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下半年以來,西安市對秦嶺礦山進行治理整頓。通過大幅減少礦權數量和建設現代化綠色礦山等措施,在適度保障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減少采石對秦嶺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實現秦嶺礦產開發與生態保護“雙贏”。
秦嶺北麓自然資源、人文勝跡與地質遺跡豐富,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供給區。但由于利益驅動和地方保護主義干擾,秦嶺北麓地區礦產資源亂采濫挖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無序采石對秦嶺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2014年下半年以來,西安市對秦嶺礦山進行治理整頓,并于近期推出了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通過大幅減少礦權數量和建設現代化綠色礦山等措施,在適度保障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減少采石對秦嶺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實現秦嶺礦產開發與生態保護“雙贏”。
“堵”不住的私挖濫采
近年來,由于追逐砂石產業暴利而大量偷挖亂采行為,給秦嶺沿線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秦嶺北麓多處邊坡山地、河道灘地甚至耕地都已失去植被覆蓋,如今只留下裸露的山石和深達幾十米的土坑,生態恢復難度大。
在西安市戶縣天橋鎮,原本平整的河道由于挖砂取石形成了一道道溝壑,坑坑洼洼的河岸上遍布推土機的輪胎痕跡,河堤兩側至今還留有大量裸露的石塊。沿河道向北數百米,當地村民開墾的大片河灘地如今早已荒蕪,長期開挖采石使原先的良田成為了一座座深達數十米的大坑,其中面積最大的深坑足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坑里雜草叢生巖石裸露,陣風吹過便塵土飛揚。
秦嶺沿線的邊坡山地同樣飽受采石行為的破壞。在西安市藍田縣湯峪鎮東山村,多處邊坡山體已被挖掘成了光禿禿的山崖,山體被“撕”開了一道道灰白色口子,破碎的石塊布滿了整條溝道。當地村民表示,挖山采石的企業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有的還具備采礦證照和手續。但這些采石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工藝設備較為落后,都是從邊坡沿著山腳向上開挖,山體被挖開之后,很難再得到恢復。
雖然近年來西安市相關部門不斷加大秦嶺非法采礦的整治力度,但秦嶺北麓地區采礦“小散亂”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各種小采石場、小挖砂場等成為遍布秦嶺北麓的“白癜風”。而每次清理整頓,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合法礦山停產,非法開采猖獗”的“蹺蹺板”效應。
據西安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4年下半年西市持續開展礦山整頓以來,多數合法礦山處于停產整頓狀態,加之各水系河道治理,建筑石料來源越來越受限。由于利益驅使,全市非法開采砂石行為死灰復燃,屢禁不止,藍田縣、戶縣、周至縣、高陵縣和臨潼區、長安區、灞橋區、未央區先后出現多處非法挖砂現象,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相關區縣先后采取行動20多次,強行關閉非法砂場169處(周至原有砂場120家全部關閉,其他區縣死灰復燃49處)。
礦權有序退出變“堵”為“疏”
針對秦嶺礦產資源開發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西安市政府日前專門出臺了《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方案提出全西安市礦山數量將只減不增,對現有礦山通過關閉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堅決把礦山數量壓下來,積極穩妥推進礦山整治。
據西安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處處長鄭世驊介紹,全市礦權由2004年之前的106個減少到目前的61個,減少了58%。根據此次出臺的方案,西安市將在三年內逐步減少全市礦權數量,到2018年探礦權全部退。到2020年底前,在適度保障市場需求且滿足環境保護要求前提下,將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
陜西省秦嶺發展研究會秘書長馬義芳認為,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是一對矛盾,需要用合理的方法尋找二者的契合點。礦產開發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很大作用,目前西安市的建筑石料類資源主要來源于秦嶺地區采石,有效保障了城市建設對基礎原料的需求,不可能一禁了之。為此西安市應該在采礦行業規模化和高端化方面做文章,通過大型現代化綠色礦山的建設,改變過去“剝山皮、挖耕地”的落后采礦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西安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將秦嶺礦產資源開采納入規模化和規范化的軌道。西安市戶縣人民政府2011年通過統一規劃、公開拍賣,引入陜西瑞德寶爾投資有限公司在秦嶺黃柏峪建設大型綠色礦山。該礦山總投資4.2億元,采用先進生產方式和環保技術措施,將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建筑用砂石生產基地。
瑞德寶爾公司董事長林源說,礦山遠離秦嶺峪口六公里,砂石開采后全部利用隧洞和皮帶除塵運輸,其規模、技術裝備、生產工藝及環保投入處于世界砂石行業領先水平,年產能達1000萬噸以上,其中石子650萬噸,機制砂250萬噸,能夠滿足西安市每年1/4的砂石需求。它的建成可以有效減少對植被和土地的破壞。
與過去采用的從山腳下爆破“挖山取石”的落后方法不同,礦山將采取“臺階”式開采的辦法,從高處逐級下降“切割”采石。礦山開采完畢后,通過復墾還能把原來被挖掉的礦山還原成可利用的土地。
“傳統的粗放式采石方法主要有兩種,‘毀田取石’和‘挖山取石’,前者破壞一平方米耕地采砂石15噸,后者破壞1平方米的植被采石70噸。相比之下我們的礦山采取現代化的采石方法,破壞一平米的植被可采石700噸。”林源說。
后續仍有問題不容忽視
雖然在推進秦嶺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西安市出臺的秦嶺采礦整治方案在后期執行過程中仍有問題不容忽視。
一方面,現有礦權如何妥善退出的問題。西安市現有61個礦權,均是通過儲量評審、價款評估等一系列行政審批后有償出讓并繳納采礦權價款合法取得的礦權,一刀切強制關閉會帶來很多遺留問題,甚至帶來礦產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法律糾紛,不利于社會穩定。
另一方面,西安市在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推進力度。一些礦產企業表示,目前規范化辦礦手續辦理還比較繁瑣,有的礦山項目光是辦理手續就用了兩年時間,蓋各種公章超過百個。希望西安市有關部門在促進秦嶺礦產資源開采規范化問題上進一步凝聚共識,采取措施幫助正規企業盡快上馬建設。
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認為,考慮到成本和運輸因素,砂石屬于區域化的產品,大都只能依靠本地開采和生產。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對砂石開采進行規范化治理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取締治理辦法。而是要根據本地區的砂石供給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砂石開采規劃,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需要保留的礦權數量,用于建設大型現代化綠色礦山。同時可將保留的少數礦權公開拍賣,并用拍賣所得用于補償原有礦權的退出者,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實現礦權的平穩轉移。
編輯:ls