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撰寫的《我的論文選評求索與感悟》一書,近日由中國建材工業社出版。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讀后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專著,并欣然為本書作序。
編者按:由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撰寫的《我的論文選評求索與感悟》一書,近日由中國建材工業社出版。該書是作者40余年專業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其中闡述的道理和方法對同行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讀后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專著,并欣然為本書作序。
廉慧珍教授
本書作者廉慧珍教授從事建材專業工作40余年,曾負責海軍后勤部委托進行“1000號混凝土的研究”;參加國家教委項目“天然沸石巖資源化的研究” ,重點負責其中“沸石巖在水泥中作用機理的研究”等眾多重大科研項目。本書縱貫廉慧珍教授的學習經歷、畢業后從業的輾轉、教學與科研的過程,以及退休后在工程實踐中的研究和思考。書中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等哲學思想,建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強調“正確的技術決策取決于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取決于正確的思維方法”。書中指出,混凝土是一種用簡單技術制作的高度復雜的體系。從材料到結構,從實驗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工程結構、環境條件以及非技術性因素非常之多。顯然,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對技術和工程問題的通識能力,才能準確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
新書推薦:全書包括“走出初級階段研究的過程”、“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廣和反思”、“思維方法與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四個部分,共選擇54篇有代表性的學術與科技論文,所介紹的研究工作,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從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從膠凝材料到混凝土結構,從結構設計、材料設計到工程施工,從混凝土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識體系,對問題的分析深入淺出、廣征博引,不斷拓展讀者的眼界和深度。
本書是作者40余年專業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觀點鮮明,反思坦誠,從每一篇論文都能讓讀者縱觀建材行業半個世紀來的發展概況,其中闡述的道理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具有前瞻性,對當前和未來科技研究及學科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啟發,值得各行業的人士閱讀和學習。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徐永模為《我的論文選評 求索與感悟》作序
徐永模會長
作者是一位在業內德高望重、年逾80且仍在工程技術領域服務的先生。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專著。閱讀時我欲罷不能,掩卷時心情激動、難以平靜!
在本書中,讀者會處處感受到,先生德高望重卻不居高臨下,而是向后輩們敞開心扉,坦誠分析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成長歷程、走過的彎路,剖析自己在追求真理、攀登知識高峰時的不足、局限甚至認知錯誤;先生是一位激情燃燒、永不停步的追求科學真理的先行者,在無涯的學海中,像一座高聳的燈塔,照亮著熱愛混凝土事業的跟隨者;先生是一位跨混凝土材料、結構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大師級專家,向我們傳授其近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
我也已近花甲,在國內外從事研究30多年,卻從來沒讀過像這樣別具一格的專業著作。這是一本教科書,你可以看到,為師者,答疑解惑,誨人不倦。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對一些業內廣為流傳的錯誤概念(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的糾正,不遺余力;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你可以看到,為學者,讀書而知不知,實踐而知不足。在本書的最后一章,先生提出了許多目前尚未可知的重要學術和技術問題,為后人攀登知識高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指出了方向;這是一本教你怎樣做科研的書,先生以其對沸石巖和沸騰爐燃煤固硫渣作為水泥混合材的研究為例,講述了思維方法與觀念比技術更重要的道理,分析了什么是分解論研究方法,什么是整體論研究方法,什么是系統論研究方法,以自己的深刻感悟為后人攀登高峰提供了巨人肩膀;這甚至是一本關于怎樣做人的書,做事要先做人。為人者,不僅貴有自知之明,更貴有公開解剖自己的勇氣。先生在自評部分毫不客氣地指出自己過去研究工作的不知、不足、局限乃至錯誤認知。
這本書內容之豐富、時間跨度之大,一時間,作為后輩的我甚至不知該怎樣寫這篇序。1974年當先生從事高強混凝土研究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插隊知青。這本書雖然只是選擇性地介紹了先生在長達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的一些工作,但這些方面確是反映了中國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發展歷程。在這里我愿意向讀者介紹我閱讀本書的一些收獲,與大家分享。
本書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等哲學思想,建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強調“正確的技術決策取決于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取決于正確的思維方法”。這一科研方法在其對沸石巖火山灰活性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先生挑戰傳統思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多學科系統嚴謹的研究,最終糾正了錯誤的觀點,建立了對反應機理的科學認知。
