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制造業服務化”探秘

—— ——試析傳統建材業的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之路
來源:中國建材報
時間:2014-09-18
摘要:“制造業服務化”在建材行業是一個新生事物。雖然包括中國建材集團、中材集團在內的行業龍頭企業已經率先做出探索和嘗試,但就整個行業而言,尚未形成氣候。但從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歷程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是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因此,“制造業服務化”是未來我國建材行業勢必要踏上的轉型之路。本組報道試圖向全行業解讀“制造業服務化”的多方內涵,希望能引發全行業的探索和嘗試。
  當前,以建材行業為代表的我國傳統制造業經過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總量和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仍停留在以生產制造為主體的模式中。如何推進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
  
  如今,“制造業服務化”在建材行業是一個新生事物。雖然包括中國建材集團、中材集團在內的行業龍頭企業已經率先做出探索和嘗試,但就整個行業而言,尚未形成氣候。但從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歷程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是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
  
  因此,“制造業服務化”是未來我國建材行業勢必要踏上的轉型之路,需要全行業、企業進一步領會和應用。本組報道試圖向全行業解讀“制造業服務化”的多方內涵,希望能引發全行業的探索和嘗試。
  
  縱觀全球工業的發展,“制造業服務化”是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助推器。在我國,自2008年前后,“制造業服務化”開始被逐漸提及。
  
  制造業服務化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我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盧秉恒院士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了70%,其中制造服務業又占服務業的70%。這就是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兩個“70%現象”。由此可見,制造服務業已經占發達國家GDP的一半左右。
  
  而在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程度還非常低,總體規模小、服務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滯后。
  
  作為三高一資的傳統重工業,建材行業更是多年來飽受大而不強的詬病,盡管目前包括中國建材集團、中材集團在內的一些大企業集團開始逐步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但總體上看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還不相適。某種意義上來講,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落后,已成為制約我國建材行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的薄弱環節。
  
  因此,在我國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若要真正實現建材工業的轉型升級,加快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可謂勢在必行。
  
  如何解讀“現代制造服務業”?
  
  1988年,Vandermerwe和Rada最先提出“制造業服務化”一詞,英文表述為“TheServitizationofManufacturing”,他們的解釋是,制造企業由僅僅提供物品或物品與附加服務向“物品一服務包”轉變。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并且服務在整個“包”中居于主導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來源。
  
  隨后,MichaelE.Porter在其著作《競爭優勢》中,將“服務”視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五種基本活動之一。其指出制造業企業的價值鏈以加工制造環節為起點,向研發、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導致服務化現象的出現。
  
  1999年,White等學者提出,服務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它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企業和產品都可能處于服務化過程之中。2000年,Reiski學者將服務化定義為“企業從以生產產品為中心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的轉變”。
  
  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用臺商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來著重闡述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末,新臺幣放開后,我國臺灣地區的加工制造業碰到了危機,時任宏碁電腦董事長的施振榮提出了制造業產業鏈要向前后兩端延伸的“微笑曲線”概念,前端是研發、設計等,后端是品牌銷售、金融服務等,前后兩端的附加價值都很高。在傳統意義上,延伸出去的都是服務業,而現代制造業的特點正是將兩端延伸得越來越長,所以也被稱作制造業的服務化或者制造業和服務業一體化。
  
  進入21世紀至今的十余年間,全球關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如何相融的討論從未停止。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生產性服務業、工業服務業等。
  
  如果以上這些僅僅是講制造業服務化的相關理念,那么如今我們所提的“現代制造服務業”又是什么?
  
  記者查找了大量中外資料,發現所謂“現代”二字更多的則是體現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因此,現代制造服務業既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也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服務業或消費服務業?,F代制造服務業并不是制造業的簡單延伸,也不是服務業的簡單雷同,而是伴隨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而出現的,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的融合。
  
  簡單來講,它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根據制造企業實際狀況與需求,在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把服務向業務鏈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擴大了服務范圍,拓展了服務群體,并且能夠快速獲得客戶的反饋,能夠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持續改進服務質量。
  
  再來看我國建材工業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到了向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的關鍵時機。若把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概念置身于建材行業本身,又該如何理解?
  
  其實從兩方面可以解讀這一內涵。在兩化融合的大環境下,建材行業的服務化轉型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依托制造業發展服務業,即核心技術服務化。通過產業鏈重組,逐漸將企業的經營重心從加工制造轉向諸如提供流程控制、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管理等生產性服務,從制造企業轉型為服務提供商。比如一些裝備提供商,已逐漸從單一的生產制造轉向設備租賃、遠程監控、個性化訂制等方面。
  
  二是戰略轉型發展服務業,即主營業務多元化。一些大型企業集團正是通過瞄準產業前沿,不斷培育和發展新的業務部門,比如一些以水泥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它們正在往終端業務鏈邁進,包括培育商品混凝土,發展電商,涉及房產等在內的業務都是企業發展多元化服務的重要途徑。
  
  無疑,正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催生了現代制造服務業。
  
  三大因素促建材行業加速轉型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制造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先后多次在國家中長期計劃、科技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200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
  
