業的自覺,也不僅需要標準體系,更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將“綠色”理念真正植入到每一個礦山企業者的思想中,并通過獎優罰劣來激勵和調動礦山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的積極性。
然而,由于綠色礦山建設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其政策的出臺將涉及到多個部門,所以,時至今日,有關綠色礦山建設的優惠支持政策遲遲難以“落地”。據了解,我國目前雖然在綠色礦山的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主要幾個方面均有相對應細分的財稅扶持政策,但卻沒有專門針對綠色礦山發展出臺的優惠扶持政策,而且部分以往的專項扶持資金也已經暫停發放。“投入創建綠色礦山的得不到實惠,而不投入創建綠色礦山的又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種建好建壞、建與不建一個樣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礦山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的積極性。
綠色發展是礦山企業的最終目標,而科學的財稅政策無疑是礦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要想真正構建起綠色礦山建設的長效機制,順利完成“到2020年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建立”的總體目標,必須要發揮好政策導向作用,國家及相關部門要站在促進生態文明的高度出發,從財稅政策入手,大力扶持綠色礦山建設。要整合各項專項財政資金,集中資金扶持綠色礦山或綠色礦山示范區建設,真正打造出一個“早建(綠色礦山)早有利、得大利,后建晚得利、得小利,不建不僅不得利還要受罰”的綠色礦山建設新局面。此外,還要發揮市場資金的作用,正確引導市場資金合理介入礦業綠色產業領域,形成政府扶持性資金與市場投資資金的雙軌發展模式。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