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材集團自發展初期以來始終秉持企業利益融于行業利益、行業利益基于企業利益的發展理念,積極把握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每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十二五”期間,中材加快以“傳承、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戰略,走出了一條“全球運營、創新驅動、資源優化、生態和諧”的內涵式發展新路。
過去的一年里,建材行業在市場優化和政府調控的雙重洗禮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前路依舊荊棘滿地,我們須得真抓實干、步步為營,方能走出困局。中國中材集團在不斷探索中將“走出去”等戰略落到實處,從實踐中找到了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并非建材行業新命題,但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了轉變發展方式不同的內涵和認識,建材行業轉變發展方式也在不斷地深化與發展。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了新的定位和描述,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為建材行業能夠把“舊命題”解出“新答案”的重要思路。
中材集團自發展初期以來始終秉持企業利益融于行業利益、行業利益基于企業利益的發展理念,積極把握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每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十二五”期間,中材加快以“傳承、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戰略,走出了一條“全球運營、創新驅動、資源優化、生態和諧”的內涵式發展新路。
一、新時期轉變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經驗做法
(一)深化“走出去”戰略,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互動中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的藥方之一,就是積極拓展對外發展空間,鞏固擴大國際市場,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優化制造產地分布,消化國內產能。近兩年來,隨著建材行業產能新增,產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走低,行業總體利潤趨向下滑。但受到過分樂觀的市場預期,以及一些地方政績觀等因素影響,仍新批了許多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和建設的需求,缺乏各種建筑材料,缺乏發展建材工業的人才和技術,因而實施“走出去”戰略既可化解產能嚴重過剩,減少國內的資源浪費,又能解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工程技術資源短缺、產品緊缺的現狀,改變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中的發展分割局面,使我國建材工業發展布局更加合理。
過去十幾年,中材集團始終把“走出去”作為業務增長和自身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截至2014年,中材集團水泥技術裝備工程服務業在境外的業務規模已經超過了總收入的50%,有75%的訂單來自海外。得益于中材集團的“走出去”,中國已經從全球最大水泥技術裝備的進口國變成全球最大水泥技術裝備的出口國,業務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連續7年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中材集團通過深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持續提高了國際資產和業務比重,立足資源配置的全球化,積極推進了新的戰略布局。以業已形成優勢的技術裝備工程業為先導,持續創新商業模式,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持續提升。成熟商業模式向相關多元領域的外延發展不斷加快,從穩居全球首位的水泥生產線EPC業務向鋼鐵、發電等多個工程領域的總承包業務不斷延伸;從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水平的水泥技術裝備研發制造向采礦、輸送等裝備制造領域不斷拓展。
在通過產品、技術以及服務“走出去”打下穩固樁基后,中材集團積極開展了對具有品牌影響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渠道能力的國際或區域知名公司的并購,本土化資源運用和屬地化運營的能力顯著提升;與國際、國內業內知名企業的實質性合作進一步加強,采用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共識已基本達成。
2013年,中材集團1.5億元并購印度LNVT公司,2014年, 8億元收購德國Hazemag公司,并購使中材集團成功成為世界優秀公司的控股股東,并因此搭建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高端的平臺來參與資本的國際運作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同時,中材集團所屬中材國際的運營中心將移至海外,將人力資源以及資產逐步國際化,將國際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研發力量吸引至中材集團的隊伍。
中材集團“走出去”的一系列舉措,不僅讓中國的技術和服務揚名海外,反過來也刺激了中材集團的高端裝備制造、產品以及服務品質的不斷升級,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從而促進轉型升級,實現了“走出去”、“走進去”的既定目標。
(二)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通過節能減排助推轉型升級。
新世紀以來,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工藝技術的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和產業化應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由2001年的128條,發展到2013年的1700多條,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已經占到總產量的90%。在中國水泥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中材集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中材集團是我國具有自主產權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的開創者。其次,中材集團在降低生產線投資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集團實施的總承包項目,工期不斷縮短,噸投資額不斷降低,出口生產線裝備國產化水平全面提高,推動了我國水泥工程服務業的產業升級。
