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7大廈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框架”的結構體系,創新工作室成員自主研發了“天津117大廈異形多腔體巨型柱組拼焊接技術”,確定了合適的焊接工藝與焊接順序,解決了現場拼裝單元眾多、焊縫密集、焊接填充量大的難題。
■ 高新區新地標建筑117大廈以621米的混凝土泵送高度創造了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117大廈項目已累計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等十余項科技創新榮譽。
■ 經過400多次的混凝土配合比試驗以及對2000多個實驗數據的分析,形成了《天津117大廈C50、P8超大體積筏板混凝土溫度控制綜合技術》,開創了我國混凝土澆筑領域先河。
■ 117大廈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框架”的結構體系,創新工作室成員自主研發了“天津117大廈異形多腔體巨型柱組拼焊接技術”,確定了合適的焊接工藝與焊接順序,解決了現場拼裝單元眾多、焊縫密集、焊接填充量大的難題。
6.5萬方混凝土開創澆筑先河
9月初,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新地標117大廈順利完成了封頂,并且以621米的混凝土泵送高度創造了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時成為全球超高層建筑領域的熱點話題。目前,117大廈項目已累計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等十余項科技創新榮譽。而該項目垂直運輸通道塔技術、模塊化低位頂升鋼平臺模架體系、施工電梯滑觸線技術等幾十項創新技術都誕生于以項目勞模侯玉杰命名的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記者日前走進該創新工作室,“揭秘”這座大廈的“智慧內核”,聽聽這里的創新故事。
侯玉杰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大廈就面臨著要在82小時內用6.5萬方混凝土一次性將大底板澆筑完畢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創新工作室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先后請來了清華大學混凝土領域權威以及多位全國頂尖的專家學者,與建設者們一同進行技術論證和混凝土適配工作。經過400多次的混凝土配合比試驗以及對2000多個實驗數據的梳理和分析,最終將基準配合比確定了下來,并且形成了《天津117大廈C50、P8超大體積筏板混凝土溫度控制綜合技術》,開創了我國混凝土澆筑領域先河。
焊接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在大廈建設過程中,另外一個艱巨任務就是鋼結構的施工問題。據悉,117大廈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框架”的結構體系,大廈由4根巨型柱、8根防屈曲變形支撐、9道環帶桁架、8道巨型斜撐等共計15.3萬噸鋼構件組成,用鋼總量甚至超過了北京“鳥巢”體育館。面對如此復雜的鋼結構吊裝及焊接,創新工作室成員自主研發了“天津117大廈異形多腔體巨型柱組拼焊接技術”,確定了合適的焊接工藝與焊接順序,使巨型鋼柱組拼焊接的殘余應力和變形等情況得到了控制,解決了現場拼裝單元眾多、焊縫密集、焊接填充量大的難題,使中國的焊接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大廈“外衣”堅不可摧
“隨著大廈建設逐步向前推進,我們又在幕墻設計及安裝上迎來了新的難題。為了確保大廈外幕墻的密封性和抗變形性在惡劣天氣條件下達到要求,我們前后歷經了2個月的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外幕墻水密、氣密、抗風壓、平面內變形等性能測試,確保大廈的‘外衣’堅不可摧。”侯玉杰驕傲地說。此外,項目垂直運輸通道塔技術、模塊化低位頂升鋼平臺模架體系、施工電梯滑觸線技術等幾十項創新技術也都誕生于該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室已成為117大廈項目孕育高新技術成果的母體,不斷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一步步將117大廈打造成為我國的“建筑科技之巔”。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