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再生骨料;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
1 引言
近年來,隨混凝土技術發展,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然而,由于水灰比較小且含大量水泥和摻合料,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體積變形性能,尤其是早期自收縮,與普通混凝土有很大區別。由于水灰比小,高強混凝土密實度高,混凝土內部很難與外界進行水分交換而處于絕濕狀態,當膠凝材料水化時混凝土內自由水迅速消耗,而外界水分很難遷入補充,使混凝土內部相對濕度下降,產生自干燥現象,從而在混凝土毛細孔內產生毛細壓力,導致混凝土的表觀體積減小。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縮與混凝土開裂尤其是早期開裂關系密切[1]。為減少自收縮,研究人員[2,3]嘗試采用輕骨料與普通骨料組成復合骨料,利用輕骨料的吸水還水特性,降低自干燥程度,結果表明,采用復合骨料可明顯減小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然而,與普通骨料相比,輕骨料強度很低,摻加輕骨料不可避免會導致高性能混凝土強度下降。
隨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建設廢棄物也大幅增加,對廢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也引起越來越多關注。然而,采用廢棄混凝土破碎和分級得到的再生骨料表面通常附著舊砂漿,再生細骨料中還含少量水泥石細粉,與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強度和彈性模量較小,而吸水率較大;與天然骨料}昆凝土相比,新拌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較差,硬化再生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和耐久性普遍較差[4-7],但這種具有高吸水率的再生骨料對減小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可能有利,且與輕骨料相比,再生骨料強度較高,部分取代天然骨料時,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相對較小。
然而,再生骨料的高吸水性也導致在再生骨料表面孔隙和界面處形成富水區域,從而在骨料和水泥石之間形成明顯的界面過渡區,成為混凝土結構中的薄弱環節[8-10],直接影響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和耐久性。研究表明[11],采用水泥裹砂石工藝可有效改善混凝土中骨料一水泥石界面過渡區,從而提高再生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最近,孔德玉等[12]發展了一種摻合料裹骨料攪拌工藝(ACM),使部分摻合料微細粒子吸附進入再生骨料表面的孔隙內部,并包覆于再生骨料表面,在混凝土水化硬化過程中,可吸收在再生骨料一水泥石界面和表面孔隙處富集的CH,形成CSH凝膠,不僅可進一步改善界面過渡區,且可實現再生骨料原位強化,從而進一步提高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并采用摻合料裹骨料攪拌工藝制備低自收縮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時,再生粗細骨料取代率對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強度和自收縮的影響。
2 原材料與實驗方法
2.1 原材料
實驗采用錢潮水泥廠生產的PO42.5#水泥,基本性能見表1;采用杭州建工建材有限公司提供的II級粉煤灰和$95礦渣微粉。天然細骨料(NFA)采用天然中砂,吸水率為1.2%,細度模數為2.58。天然粗骨料(NCA)采用級配為5-20mm的天然碎石,吸水率為2.5%。所用再生骨料為舊建筑物拆除舊混凝土經顎式破碎機破碎和分級而成,舊混凝土抗壓強度約40MPa,所得再生粗骨料(RCA)和再生細骨料(RFA)級配見圖1,吸水率分別為4.9%和8.3%。減水劑選用杭州構件公司外加劑廠生產的FDN復配高效減水劑。
2.2 混凝土配合比
由圖4亦可見,相同摻量條件下,采用再生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細骨料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較大,再生細骨料摻量僅為20%時,采用摻合料裹骨料攪拌工藝制備的混凝土與普通工藝制備的天然骨料混凝土強度相當,但摻量為40%時,摻再生細骨料的混凝土強度則明顯下降。采用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細骨料分別取代時,其對強度的影響也很明顯,總摻量為20%時,采用摻合料裹骨料攪拌工藝基本可彌補由于再生骨料取代引起的混凝土強度下降,但總摻量達到40%時,即使采用摻合料裹骨料工藝,摻再生粗細骨料混凝土強度仍比普通攪拌工藝制備的天然骨料混凝土強度低。可見,在保證和易性條件下,采用再生細骨料取代天然細骨料對混凝土強度影響很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再生細骨料中含有較多原混凝土中的舊砂漿和舊水泥漿,與天然細骨料相比,這部分顆粒性能明顯較差所致。
圖5所示為采用再生粗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粗細骨料對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的影響。由圖5可見,采用再生粗、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粗、細骨料均可有效減小高強混凝土自收縮。全部采用天然骨料的高強混凝土的自收縮較大,其14d自收縮值可達299.0με;摻加20%再生粗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粗骨料后,得到的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明顯下降,其14d自收縮值下降至201.9με;采用20%再生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細骨料后,得到的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下降更明顯,14d自收縮值下降至149.1με。隨再生粗、細骨料摻量增大,高強混凝土自收縮進一步下降,摻量為40%,采用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粗骨料和天然細骨料的高強混凝土14d自收縮值分別下降為163.6με和127.3με。由圖5亦可見,采用再生細骨料取代天然細骨料更有助于減小自收縮,總摻量相同時,單獨采用再生粗骨料取代得到的高強混凝土自收縮明顯大于采用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細骨料共同取代時制備得到的高強混凝土,復合摻加20%和40%再生粗細骨料的高強混凝土14d自收縮值進一步下降至182.4με和137.6με。
