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機制砂為研究對象,以機制砂制備混凝土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以及具體應用為著眼點,首先從顆粒級配、泥塊含量、石粉含量以及壓碎指標這幾個方面入手,針對機制砂的質量控制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廈蓉高速公路實際施工情況,就機制砂所制備混凝土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予以了詳細說明,希望能夠有助于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
一、機制砂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
(一)機制砂中顆粒級配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對于機制砂而言,按照600um單位篩孔的累計篩余量可分為三個級配區區域。為最大限度的保障所制備混凝土的有效性,需要按照下表(見表1)中的相關要求,針對機制砂的顆粒級配指標作出詳細要求與質量控制(按照方孔篩等級的差異性進行劃分)。
(二)機制砂中泥塊含量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機制砂中對于泥塊含量的具體要求應當結合所制備混凝土在強度等級方面的差異性做出如下控制:①.對于強度等級在C2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泥塊含量能夠控制在2.0%單位范圍之內;②.對于強度等級在C30~C5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泥塊含量能夠控制在1.0%單位范圍之內;③.對于強度等級在C60以上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泥塊含量能夠控制在0.5%單位范圍之內。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問題在于:對于在工程實踐中,對所制備混凝土原材的抗凍性能以及抗滲性能有著明確要求的情況下,上述控制要點①中的泥塊含量應當更改為控制在1.0%單位范圍之內。
(三)機制砂中石粉含量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機制砂中對于石粉含量的具體要求可依行業標準或是國家標準予以實施。考慮到實用性,多在質量控制的過程當中,依照行業標準對其進行控制。與此同時,機制砂中石粉含量的控制還需要結合亞甲藍MB值的差異性加以區分控制。具體可分以下兩種情況:
1.首先,在機制砂亞甲藍MB值1.4以內的情況下,要求作出如下幾個方面的質量控制措施:①.對于強度等級在C2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10%單位范圍之內;②.對于強度等級在C30~C5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7%單位范圍之內;③.對于強度等級在C60以上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3%單位范圍之內。
2.其次,在機制砂亞甲藍MB值1.4以上的情況下,要求作出如下幾個方面的質量控制措施:①.對于強度等級在C2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5%單位范圍之內;②對于強度等級在C30~C5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3%單位范圍之內;③.對于強度等級在C60以上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能夠控制在1%單位范圍之內。
(四)機制砂中壓碎指標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機制砂中對于壓碎指標的具體要求同樣應當按照機制砂所制備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差異性,而做出相應的控制。具體的質量控制措施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對于強度等級在C2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壓碎指標應當控制在30%單位范圍之內;②.對于強度等級在C30~C55以內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壓碎指標應當控制在25%單位范圍之內;③.對于強度等級在C60以上的混凝土原材而言,要求機制砂中的壓碎指標應當控制在20%單位范圍之內。
二、機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應用分析
采取天然砂所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性能表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機制砂中大比例的粉末含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天然砂制備混凝土存在的問題。由于機制砂中所含有的粉末物有著良好的吸水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混凝土的泌水率,提高其整體結構的穩固性。
廈蓉高速公路(水口至格龍段)AT8合同段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境內,起點樁號K34+820,終點樁號K39+500,全長4.68km。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老寨中橋、老寨大橋左右幅、己潘中橋左右幅、廣以隧道左右幅、老寨隧道左右幅、部分環保工程和其他工程等。在工程施工的過程當中,C20、C25以及C30等級混凝土在制備過程當中均廣泛應用機制砂作為制備原材。通過試驗方式比較采取天然砂進行混凝土制備以及采取機制砂進行混凝土制備,混凝土各項力學性能(包括坍落度、抗壓強度、抗彎拉強度、劈裂強度在內)的表現均基本一致。這說明,采取機制砂所制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能夠充分符合工程實踐應用要求。具體的數據示意表如下表所示(見表2)。
與此同時,通過對混凝土抗凍性能以及抗碳化性能的綜合比較發現:采取機制砂所制備混凝土的抗凍性能以及抗碳化性能均明顯優于常規意義上天然砂所制備的混凝土相關指標。詳細輸入如下表所示(見表3)。這說明:采取機制砂進行混凝土制備所表現出的綜合優勢更為突出,值得重視。
三、結束語
通過對機制砂原材進行合理的質量控制,能夠確保所制備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指標均充分滿足行業及國家相關標準,同時在抗凍性能以及抗碳化性能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意義上的天然砂制備混凝土,綜合優勢更為顯著,值得廣泛重視。
參考文獻
[1]陳正發,劉桂鳳,秦彥龍等.惡劣環境區機制砂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能[J].建筑材料學報,2012,15(3):391-394.
[2]王雨利,王稷良,周明凱等.機制砂及石粉含量對混凝土抗凍性能的影響[J].建筑材料學報,2008,11(6):726-731.
[3]王稷良,周明凱,賀圖升等.石粉對機制砂混凝土抗滲透性和抗凍融性能的影響[J].硅酸鹽學報,2008,36(4):482-486.
[4]李北星,周明凱,田建平等.石粉與粉煤灰對C60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建筑材料學報,2006,9(4):381-387.
[5]何盛東,劉立新,王俊等.不同替代率下機制砂混凝土彈性模量試驗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4):698-701.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