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字幕有码视频欧美-亚洲天堂精品视频在线_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經濟新常態下建材行業發展動力與目標

來源:中國建材報
時間:2015-09-21
摘要:新常態經濟發展特征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創新驅動地位凸顯;矛盾凸顯風險加大。如何贏得發展?國務院參事蔣明麟為您解讀經濟新常態下建材行業發展動力與目標。
  謀事者,必先了解“大勢”。研究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建材行業的發展,必須深入了解我國當前經濟總體所處的發展階段、特點及發展方向,才能結合行業自身的特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確定今后發展的動力和目標。

  我國國民經濟,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由于發展方式的粗放和不可持續,也產生了制約進一步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歷史階段。

  “新常態”從詞語上重點是突出兩個概念。一曰“新”,二曰“常態”。兩者結合起來,所謂“新常態”就是中國經濟將在一個較長歷史階段進入明顯與過去不同特點的歷史發展新階段。

  新常態的經濟發展將有著以下明顯特征: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改革開放后(1979——2014年)GDP增長率一直保持年均9.8%,國際金融危機后幾年(2009——2014上半年)也達到年均8.7%,201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同比增長7.3%。繼2012年和2013年之后,再次低于8%。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為7%左右。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均增長7%,符合7%左右的年度預期目標。總體看經濟增長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7%——6%)的趨勢是今后一個時期的總趨勢。

  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在經濟受客觀和主觀因素增長率降低的情況下,我們經濟工作的重點將從外延型規模擴張轉向內在型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質量效益,謀求經濟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明顯看到我國一產(農業)和二產(工業)比重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逐年下降,而三產(服務業)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特別是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今年上半年,服務業繼續保持在三大產業中的領跑格局,且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4%,服務業占比為49.5%,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0.5和2.1個百分點;在一、二、三產業本身也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工業領域中的傳統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引導下,深入開展“兩化融合”,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改造優化調整升級,進一步節能減排,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與此同時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拓新技術、新產品,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一產”中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比重加速調整,“三產”中生產型服務業發展迅速。其共同的特點是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來解決各個產業的突出問題。力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實現低碳發展,降低產品和服務成本,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滿足人們更高、更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驅動地位凸顯。過去我國經濟所依仗的生產要素低價格、低成本、外延擴張發展方式,使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改變,生產要素價格急速上升的影響,過去那種粗放型、擴張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維持,必須從擴大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轉向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及服務質量,在嚴格生態環境保護、順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驅動經濟的發展。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正在主導著國家、行業、企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進程。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源動力。

  矛盾凸顯風險加大。由于經濟增長減速,過去高速增長期所積累下來在一些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正逐步顯現。傳統制造業領域,許多企業因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持續走低,(PPI持續走低),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利潤壓低,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國際市場需求不旺,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和結構不盡合理,競爭力不強,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

  由于金融改革的滯后,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較突出,影響了企業的運行和發展。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的財源吃緊,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能力存在風險。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避免金融風險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公共環境和生產安全重特大事件的發生,社會矛盾引起的群體事件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嚴重挑戰。

  我們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環境和特點,堅信“問題與機遇同在、壓力和動力并存”的理念,結合建材行業實際,找到如何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發掘新動力、抓住新機遇、取得新發展。

  一、以深化改革創新驅作動為建材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要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必須牢牢抓住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兩大動力源。全面深化改革,無疑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最強有力的引擎。改革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縛和障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痼疾,使生產力的各個要素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難度、廣度前所未有。改革的重點是政府職能轉變、國企改革的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重要領域。通過改革,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通過改革,形成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等各方職責的正確定位及職責邊界,糾正相互錯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況,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建材行業有關政府職能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要統一思想認識,緊跟中央部署,結合行業實際,落實改革措施,釋放改革動力。

  集團也一樣是十分關鍵。“雙創”具有明顯的“全社會性”和“全產業性”。建材行業一定要在“雙創”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二、以擴大開放、統籌調整作為建材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統籌起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材行業在這方面已取得顯著成績。今后我們要在國際產能合作、對外產業對接、構筑“一路一帶”經濟帶的工作中發揮我們的優勢,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為了使建材行業邁向產業的中高端,我們要在積極提高研發、設計、咨詢、規劃等產業前端和流通、銷售、服務等產業后端,即“微笑曲線”兩端上下功夫,開展國際合作,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新思路、新業態和國際人才,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在產業生產環節要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效益和產品及服務的內在質量。

  建材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一方面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部分產業(水泥、平板玻璃等)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積極發展建材行業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關聯的產業(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要進一步調整建材行業的三大組成部分(建筑材料、非金屬礦開采和制品、無機非金屬新材料)之間的發展。同時,三大組成部分本身的結構調整也是其能邁向產業中高端的關鍵。

  三、以低碳、綠色發展為理念,將推動建材行業從傳統建筑材料產業向中高端材料及制品、新型環保產業轉型作為建材行業發展目標。建材行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建材行業多數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天然礦物原料。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正在加快推進,市場需求數量仍將很大,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將繼續成增加態勢。隨著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趨強化,建材行業以低碳、綠色發展為理念,提高技術水平、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能源,大力促進循環經濟,努力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

  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必須要貫徹到建材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從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到產品的流通、銷售、使用、維護,直至產品使用壽命的結束后處置,均需貫徹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理念,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以發展綠色建材產品部件,支撐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需求。

  要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金多方合作創新,研發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新材料,積極開發新的建材制品推動我國建筑工業化的進程。

  要充分利用建材行業的獨特優勢,發揮其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和重要鏈條的特征,大力發展新型環保產業,為工業及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污泥及建筑垃圾的科學合理處置和利用發揮積極作用,形成建材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堅持“依法興業”是建材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戰略部署,把“依法治國”擺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任務的突出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本質上是法制經濟,所有的經濟活動必須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條例下有序開展,這是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提高法律、法規和條例制定的科學性,體現法律、法規和條例的權威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條例,做到尊法受尊重、守法受鼓勵、違法受追究,犯罪受處罰,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尊法、守法是一個企業能否長期生存發展的關鍵,必須牢記“依法興業”的經營準則。

  當前,建材行業遇到的困難是經濟發展轉型和調整中所必然經歷的過程。我們要堅定信心,在國家總體戰略的部署下,在經濟新常態下激發行業發展的源動力,抓住行業發展的關鍵舉措,找準行業發展的新目標。萬眾一心、克服困難,實現建材行業的新發展。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蔣明麟)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