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21日在天津召開的201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提出,加強礦產環境保護,最大程度地減少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他介紹,去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包括中外合作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合作前置性的審查等12項審批事項。
201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的主題是“創新驅動、持續發展”。姜大明說,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開發利用時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堅決實施節約優先的戰略,堅持把節約資源作為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把資源節約貫穿于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過程。開辟非傳統資源利用的新途徑和傳統資源利用的新領域。他表示,國土資源部推動建設的首批40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姜大明強調,要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他提出,要實施礦山環境保護治理重大工程,增強綠色礦業發展的能力。姜大明認為,國土資源部推出了四批共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目前已經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下為其講話全文:
第一,努力實現新形勢下的礦業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礦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將繼續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加強礦產環境保護,最大程度的減少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施礦山環境保護治理重大工程,增強綠色礦業發展的能力,我們推出了四批共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只要把發展建立在資源可持續、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才能過好今天、不憂明天,在轉型中培育礦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持續活力。
第二,以創新驅動促進礦業持續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礦業升級最關鍵的因素,創新也是礦業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推動礦業復蘇增長的轉型,關鍵是要發揮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釋放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紅利,為礦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要加快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和創新引發的資源革命正在改變世界礦產資源供需的格局。國際礦業界要積極營造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和環境,加強對礦業科技的創新的投入,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為引導,提升礦產資源的科技創新能力,將成礦理論、評價方法、開發模式、利用技術創新擺在推動資源革命的重要位置,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綠色礦山體系構建與礦業開發生產基地的生態修復等技術的體系研發,加強技術攻關,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大幅度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水平。我們發布了99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范圍廣、推動前景好的綜合利用先進的適用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是要深化管理創新。國際礦業界要攜手推動和加強礦業管理的創新,有效激發礦業發展的活動,我們將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創新礦產資源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去年以來,中國國土資源部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包括中外合作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合作前置性的審查等12項審批事項,通過精簡優化礦產資源管理和投資審批程序,促進礦業投資便利化和高效化,我們積極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業權市場,抑制非理性操作,培育礦業中介服務組織,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不斷優化礦產投資環境,促進和引導礦業投資。國土資源部所屬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本次會議期間公開發布一批新的基礎地質資料,包括2000幅1:5萬區域地質填圖資料、400幅重要成礦區帶1:5萬礦產地質調查資料,90萬個鉆孔的詳細信息。
三是要加強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礦業持續發展的活力源泉,我們正在針對部分制度碎片化的問題,強化制度組合配套和創新補充完善,調整一批急需的制度,不斷完善宏觀管理體系,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地質找礦新機制,深化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建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的長效機制,建設科學適用的儲量管理制度,健全礦山環境管理制度,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經濟調節機制,加強礦產資源監督管理,強化行業管理與公共服務,努力構建調查評價扎實、規劃調控科學、開發快速突破,開發規范有序、市場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和諧的礦產資源管理新格局,為礦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第三,合作共贏推動礦業持續發展。
礦產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依靠國內資源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礦業已經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礦業界的同行們要本著“積極、務實、平衡、互利”的精神,以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攜手共創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一是要深化對外開放。擴大開放是礦業轉型和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將堅定不移的持續深化地質和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合作,不斷提升中國礦業的開放程度與服務水平,我們歡迎外商企業依照有關法律政策積極參與中國礦業資源的勘查開發,我們鼓勵有實力、有能力的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礦業投資合作,實現與東道國、與當地社區互利共贏發展。
中國正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著力打造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我們愿以“一路一帶”建設為契機,攜手相關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礦業投資與加工貿易的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在資源、資金、產業、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互補優勢與合作潛力,實現礦業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二是要推進合作發展。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是現實礦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6月份亞太經合組織第五屆礦業部長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會議發表了聯合聲明,就密切礦業合作、推動礦業轉型與增長、實現礦業共同發展達成了廣泛的共識,我們應該秉承這些共識,堅定不移的實施開放合作的政策,深化礦產勘查開發、加工貿易、投資等各項領域的合作,推動礦產品貿易和礦業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礦業政策對話與市場信息交流,促進國際礦產品市場平穩有序的運行,共同構筑互利共贏的全球礦產品供需貿易與投融資的格局。
三是要更多的惠及民生。在國際礦業合作中,相關利益方都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尋求利益的平衡點,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礦地發展之間的關系,注重礦產資源收益在所在國開發企業和資源所在地民眾之間的合理分配,改善資源產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人民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凈,作為政府和礦業企業都有責任采取必要措施,注重和加強礦產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礦產閉坑的整治,既要開發金山銀山,更要留住綠水青山,做綠色礦業的引領者、推動者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