本書深入分析總結了在分解論和整體論方法指導下研究工作的利弊,指出要采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混凝土這一看起來簡單實際非常復雜的系統,通過科學地劃分子系統,建立子系統行為的對立統一規律,在復雜紛繁的影響下把握主要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向與關鍵措施。先生以實驗室研究結論和工程實際觀察結果的對比,批評了許多過去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對于當代中國混凝土科技工作者是一劑清醒藥,不僅有助于理解過去的研究和結論的局限性,而且對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指出,混凝土是一種用簡單技術制作的高度復雜的體系。從材料到結構,從實驗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工程結構、環境條件以及非技術性因素非常之多。顯然,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對技術和工程問題的通識能力,才能準確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本書所介紹的研究工作,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從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從膠凝材料到混凝土結構,從結構設計、材料設計到工程施工,從混凝土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識體系,反映了先生深厚的跨界通識,對問題的分析不僅深入淺出,而且廣征博引,不斷拓展讀者的眼界和深度。
為了幫助讀者建立創新思維,先生明確指出要打破三種思維定勢:傳統思維(或習慣性思維)、從眾思維和機械思維,要建立辯證思維。先生例舉了思維定勢問題在技術標準和規范中不能與時俱進的表現—“用老方法評價新事物”,例如礦渣的含碳量指標問題,膨脹混凝土試件的養護方式問題,實驗室混凝土收縮值的測定問題,摻混合材后混凝土的強度發展特性與現行28天定強度的矛盾問題,等等。如果有人說在實驗室檢測耐久性能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結構中提前劣化可能是因為施工質量或別的非技術因素所致,但面對實驗室檢測性能差的混凝土在現場卻有很好的表現時,則不能不承認是測試評價方法的問題,例如混凝土的碳化試驗、抗凍融試驗、氯離子侵入試驗等。先生強調,試驗方法必須盡量符合現場實際情況,如果試驗方法與材料特性有關的話,材料發展變化了,試驗檢測和評價方法則必須相應改變。先生不僅直言不諱,針砭時下的科研學術不端,而且專門用了一大篇章來指導創新:“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生告訴我們,科研工作沒有捷徑,不能取巧,必須老老實實學習掌握前人的工作,才能創新。
先生一再強調,“任何個人,乃至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科學,都不會永遠正確和絕對正確”,應著重于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讀者一定會受到啟發,深入思考,提高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我自己在幾個方面就深受啟發。例如對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認識。先生對我國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作了歷史性的回顧,包括當初詞語的翻譯、概念的建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種種認識誤區,如誤以為高性能就一定要求高強度等。先生指出,高性能混凝土不是只要有配合比就能得到的,必須從原材料控制、拌和物生產和整個施工過程的協同努力才能實現。閱讀時我感悟到,要學會站在不同的方面看問題。結構工程師、施工工程師、材料工程師所理解的高性能混凝土是有所不同的。上世紀8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其實是相對于普通混凝土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和開發的。雖然迄今仍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內涵逐漸厘清,簡單說是相對于普通混凝土難以達到的更高性能。例如,更高的強度(如果需要的話),更容易澆注成型,且不離析、不開裂,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混凝土結構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完好服役所要求的時間。如果再加上綠色的要求,則具有更小的環境負荷(在混凝土生產使用中的碳足跡最輕,建筑物廢棄后混凝土能高值重復利用、資源化再生)。這四個方面“更高、更易、更好、更小”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內涵。再如對混凝土耐久性的認識也受到啟發。耐久性是對結構和材料在一定的服役環境中抵御環境侵蝕,持續滿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可以說,服役中的所有材料性能都是耐久性的函數,即都會隨時間演變。不同的服役環境中建筑物所要求的耐久性不同。因此,籠統地一般性地說耐久性是沒有意義的,必須予以明確。例如材料強度,沒有耐久性保證的強度是沒有意義的。先生多次指出28天后強度性能的演變的重要性。對于混凝土結構來說,耐久性首先要求的是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即不開裂。這對材料性能設計、施工工作性設計和施工技術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當我掩卷之時,不禁想,是什么力量讓先生有這樣大的勇氣,為我們后人提供了這樣一本獨一無二的學術著作?是她對真理求索的使命感。一個受人敬重的大師,拿起實事求是這把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工作,這是什么表現?這是無私,是大公,是大德!我想,我們也許不會也不必同意先生的每一個學術觀點,但是,我相信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那顆追求真理的赤誠無私之心、為先生一生為混凝土事業的奉獻所感動、所激勵。
為了中國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事業,先生近十年來花了很大的精力幫助我在協會做好服務混凝土企業和引領行業發展的工作,受惠之多,無以回報!當得知先生編寫此書且很多單位要求支持此書的出版時,我要求讓協會組織出版發行,除了此書的重要價值外,也希望以此作為對先生的一點感恩回報,承蒙先生同意,此書即將付梓。至于此書出版的意義,古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