  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被作為七項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在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設備租賃、提供解決方案、再制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今年8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要求加快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可以說,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已納入國家政策體系之中,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它就像一個指路燈,為我國傳統工業的轉型提供了開拓的方向和路徑。尤其對現階段的我國建材行業來說,更是到了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的重要歷史時刻。其中,三大重要因素促使這一轉型升級的盡快實現。
  
  因素一:兩化融合提供技術保障
  
  從信息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信息化是在發達國家后工業化階段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是由于建立了強大堅實的經濟基礎,從而為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載體和后盾。
  
  同時,工業化對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在工業化后期形成大批量生產機制后,市場需求向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產品消費節奏明顯加快。面對市場的動態多變性,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必須有機地融合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等機制,保持對市場的高度適應性和靈活性。
  
  信息化與工業化如何融合?涉及的內容很多,范圍很廣,有幾個比較顯著的領域尤其適合,建材行業責無旁貸。
  
  2013年11月7日,《關于加快推進建材行業兩化深度融合的意見建議》發布,提出加強規劃引領和標準支撐,突破技術瓶頸,著力推廣應用成熟信息技術,實施智能化企業建設推進計劃。
  
  該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材行業兩化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化成為建材行業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以企業兩化融合機制為例,企業建立專職信息化機構的比例應達到60%,制定信息化專項規劃的比例達到80%,大型企業年信息化資金投入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達到1%~2%。
  
  兩化融合為建材行業向現代制造服務業的轉型提供了技術保障。比如,在設計、研發、管理咨詢等制造的產業鏈前端,以及下游配送、維修、檢測、備件配件供應、物流、設備改造等等,這些都可以借助兩化融合的技術手段,實現升華,其服務模式都得以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質量也都得到了更好的監控和提高。
  
  作為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粘合劑,信息化建設可謂現代制造服務業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在國家大力倡導兩化融合的宏觀環境下,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機遇下,建材行業更應順勢而為,搭建信息化快車,實現轉型。
  
  因素二:產能過剩迫使企業加速轉型
  
  近幾年,我國建材行業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局面,水泥、玻璃等傳統領域始終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下摸爬滾打,在一些新材料領域,諸如石墨烯等行業也出現了過剩現象。
  
  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已導致企業停窯限產、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再新增產能將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和資源低效。以水泥工業為例,過去的幾年中,整個行業還存在很多落后產能,上至國家、下至行業企業,紛紛加大力度積極淘汰。如今,全行業的落后產能幾乎淘汰殆盡,現階段的產能過剩更多的表現為基于同一水平的高端產能過剩。
  
  因此,無論是原有生產線還是新建生產線,基本上都屬于同類技術追求規模的同質化重復建設,并非先進技術與落后技術之間的優勝劣汰。而企業彼此的價格競爭又令這些行業不得不面對薄利甚至虧損局面。
  
  在此形勢下,對陶衛、木板、門窗等生產終端產品的建材企業來說,不能再一味求大或追求擴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經營、千篇一律,而要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來做更精致、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終端產品,把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理念和內涵融入到設計、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大力提升增值服務質量。
  
  而對于面向非終端消費品的水泥等行業來說,企業如何減少價格下滑帶來的損失,則需要延伸產業鏈,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具體來說,延伸水泥產業鏈就是要做強以水泥熟料為龍頭的主業,加快拓展骨料市場,加大發展水泥制品,以及商品混凝土,并且發展研發設計和商儲物流等制造性服務業,做大相關多元產業,逐漸從“賣產品”轉型為“賣服務”。
  
  因素三:環保壓力倒逼產業升級
  
  傳統制造業中“邊生產、邊污染”“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污染”給環境資源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國家、行業、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就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可持續發展。全新的發展理念,需要處理好生產與資源、發展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這些關系的處理,必然需要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實現環保、信息、科技、通信投入方面的服務化,也就是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現代制造服務業是一個綠色產業,更是一項系統節能工程。
  
  對建材行業而言,現階段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其中,水泥工業尤甚。我國水泥工業曾經歷過盲目追求產量的年代,那時,水泥窯只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運轉,至于粉塵排放等環保問題被忽略在一邊。認識上的不到位和環保技術裝備方面的不過關,使得中國水泥工業戴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黑帽子”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因此,國家、社會、行業也對水泥企業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環保要求。
  
  在此趨勢下,水泥工業正面臨著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工藝技術的改進和對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的處置等方面的挑戰。在這些方面,都離不開信息化建設的諸多應用。如今,以信息技術改造水泥行業,以信息化推進自動化,自動化再促使節能、環保、安全、高效四大目標的實現,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因此,在巨大的環保壓力面前,我國建材行業必須要向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綠色發展體系。
  
  中國目前仍是一個加工業大國,主要還是依靠低端加工。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產業附加值向產業鏈上、下游環節轉移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用戶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結果,相較于以往的生產制造業,更符合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我國實施兩化融合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國家工業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之一。
  

  因此,在面臨著產能過剩、節能減排的諸多壓力下,我國建材全行業、企業必須抓住時機,不能盲目等待,必須要從全球視角、從產業發展趨勢、從國內的實際情況、從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出發,順應潮流,敢于創新技術和模式,找準自己的道路和方向,開創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制造服務業之路。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