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宋志平:中國式創新——捕捉新常態下的新機遇

來源:中國建材報
時間:2015-01-30
摘要:1月18日,由世界生產力科學聯盟、世界生產力科學院指導與支持,中國生產力學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主辦,中國生產力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承辦的“創新中國—中國企業創新論壇2014年年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等數十位知名企業家圍繞“中國式創新—捕捉新常態下的新機遇”作了精彩演講。
  1月18日,由世界生產力科學聯盟、世界生產力科學院指導與支持,中國生產力學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主辦,中國生產力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承辦的“創新中國—中國企業創新論壇2014年年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出席并講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產學會會長王茂林代表主辦方致辭,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等多位著名專家學者,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等數十位知名企業家圍繞“中國式創新—捕捉新常態下的新機遇”作了精彩演講。以下為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演講原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想就我在企業的感悟談談我對創新的看法。
  
  在最近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企業的基本目標:做強、做優、做大。我們過去提到的都是做大、做強,后來提出做強、做優,現在提出的是做強、做優、做大,這之間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這就是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強是核心,是指競爭力,是指創新能力;優是指業績;大是指企業規模。
  
  關于創新,現在大家講的比較多,比如互聯網、大數據等。不管是互聯網也好,大數據也好,都是以實體經濟作為依托的,而且反過來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不管是工業4.0也好,第二次機器革命也好,都是為了提升現有的工業水平和實體經濟的水平?;ヂ摼W和大數據并不能獨自存在,是為了這些實體而存在。互聯網不能吃,不能住,也不能行,但是它可以幫助我們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行得更好,所以應該緊密聯系起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怎么用互聯網思維、工業4.0、兩化融合來促進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比如說建材,我們去年生產了24.6億噸水泥,占全球的50%,我們的任務是如何讓建材生產的過程更環保、生產的產品質量更好、消耗減少,這就要通過技術創新、通過大數據、通過互聯網的一些新的技術。
  
  從企業創新這個角度來看,主要有這么幾點:現在講大眾創新比較多,過去我們主要講企業這個主題的創新。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中講到:國企創新不靠大企業,主要是靠全民創新。我覺得應該結合起來,企業創新和大眾創新結合起來,既有企業的創新,又有大眾的創新。像中國建材,我們有一個中國建材總院,共有13000名科學家,但是我講,總院應該有個開放性的平臺,讓全行業的創新者都上這個平臺,把所有的創新者都集合起來。以前我在國藥做董事長,在國外像輝瑞這樣的大公司,它有很多的藥物創新都是由小公司來做的,所以我說要把企業創新和大眾創新結合起來,包括一些中小科技企業。一個中小科技企業做好了就想上市,我認為不一定都上市,而應該培育一些持續搞科技的企業,因為有的企業做科技很專業,去做產品、做市場、做資本運營不見得專業,如果它把技術賣給大公司,由大企業實行外包,給它一些特定的題目,做完再賣給大公司,就成為一種技術公司,而不是都把技術公司變成了技術產業公司,這是一個社會協作的問題。
  
  剛才講到“產學研”,我覺得核心還是在“產”上,“學”要保、“研”要好,最后都要作用在“產”上。不是說學校一定要去搞企業,大家去看看這么多年大學搞出很多很多企業,大學本來是教學的,有力量搞科研,希望產學研相結合。產學研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促進產業的升級,不是讓“學”和“研”通通都去搞企業,這個事情很重要。比如說老師們學了知識,做了個新東西,搞了個小企業,賺了點錢,又要去發展,因為我也投資過這些企業,最后發現不行,還要把小企業交給大企業才能做好。我不是說學校搞企業不好,但是要各有側重。學校就是搞教育,研究所就是搞研發的,工業就是搞制造業的,應該各有側重、結合起來。
  
  還有一點,我們搞創新不能“背靠背”。我們剛才講搞電動汽車,現在搞電動汽車的有多少家?搞得水平怎么樣?到了有重大創新的時候,企業應該結合在一起。過去是政府來推進,現在是企業做,我們不應該分開做,應該聯合起來,每個企業資金都有限,每到有重大創新的時候需要非常多的資金,我們能不能把它聯合起來?,F在幾個大汽車廠都在研究電動汽車,各搞各的,實際上中國有一個特斯拉就行,我們一起來搞這個重大研發。我想現在做創新不應該單槍匹馬地干,可以搞企業資本聯合,各自可以有股份。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有幾點:一個是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環境很重要,比如互聯網企業,為什么有馬云、騰訊這些人和企業,為什么沒有一家國企?因為機制、文化、環境滿足不了。我們現在做“千人計劃”,從國外引回來這些優秀的人才和科學家,如果環境不好也做不成事。比如一顆樹的種子,如果氣候、環境、土壤都不適宜,種下去它也活不了。所以說創新環境很重要,我們要為創新培育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就是文化,創新的制度尊重,有創新的大環境,能夠解放思想;再一個就是創新的硬件,給他們一個硬件支持。
  
  還有一點,創新需要一大批癡迷者。在中國建材,玻璃纖維現在做到全球最大、業績優良,它的一把手是浙江人,一個玻纖的癡迷者,每天早晨6點鐘起床,干到晚上12點,現在60多歲了,一直在創新。北新建材的泰山石膏板,負責人是山東人,也是一個癡迷者,最近研發出一個新配方,能夠把石膏用量降低15%。這一項,每年就增加了不少經濟效益。做碳纖維的張國良做了T300、T700,T700都是千噸級的,從合成到拉絲再到碳化,他也是個癡迷者。做創新就是要癡迷,恨不得在這個崗位上一天呆24個小時。所以創新對于企業來講:一是創新環境,二是要有癡迷者。
  
  最后再次感謝世界生產力科學院授予我們十幾位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的殊榮,我們也會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用于參加科學院的活動。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