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破碎機正在對建筑垃圾進行處理。
東四環生態廊道上鋪設的正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路面磚。
今年6月,鄭州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建筑垃圾綜合治理工作專項方案》,從源頭上整治建筑垃圾亂堆亂放、非法傾倒問題,建筑垃圾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政府各部門在努力協調、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利用機制,為建筑垃圾“重生”尋找出路。
事實上,這些一向被視為城市發展負擔的建筑垃圾,經過專業化處理,95%以上可以轉換為再生骨料、建筑用磚等,成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記者近日走訪了鄭州市建筑垃圾處理行業和有關政府部門。
建筑垃圾再利用已成新興產業
鄭州市經開區鮑湖村正在實施城中村改造,走進村子,完全看不到灰塵彌漫、機器轟鳴的場面:一臺正在“狼吞虎咽”的移動破碎機,旁邊的一棟4層樓房已經被它啃噬近半,出料口吐出的骨料按顆粒大小分列成堆,并由灑水車勻速灑水, 空氣中基本不見粉塵蹤影。
據介紹,移動破碎機是遙控控制,現場只需5個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將建筑垃圾中的輕物質如塑料袋、衣服等分離出來。建筑垃圾進入破碎機后,沙土、小石子最先 被分離出來,用于制作透水磚、植草磚等。大塊垃圾將根據企業要求,按顆粒大小制成5個等級的骨料。鮑湖村項目產出的骨料主要供商登高速鋪設路基使用,因此 顆粒比較大。
像這樣的移動破碎機,除了鮑湖村,此刻在新鄭、鄭州航空港區的3個項目工地上,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據介紹,生產該破碎機的某環保公司在新鄭龍湖建立 了全國首家建筑垃圾科研示范基地,年處理建筑垃圾200萬立方米。2013年公司又選址鄭上路新建一座占地100畝的國家級示范廠區,總投資2.3億元, 計劃今年年底建成投產,年處理建筑垃圾可達500多萬立方米。
在建筑垃圾科研示范基地,記者看到,經過專業設備的流水線,建筑垃圾搖身變成西班牙磚、路沿石、荷蘭磚、楓葉磚、盲道磚、彩瓦、小標磚、透水磚和空心磚等,可廣泛用于機場、高速公路、立交橋、市政道路、住宅小區、市政公園等的修建與美化,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建筑垃圾資源化可一舉多得
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將是鄭州市建筑垃圾集中產生的時期,全市每年建筑廢棄物產生總量約在760萬噸、建筑棄土5600萬立方米,這還不包括地鐵、新機場等重點工程。發展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產業,可以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具有節約天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
“傳統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是通過清運公司,花上價格不菲的清運費運到郊區外,這占用土地不說,還污染環境。”鄭州市科技局社會發展處處長張春季說,現在企業把它制成透水磚,鋪在人行道、公園里,由于雨水可以輕易滲透,不但減輕了排水管網壓力,也減少了綠化用水,可謂是共贏。
不過,囿于傳統偏見,建筑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并非一帆風順。據介紹,以前社會不重視,有關企業習慣于花錢把建筑垃圾運走,也不關心運到哪里。不少垃圾清運單位圖省事,經常隨意傾倒,大量建筑垃圾堆在田間溝壑,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建筑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順利落地后,還將立足于鄭州市,向毗鄰的地市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吸引各地市的企業或政府加盟或自主承建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張春季說,對當前我省正處于熱潮期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也是一個利好因素。
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前景看好
記者了解到,目前,鄭州市已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納入市政公用行業范圍,建設用地實行政府劃撥,享受國家和省有關資源綜合利用、再生節能建筑材料的財稅優惠政策。同時,將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列入綠色建材目錄、政府采購目錄。
目前,鄭州市經開區已經先行一步,與該環保公司簽署建筑垃圾處置協議,自今年6月份開始,經開區轄區內所有建筑垃圾進行“零污染、無排放”資源化處置。截至目前,高新區、鄭州航空港區也和盛天環保簽署協議,中原區、二七區、鄭東新區的協議正在推進中。
根據協議,該公司每處置1立方米建筑垃圾,政府只需出10~15元的處置費,如果將建筑垃圾交給清運公司處理,以前每立方米清運費是25元起,現在要求使用新能源車輛,清運費更高。
此外,根據鄭州市的規劃藍圖,市內五區及各開發區都要建立1~2個建筑垃圾消納場,每個消納場規劃臨時用地面積為100~150畝,來合理安置建筑垃圾,以 實現就地生產、就地消納和就地利用,確保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順利開展,逐步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到2015年,鄭州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50%, 到2020年,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提升至80%。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