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河南省禹州市圍繞綠色礦山創建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方面,有序推進石灰巖礦山資源整合,促進了礦區硬化、綠化、亮化;另一方面,本著“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積極推進廢棄礦山恢復治理。
近年來,河南省禹州市圍繞綠色礦山創建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方面,有序推進石灰巖礦山資源整合,不斷規范企業開采、加工、運輸秩序,促進了礦區硬化、綠化、亮化;另一方面,本著“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積極推進廢棄礦山恢復治理,有效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生態環境。
扎實推進石灰巖礦山資源整合
禹州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原有石灰巖礦山企業250余家,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長期以來“遍地開花式”的破壞性、掠奪性開采,無序競爭、采富棄貧等現象比較突出,也造成了當地資源的破壞和嚴重浪費:采掘活動中引起地表結構改變,產生大面積塌陷區;礦渣、廢石等“三廢”污染礦區周圍土壤、水體和空氣,并毀壞植被,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導致人民幸福指數變低,廣大群眾意見較大。
痛則思變。禹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以全市開展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為契機,用環境整治倒逼淘汰落后產能,倒逼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力促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速轉型,從而提高資源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程度。
為此,該市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規模開發”要求,扎實推進石灰巖礦山資源整合工作,結合當地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及開發管理實際,確定了科學嚴格的準入標準,要求一個礦區只能保留一套生產系統,且企業最低開采規模不得低于50萬噸/年。
該市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優勢企業和骨干企業優先取得礦山后備資源,并鼓勵其對礦產資源實施整裝勘查和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技術水平,不斷推動礦產資源向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集中,逐步形成規模化開采、集約化經營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
截至目前,該市石灰巖礦山采礦權累計批復整合單元45個,企業總數在原有基礎上壓縮了80%以上。礦產資源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大礦小開、越界開采、破壞環境、礦業權交叉重疊等歷史遺留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礦山安全狀況和生態環境也進一步得到了改善。
深入開展生產礦山環境綜合治理
禹州市采取標本兼治、源頭治理措施,加強生產企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認真落實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該市國土資源部門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繳納”的原則,督促生產企業按照要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每年在其礦產品銷售收入中預提并繳納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存入銀行專戶,統一管理,專款專用。企業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完成已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任務并經上級主管部門驗收合格的,會按比例返還已經繳存的保證金。
目前,全市已完成資源整合的生產企業均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并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核通過,累計繳存環境治理保證金1.15億元,從而為礦山地質環境的常態修復積累了保障資金。
其次是深入開展礦區環境綜合治理。該市通過典型引路、考察交流、嚴格準入、專家指導等措施,促使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在企業廣泛應用,全面提升了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環境治理保護技術水平。
該市對生產企業礦區環境保護做了嚴格規定。所有石灰巖礦山企業的破碎系統實行全封閉,封閉系統四周必須安裝足夠數量的灑水噴淋裝置;原料到給料口采用皮帶輸送,且加裝密閉罩、在落料處安裝灑水噴淋裝置;運輸通道與企業交接處建有車輛沖洗臺,并配有沖洗設備;破碎作業晚上進行,白天停工,確保灑水噴淋、治塵治超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在此基礎上,該市還要求礦區運輸道路必須硬化,企業辦公區、加工區、通往礦區道路兩側、礦區外荒坡等必須進行綠化,目前已累計植樹14余萬株,硬化道路40余千米,硬化礦區50萬平方米,逐步實現了石灰巖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破碎加工環保化、道路運輸無塵化、礦區環境園林化。
有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恢復治理
禹州市境內共有歷史遺留廢棄礦井(坑)140余個,且大多是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無治理責任主體的原關閉礦井。
該市國土資源部門在搞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與農林、環保、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圍繞礦山生態修復主題,積極探索研究相關政策,因地制宜制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方案,努力爭取中央、省財政項目及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廢棄礦井礦(坑)進行恢復治理。
2006年以來,該市國土資源部門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3650萬元,本著“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面塌陷治理工程25個,通過廢渣清理回填、削坡、土地平整、植樹種草等工程措施,累計恢復耕地1260畝,增加林地400畝,綠化坡地150余畝,植樹87840余株,使礦區內綠色植被覆蓋率平均增加8%以上,有效消除了礦區地災隱患,增加了有效耕地和植被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
目前,由該市申報并獲得省財政支持專項資金1921萬元的禹州市華夏植物群地質公園建設項目和禹州市鈞瓷文化產業帶周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已完成前期設計工作,地方配套資金即將撥付到位。項目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為推動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縱深開展,2014年以來,該市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全市范圍內扎實開展了廢棄礦井(坑)和建設用地專項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全市廢棄礦山占用建設用地及一般耕地資源家底。在此基礎上,他們制訂了《禹州市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并本著“先易后難,量力而行”的原則,在政府主導下穩步組織實施。
目前,該部門已從廢棄礦山占地中篩選了首批17個復耕試點項目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申報了預計總投資1.5億元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禹州段)、禹州華夏植物群景區旅游公路沿線、325省道(禹州無梁段)沿線、禹州市華夏植物群景區旅游公路(萇莊段)沿線及禹州華夏植物群地質公園周邊等5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涉及該市萇莊、淺井、無梁、古城、磨街、方崗、鴻暢、神垕、方山、鳩山等10個鄉鎮。項目區均位于城鎮規劃區、主要旅游景區、重要居民點周邊、重大工程周邊或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而且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責任主體均已滅失。這些項目獲準實施后,他們計劃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在增加有效耕地、林地面積的同時,對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