結合圖4和圖5可見,雖然采用再生細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細骨料可更有效減小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縮,但摻加再生細骨料對混凝土強度影響較大。從保證強度和減小自收縮兩方面考慮,摻加40%再生粗骨料并采用摻合料裹骨料工藝時,其強度較全部采用天然骨料時有所增大,且其自收縮可降低一半左右。
4 結論
本文嘗試利用再生骨料的高吸水特性,制備摻再生骨料低自收縮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并采用一種摻合料裹骨料工藝實現再生骨料原位強化和骨料一水泥石界面強化,提高摻再生骨料低自收縮高強商l生能混凝土強度。研究結果表明:
(1)單摻20%和40%再生粗骨料時,采用摻合料裹骨料工藝制備的混凝土28d強度可超過常規工藝制備的天然骨料混凝土。
(2)摻再生細骨料對混凝土強度影響較大,單摻40%再生細骨料或復摻40%再生粗、細骨料時,即使采用摻合料裹骨料攪拌工藝,制備的混凝土強度仍明顯低于常規工藝天然骨料混凝土,再生細骨料摻量較低時,制備的混凝土28d強度則可與常規工藝制備的天然骨料混凝土相當。
(3)全天然骨料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縮值較大,14d自收縮值可達299.0με,摻再生粗細骨料后,混凝土自收縮明顯下降,摻40%再生粗骨料和40%再生細骨料制備得到的混凝土14d自收縮值僅為163.6με和127.3με,其自收縮值可減小一半左右。
參考文獻:
[1]Tazawa,E.Autogenous Shrinkage of Concrete[M].E&FN SPON ,1998.
[2]Daniel Cusson,Ted Hoogeveen,Internal curing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pre—soaked fine lightweight aggregate for prevention of autogenous shrinkage cracki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38(2008)757—765.
[3]計亦奇,池建業,劉巽伯,高強低自收縮復合骨料混凝土的自收縮,混凝土,2006,No.5,24-27
[4]Zaharievaa R,Buyle—Bodinb F,Wirquin E.Frost resist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Cem Concr Res 2004;34:1927-32.
[5]Salem RM,BurdeRe EG,Jackon NM.Resistance to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ACIMater J 2003;100(3):216-21.
[6]Gokce A,Nagataki S,Saeki T,et a1.Freezing and thawing resistance of airentrained concrete incorporating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the role of air content in demolished concrete. Cem Concr Res 2004;34(5):799-806.
[7]Olorunsogoa FT,Padayachee N.Perform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monitored by dur ability indexes.Cem Concr Res 2002;32: 179-85.
[8]陳云鋼,孫振平,肖建莊,再生混凝土界面結構特點及其改善措施,混凝土,2004,No.2
[9]萬惠文,徐金龍,水中和,姜艦,再生混凝土ITZ結構與性質的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26(11):29-32.
[10]C S Poon,Z H Shui,LLam,Efect ofmicrostructure of ITZ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prepared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Constru Building Mater,18(2004)461.468
[11] J.S.RYU,Improvement on strength and impermeability of recycled concrete made from crushed concrete coarse aggregate, J Mater Sci Letters 21,2002,1565-1567
[12]DeyuKong,TingLei,JianjunZheng,etc.,Efectand mechan ism of surface-coating pozzalanics materials around aggregate on properties and ITZ microstructur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Constru Building Mater,24(2010) 701—708.
[13]曾洪波,多因素復合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體積變化的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作者:溫興水1,苑克江2,吳明1,孔德玉3,周澤軍3,曾洪波3
(1.杭州市公路管理局市郊公路管理處,杭州,310004;2.天津市建筑材料(控股)有限公司,天津,300051;3.浙江工業大學建工學院,杭州,310014)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