中材集團一直致力助推我國水泥工業的節能環保進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力度,堅決關停裝備技術落后、污染重、耗能高的生產線,對于新上的水泥生產線都配備余熱發電裝置。此外,中材集團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從體系、平臺和分配制度等方面著手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聯合攻關力度,培育幾個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打造驅動新一輪發展的引擎。中材集團加強水泥生產技術研發,在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技術、電石渣替代石灰石原料技術、余熱發電等循環經濟和綠色環保領域,取得了一批先進成果,并在實際應用中成效顯著?!笆晃濉?、“十二五”期間,由于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且成效顯著,中材集團連續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節能減排優秀企業稱號。
2014年,中材集團帶頭履行節能減排降碳的社會責任,深入開展節能、節材、節水活動,努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加快實現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淘汰落后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藝與裝備;推廣應用節能減排低碳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旗下水泥企業全部實施了技術改造、脫硝改造、清潔改造,并大力推進了循環經濟項目。
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材集團在熟料產量同比增長16.08%的情況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下降0.32%。
(三)延伸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促進水泥產業高效發展。
深受產能過剩及重能耗重污染之害的水泥行業一直在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國家嚴控水泥產能過剩、力推節能減排的情況下,水泥企業向上下游拓展已經被提上了日程?!笆濉逼陂g,國家已經明確提出將“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產線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線的建設”作為建材工業發展重點之一。除去減少原料消耗成本、向上游拓展延伸外,水泥企業向下游混凝土領域發展也符合國際水泥發展的先例。
水泥企業向上游拓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原材料及成本之困,保障水泥生產能在低成本模式下順利進行,隨著上游煤炭產業的整合度逐漸提高,水泥企業收購煤礦的空間越來越小。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和余熱發電技術成為水泥企業降低成本的首選。
中材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自主研發利用水泥窯安全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業廢棄物技術,目前已經成功運用于溧陽中材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及廣州越堡水泥窯協同處置污泥等項目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不僅符合節能減排要求,更是解決原材料及成本之困的重要方式,水泥作為一種高耗能產業,受上游原燃材料價格影響很大。隨著上游煤炭產業的整合度逐漸提高,水泥企業收購煤礦的空間越來越小。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和余熱發電技術成為中材集團降低成本的首選,也是向上游延伸產業鏈的迂回變通之道。
此外,中材集團旗下水泥企業積極向下游混凝土、骨料行業延伸,優化產業布局。從2009年開始,寧夏建材先后并購了三家混凝土企業;天山(286.67元/噸,0%)股份已擁有商混企業16家,產能達1300萬方;中材安徽、青銅峽水泥、銀川水泥等都完成了骨料生產線的建設。
二、中材集團做好轉型升級縱深轉折的戰略思路
?。ㄒ唬陌l展的歷史階段看。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在穩增長的過程中調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和長期積累的風險,將成為主旋律,中材集團將采取有力措施,引導集團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
?。ǘ陌l展模式看。依靠金融杠桿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材集團將轉向精益管理和價值管理模式,持續提升管理,調整優化結構,增強競爭能力。
(三)從創新驅動看。中材集團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從體系、平臺和分配制度等方面著手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聯合攻關力度,培育幾個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打造驅動新一輪發展的引擎。
?。ㄋ模漠a業體系看。立足現有優勢、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大力發展工程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積極探索科技服務業,加大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充分發揮傳統優勢,加強資源協同,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聚集資源、開拓市場,形成中材集團發展新的增長點。推進國際化發展,通過技術裝備工程業“走出去”的基礎和經驗推動水泥制造業、玻纖業及風電葉片領域的海外發展,境外礦產勘查和工勘施工也要有新的拓展。
三、對建材行業轉型升級轉折性突破的思考建議
?。ㄒ唬┘涌彀l展新興產業,推動傳統行業技術進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要引導固定資產投資的投向,更多地引導投向新興產業和新型材料產業,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快傳統建材行業的技術進步,推動現有及未來擬建設的水泥生產線的配套處置技術和余熱發電技術的應用,進行全面脫硝改造,加大節能降耗效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兩個二代”研發、加快兼并重組,不僅要在行業里要求遏制傳統產能、發展新興產業,還要主動敦促地方政府轉變發展方式。
?。ǘ┘涌臁白叱鋈ァ辈椒ィ黾訃H市場份額,促進轉型升級。
建材企業走出去要做到四個國際化,一是要資本國際化,要多方面擴展融資渠道,爭取大額資金扶持,積極開展并購重組,到國外投資經營企業;二是視野國際化,要有明確的國際投資戰略,認真研究投資所在國政治、經濟、風俗等具體情況,做好整體風險防控的預案;三是管理和市場的國際化,注重國際化管理人才的培養,管理體系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四是技術國際化,技術研發標準要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針對“走出去”的目標國家研發適合當地的產品和技術,將最適合的產品和技術帶出去。
(三)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使資源配置更具效能效率。
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私人資本和各種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作用的理論和機制的形成,決定了建材產業組織結構、產業所有制結構和產業資本的組合方式將發生變化。行業內企業的股份改革和重組兼并將是今后的重點,堅定地推進改革,可以發揮不同資源的優勢與效率。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