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人們一直在說3D打印即將在世界掀起革命,但除了快速成型、3D自拍照和時不時夸耀的3D打印房屋噱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看到多少3D打印的身影。那么為何這種技術無法在現代基礎設施中掀起變革呢?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它必須與水泥競爭,在建筑史中水泥是最廉價、用途最廣也最能有效運輸的材料之一。在芝加哥建筑雙年展上,MIT自我組裝實驗室(Self-Assembly Lab)和Gramazio Kohler Research展示了一種制造流程,研究人員們僅利用一個3D打印擠壓機、巖石、細繩和巧妙的設計制造出了一種勝人一籌的混凝土。
上周,該團隊展示了Rock Print,演示了他們制造一種混凝土替代品的過程,該成品不需要鑿巖錘或者炸藥來移除。他們利用算法放置細繩,將巖石塞在一起,創造出了一種精巧的、4米高的圓形石柱。Skylar Tibbits解釋道:“我們利用了一種類似以粉末為基礎的打印技術。有了容器之后,我們就能一層一層地安置材料,并將黏合劑(在此使用的是細繩)放到具體的每一片材料上。”
MIT和GKR自2014年起就在測試材料、細繩樣式和制造方法,但其實這一項目的靈感來自2011年。來自芝加哥大學的Heinrich Jaeger教授主持了一場建筑、物理和材料科學會議,會上科學家們一起探討該怎么將“阻塞現象”(jamming phenomenon)運用到現實中,這是一種發生在物理層的現象,當你將一團東西塞到一個地方就會出現這種現象。MIT和GKR在該會議上相遇,他們展示的東西相當驚人,但這不過是個開始而已。
正如Thoma說的那樣:“這不過是研究的開始,我們朝某種混凝土替代品又近了一步。”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